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淺釋 (蘇行叁博士編釋)▪P6

  ..續本文上一頁春期。這一段佛學裏叫受。

  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支,是由過去無明、行二支爲因,招來現在的果。

  青春的少年,錯認前境的萬物爲實有,又貪愛著這個假相的色身以爲我,因此追求色身的亭受,而染著財、色、名、食、睡等五欲。佛學裏叫這貪染心爲愛。

  一個少年,被熾盛的五欲所驅使,就計劃著種種手段,不論是合法的取得日用品,或不合法的占據的,甚至搶奪來的。這一段佛學裏叫取。

  這個少年人,婚後的一生裏,因爲貪愛著自己的色身,兼愛著自己的妻兒;不管是順境或逆境,他的身口意就造出種種的善惡業的種子,藏在八識田裏。這一段佛學裏叫有。

  愛、取、有叁支,成爲現在的因,而招致未來的果。

  這個少年人,一年一年的過去,不久就成爲中年,幾十年後成爲老年,最後,他死了,那個阿賴耶識,就連生時所藏的業因,一起帶去;再估計那些業力,該受生人趣或傍生趣的,就又去胎生,卵生或濕生去了。如果那些業力,該受生到天、鬼或地獄的,那麼就化生去了。這一段佛學裏叫生。

  那個阿賴耶識投生後,不論在那一趣,壽命是短是長,終有一天會老、會死,再結束它的一期生死。這一段佛學裏叫老死。

  生、老死二支,爲現在的因,而招致未來的果。

  統觀十二因緣,只是一個業力之網,將八識輪回生死在叁界裏。如果一個人能覺悟到叁世流轉,都是因無明而招來的苦;因此拔出戒、定、慧叁無漏學的寶劍,斬斷無明,不再到叁界裏受生,證入無生的聖界,就成了辟支佛。

  (乙)大乘

  大乘的意義,是大船或大車,可以運載自己,也可以運載多人,渡出迷妄的苦海,到達覺悟的樂土。大乘又稱爲菩薩乘。菩薩二字,是梵文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簡譯音。菩提意譯是覺悟,薩埵意譯是有情意之生物或衆生。學佛的人,多數是自己在求成佛的真理,還要將佛學的真理,教予一切衆生,使一切衆生也生起覺悟。所以凡是一面用佛法度自己出苦海,同時也度衆生到極樂彼岸的,就稱爲菩薩,也稱爲大乘行人。他的四宏誓願,就充分表現他爲要度人,才如何的克苦學道。因此,大乘可以說是入世的出世法。請你看看他修持的六度,就能夠明白他的大慈大悲心是何等的真切。

  六度:一、布施,二、持戒,叁、忍辱,四、精進,五、禅定,六、智慧。

  一、布施:大乘行人,因大悲心切,看一切衆生受苦,如自己受苦一樣;所以量力布施,使受苦的人得樂。布施有叁種:l.財施:自己酌量情形,用金錢或用物品去幫助窮苦的人。2.無畏施:用溫和的話,安慰受苦的人,或救援人家,出離危難;讓受苦受難的人心裏平安,沒有恐怖。3.法施:衆生迷癡,身心不能超脫;所以菩薩用自己所學的佛法,講給人聽,使人學道而開悟。

  二、持戒:大乘行人,嚴謹的勤持戒律,使身口意得到清淨,不造一切惡業。但是對于衆生有利益的,就勇往直前的做去。戒,有五戒:如l.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4.不妄語,5.不飲酒;加不坐高廣大床,不觀聽歌舞,不著華鬘好香塗身,過午不食,爲八關齋戒;再加不捉持金銀財寶,共爲十戒,後受二百五十比丘戒,爲具足戒。

  叁、忍辱:終身供養父母叁寶,不懈不怠;偶然受人家打罵挫折,不怨不怒;外忍饑寒,內忍七情五欲,這樣才能夠負起度人的困難工作。

  四、精進:有人指出我們的過失,我們要不遲疑的立刻改正,有人提出對衆生有利的工作,我們要不避勞苦艱辛的馬上去做。清修學道,勇往直前,必抵于成。

  五、禅定:菩薩在一方面,因爲要救援衆生,所以精神須要有特別的訓練,才不會被世情所蒙蔽、社會所轉移。另一方面,磨練成佛,所以要靜寂其心,以免散亂。

  六、智慧:菩薩因爲要深入人間,教化衆生,所以要有遠大的學識;要方便的隨機引導,所以應該博覽聖典,多聞法要,才能夠充分的:l.了知宇宙之本體,及萬法之善惡邪正之事相,2.通達萬法之實相,以進于解脫門。

  學佛的人,要心存菩薩之心,志行菩薩之行,雖然不能一時將此土翻成淨土,但衆生必能減少許多許多的迷妄、苦痛,這樣才配得上爲佛弟子。

  第八章 宗派

  學佛人的目的,雖然是一樣的在乎超凡入聖,但是因爲研究及修持的方法不同,將佛學變成爲十大宗派。現在就將十宗派及每宗所依據的重要經論,略舉如下:

  (甲)小乘二宗

  俱舍宗及成實宗。小乘行人,功在自利,志在出世,所以聲聞乘及緣覺乘的學理,都是依據四經、二論。四經:即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二論:即俱舍論,尊者世親造。成實論,诃梨跋摩造。

  (乙)大乘八宗

  大乘行人,以菩提心爲因,大慈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雖然入趣聖地的地位相同,但是行持有別:

  一、教門派:l.法相宗,又稱唯識宗:依華嚴經,解深密經,楞伽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2.叁論宗:依中論,百論,十二門論。3.華嚴宗:依華嚴經,十地經論。4.天臺宗:依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摩诃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智度論。

  二、理門派:禅宗依楞伽經,金剛經,圓覺經等。

  叁、行門派:律宗,小乘大乘律藏,一切人皆須修。

  四、果門派:l.真言宗,又名密宗,依叁經一論: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略稱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羯羅經,釋摩诃衍論。2.淨土宗:依叁經一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往生論。

  第九章 叁皈依

  佛、法、僧,爲佛門叁寶。一切佛法,皆是釋迦牟尼佛所親說的,所以學佛人應以佛爲皈依本師,而棄外道。

  一切佛法,都是叫衆生轉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學佛人應當皈依法,以爲進趣解脫之道,而棄其他邪說。

  一切僧,皆是傳持佛法之人,所以學佛的人,應該皈依僧,期以正信而入正覺。

  第十章 結論

  佛學卷帙浩繁,學理深奧如淵海。但是救濟衆生,脫離苦海之法,卻處處皆是。我們在這暑期的短短六星期內,講完“佛學淺釋”這一篇小小的東西,其內容,當然沒有方法將佛學詳細解釋;不論那一段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真理,只有提綱挈領地將佛學的大意,繪出一個輪廓,諸位如想在佛學方面繼續上進,那麼這篇“佛學淺釋”,或許可當一張簡要的藍圖,領導諸位,深入大藏經的捷徑,而達到解脫入聖之門。願諸位加倍努力。(完)

  

  

《佛學淺釋 (蘇行叁博士編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