..续本文上一页和精神受到种种的痛苦,如由经济困难,而被饥寒所逼迫的苦。年纪大了,体力衰退,视不明,听不聪,行动不便的苦。肉体被外物所打伤,或内脏的生理不调和而生病的苦。生病到严重时,肉体支持不住,就有死亡的苦。我们所亲爱的人,为了事业,或种种的缘故,不得已分离到别的地方去,这分离时,就有惜别感伤的苦。冤家路狭,仇人相见;最为你所憎恨而不喜欢会见的人,偏偏相逢著,那时精神所受的苦,是语言所难形容的。甚至求名,求利,或求其他肉体上的物质享受,求不得时的苦。就是世人以为享乐的,也都包含著苦的成分;洋房著火烧了,财宝被贼抢夺了,鼓乐停,宴会散了,大家都感到一种讲不出口的伤神。这是不是像吃一粒包著薄糖衣的金鸡纳霜,外头甜、里面苦呢?要对付这些肉体及精神所受的痛苦,佛学教人要用淡薄的眼光看世情,则富贵像是过眼烟云。用知足的心,以取舍万物,这个清静的心,就不被外物所缠缚。这是用随缘之心处逆境,心地自平,不为外物所累。儒家所谓“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再进一步,将这种安贫随缘的道理,讲给肉体及精神受痛苦的人听,若他们能因此而减少一分痛苦,就是得到一分快乐。你看到人家的快乐,你的心也跟著他们快乐。更进一步虔诚修道,就可以达到涅槃的大乐。
第五章 佛学的学理
(甲)因缘生万法
“因缘生万法”这句话,是佛学里的一条中心学理,也叫“因果律”。万法,是指一切生物及无生物,它们都是从因缘会合而生的。“因”是出生出某一物的原动力。“缘”是帮助生成某一物的众多要素。我们现在拿种豆子来作例,可以容易了解。一粒豆子,是豆科植物的种子。这粒种子,就是将来发生那棵豆类植物的“因”。种子播入泥土里,加上柔和的阳光,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及充足的水分;这粒种子,就慢慢的生根、长芽、展绿叶,而成一棵植物了。这些泥土、阳光、空气、温度,及水分等,就是帮助那粒种子生长,为植物的增上“缘”。“因”、“缘”会合的时候,就生起植物,这是万物生成的普通现象。但是还有一种事情,也是重要的:那就是农夫的依照适当的时候加工、灌溉、除草、施肥,那么那一粒好种子,就会结成好多的“果”实。相反的,种子播入泥土中,那些众“缘”缺少了,或是农夫不施工,那么那棵植物,不但不会发展,甚至会死亡。俗语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就是缘会则合。“无缘咫尺不相逢”,就是缘离则散。植物是这样,我们人类也是这样。我们现在大家拿研究佛学为“因”,再加上时间、讲堂、椅、桌、讲师、学员等等为“缘”。一个月后,学业结束时,对佛学多少是会懂一些的,那就是“果”。其他的人生聚散,若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的悲、欢、离、合,都含著复杂的“因”、“缘”。
(乙)业:善业、恶业、转业
我们刚才讲过,万物是由“因”“缘”会合所生,“因”好像植物的种子,那么,我们再进一步问一问:植物的种子是从那里来的?我们知道:一朵完全的花有雌蕊雄蕊。雌蕊的子房里,有个胚珠,里面有个雌细胞,叫卵。雄蕊的花药,有四粉囊,里面各藏著很多的雄细胞,叫花粉。若花粉有机会被风吹,或昆虫如蜜蜂,带到雌蕊的头上,就发展成为花粉管;雄细胞跟花粉管下去,和卵配合,后来就发展成为果实里的种子。
我们已经懂了:万法是由“因”“缘”会合而生起的。“因”好比植物的种子。种子是由花的雌蕊、雄蕊的雌雄生殖细胞会合成的。那么“因”是什么造成的?佛学说.:“因”是“业”(Karma)造成的。那么什么是“业”?“业”就是l.人的身有所作为,而表现的动力;2.口所说的话;及3.意有所感发的思想。这些“业”,在人的一生中,时时刻刻的继续进行,以造成种种的“因”。在人事上,普通有十种“善业”。如:一、个人不杀生命;二、不偷窃人家的财物;三、不犯邪淫;这三种是“身业”。四、不讲诳话;五、不对甲乙两人说两种相反的话;六、不讲坏话骂人使人家生气;七、不讲下流的话使人起邪念;这四种是“口业”。八、不要贪求过分而收集日用所不必需之物。九、人家有伤到我们情感的时候,要多多的原谅他,不要怨他、恨他。十、不要胡思乱想无根据的,或无理性而偏邪的事情。这三种是“意业”。一个人如能天天造出这么多的“善业”,他的一生里就充满了一切的真、善、美。他是不是一个标准的好人?况且他的前一生,本来积聚有好多的“善业”,再加上这一生所造的“善业”,这一世完了以后,他的“善业”与“缘”会合,来世就转生为帝、王、天或仙;这种自作自受的因果律,是万物一般的现象;但是懂得的人很少,所以好人也就少了。
在相反的一面,如果一个人每天的身造出:杀、盗、邪淫,口造出: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造出:贪、嗔、痴等“恶业”,它们就构成恶“因”,在今世,或来世与“缘”会合时,依因果律来讲,这个人迟早总会受著种种痛苦的恶报。俗语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两句话是不错的。但是诸位记得,一粒种子得到日光、空气、温度、水分,就长养起来;可是农夫的灌溉、除草、施肥等工作,是大大的会影响到那棵植物的发育及收获的。“业”力也是这样。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来转变我们现生的遭遇,如贫、富、荣、辱等,虽然是从前生所造成的“业”力发展来的,但我们若了悟“转业”的道理,一面忏悔过去无知所造的“恶业”,另一面日日检讨自己的思想、语言、行动,努力向“善”的道路去行;那么这个人过去所造的重“恶业”,叫“定业”,本来是要受恶果报的,这时就被转成为“轻业”、“不定业”;再加上持戒,学定,修慧,这样一来,这个人即身可以入圣,是很有可能的。所以一个人,大可不必为过去无知所造的“恶业”而焦心;只要现在努力的造“善业”去转变它,“人力胜天”的,就可以把“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的这句话,大大的改良了。袁了凡先生的“转业”就是好的证据(见袁了凡四训立命篇)。像这样佛学的真理,在人生的前途,才是照出无限的光明。有一段小故事,诸位或者有听过:唐朝大诗人白居易,问佛法于鸟窠禅师。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童也晓得。”师曰:“八十老翁行不得”。诸位虽也晓得这句话,但也不曾作到,所以,诸位要勉力的去学行试行呀!
(丙)三法印
三法印包含三条佛法的重要学理。他们是:l.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3.涅槃寂静。三法印,这句话:“三”是数目。“法”是使学者、闻者,能了悟而得解脱的道理。“印”是证实这一条道理是正确的。所以,三法印是用来评断某一道理是否有研究的真实性?如有道理,与三法印符合,入佛的法相,虽然不是佛说,而是后来的菩萨说的,也可以认为是佛法。反之,即认为是非佛法。一个人能了解这三条道理,就能将自己从生死流转里解脱出来了。现在将三条道理分别的浅释出来。
l.诸行无常:“诸”字的意思是一切。“行”作名辞用,意思是能动、能作、能迁移的由造作而成的东西。“常”是永恒不变的。相反的一面,是“无常”,无常是言其刹那间不停的变异。三界里,凡是有体积形态,而经由造作而成的物,平常都要经过生、住、异、灭的四相。生时不论是在这个五浊恶世,或三界里的什么地方,都要有构造它的物质。这些物质,因缘和合的时候,就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体,这叫做“生”。这个个体,存在一个地方,不论它存在的时间是长是短,叫做“住”。当这个个体正在“住”的时候,它的体积及形态,是不断地变异,不是增加,便是减少。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无妨讲清楚一点。就以我们的身体做例来讲罢:我们由小孩,慢慢长大变成少年,往后中年,老年,这样每年都在转变。实在说起来,是每月,每日,每时,都在转变。因为人体各部,是细胞组成的。细胞平均约每二小时就分生新的,以代替老的。所以一个人身体里的细胞,今天已经有好多新的出生,代替了昨天的旧的。这样一来,今天的一个人,已经有部分不是昨天的人了。不过变得很少,又是渐渐变的,所以我们不能觉察。等到有一天这个人老了,四大过分的不调和就死了。死了以后,他的身体便腐化而成为液体,以后就什么也不存在(灭)了。这一段是说明物之有生者,便有死。从有到无的继续变异,这就叫“无常”。这是要叫我们明白,我们的肉体,终归有一天会灭的,不要梦想求长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肉身,到了最后,也要在天人悲痛中,以圆寂示人呢!
2.诸法无我:一个胎儿在母体里,是由脐带的微血管,吸收母亲的微血管渗透出来的养料。这样,虽然胎儿的血管,没有直接和母亲的血管相接,但是母亲吃的东西,是直接影响胎儿,胎儿从来是没有用口吃东西的。胎儿出生了,他表现的第一种本能,就是哭。母亲用一点蜜水给他吃,他就再表现第二种本能,吮吸。此后,他求食的冲动一起,他就哭;母亲给他奶,他就安安静静的吃;身体也就天天的长大。等到他会讲话,会走路的时候,也同时会觅枣,抓梨,餍足他的求食冲动。这种求食以养生的冲动,一天一天的发展起来;到五、七岁时,因为维持身体生活的心强盛起来,发展成为占据的冲动;其目的也只是为了维持他个人的生命。慢慢这占据的冲动,会发展到满足其肉体的享受。为了使个人的享受满足,他个人是最重要,别人是不重要。别人及一切物,好像只为了他才存在的。换句话说,他的脑子里是这样想:“我”,才是最主要的。我所看到的你或他及一切物,只是为著要供给我的存在而存在的。这个为小我的生存,个人的享受主义,发展成为我的家,我的亲友,我的国家......这些集团的大我主义,起先是占据,以后不择…
《佛学浅释 (苏行三博士编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