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浅释 (苏行三博士编释)▪P6

  ..续本文上一页春期。这一段佛学里叫受。

  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支,是由过去无明、行二支为因,招来现在的果。

  青春的少年,错认前境的万物为实有,又贪爱著这个假相的色身以为我,因此追求色身的亭受,而染著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佛学里叫这贪染心为爱。

  一个少年,被炽盛的五欲所驱使,就计划著种种手段,不论是合法的取得日用品,或不合法的占据的,甚至抢夺来的。这一段佛学里叫取。

  这个少年人,婚后的一生里,因为贪爱著自己的色身,兼爱著自己的妻儿;不管是顺境或逆境,他的身口意就造出种种的善恶业的种子,藏在八识田里。这一段佛学里叫有。

  爱、取、有三支,成为现在的因,而招致未来的果。

  这个少年人,一年一年的过去,不久就成为中年,几十年后成为老年,最后,他死了,那个阿赖耶识,就连生时所藏的业因,一起带去;再估计那些业力,该受生人趣或傍生趣的,就又去胎生,卵生或湿生去了。如果那些业力,该受生到天、鬼或地狱的,那么就化生去了。这一段佛学里叫生。

  那个阿赖耶识投生后,不论在那一趣,寿命是短是长,终有一天会老、会死,再结束它的一期生死。这一段佛学里叫老死。

  生、老死二支,为现在的因,而招致未来的果。

  统观十二因缘,只是一个业力之网,将八识轮回生死在三界里。如果一个人能觉悟到三世流转,都是因无明而招来的苦;因此拔出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宝剑,斩断无明,不再到三界里受生,证入无生的圣界,就成了辟支佛。

  (乙)大乘

  大乘的意义,是大船或大车,可以运载自己,也可以运载多人,渡出迷妄的苦海,到达觉悟的乐土。大乘又称为菩萨乘。菩萨二字,是梵文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译音。菩提意译是觉悟,萨埵意译是有情意之生物或众生。学佛的人,多数是自己在求成佛的真理,还要将佛学的真理,教予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也生起觉悟。所以凡是一面用佛法度自己出苦海,同时也度众生到极乐彼岸的,就称为菩萨,也称为大乘行人。他的四宏誓愿,就充分表现他为要度人,才如何的克苦学道。因此,大乘可以说是入世的出世法。请你看看他修持的六度,就能够明白他的大慈大悲心是何等的真切。

  六度: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

  一、布施:大乘行人,因大悲心切,看一切众生受苦,如自己受苦一样;所以量力布施,使受苦的人得乐。布施有三种:l.财施:自己酌量情形,用金钱或用物品去帮助穷苦的人。2.无畏施:用温和的话,安慰受苦的人,或救援人家,出离危难;让受苦受难的人心里平安,没有恐怖。3.法施:众生迷痴,身心不能超脱;所以菩萨用自己所学的佛法,讲给人听,使人学道而开悟。

  二、持戒:大乘行人,严谨的勤持戒律,使身口意得到清净,不造一切恶业。但是对于众生有利益的,就勇往直前的做去。戒,有五戒:如l.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加不坐高广大床,不观听歌舞,不著华鬘好香涂身,过午不食,为八关斋戒;再加不捉持金银财宝,共为十戒,后受二百五十比丘戒,为具足戒。

  三、忍辱:终身供养父母三宝,不懈不怠;偶然受人家打骂挫折,不怨不怒;外忍饥寒,内忍七情五欲,这样才能够负起度人的困难工作。

  四、精进:有人指出我们的过失,我们要不迟疑的立刻改正,有人提出对众生有利的工作,我们要不避劳苦艰辛的马上去做。清修学道,勇往直前,必抵于成。

  五、禅定:菩萨在一方面,因为要救援众生,所以精神须要有特别的训练,才不会被世情所蒙蔽、社会所转移。另一方面,磨练成佛,所以要静寂其心,以免散乱。

  六、智慧:菩萨因为要深入人间,教化众生,所以要有远大的学识;要方便的随机引导,所以应该博览圣典,多闻法要,才能够充分的:l.了知宇宙之本体,及万法之善恶邪正之事相,2.通达万法之实相,以进于解脱门。

  学佛的人,要心存菩萨之心,志行菩萨之行,虽然不能一时将此土翻成净土,但众生必能减少许多许多的迷妄、苦痛,这样才配得上为佛弟子。

  第八章 宗派

  学佛人的目的,虽然是一样的在乎超凡入圣,但是因为研究及修持的方法不同,将佛学变成为十大宗派。现在就将十宗派及每宗所依据的重要经论,略举如下:

  (甲)小乘二宗

  俱舍宗及成实宗。小乘行人,功在自利,志在出世,所以声闻乘及缘觉乘的学理,都是依据四经、二论。四经:即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二论:即俱舍论,尊者世亲造。成实论,诃梨跋摩造。

  (乙)大乘八宗

  大乘行人,以菩提心为因,大慈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虽然入趣圣地的地位相同,但是行持有别:

  一、教门派:l.法相宗,又称唯识宗:依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2.三论宗:依中论,百论,十二门论。3.华严宗:依华严经,十地经论。4.天台宗:依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智度论。

  二、理门派:禅宗依楞伽经,金刚经,圆觉经等。

  三、行门派:律宗,小乘大乘律藏,一切人皆须修。

  四、果门派:l.真言宗,又名密宗,依三经一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称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羯罗经,释摩诃衍论。2.净土宗:依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

  第九章 三皈依

  佛、法、僧,为佛门三宝。一切佛法,皆是释迦牟尼佛所亲说的,所以学佛人应以佛为皈依本师,而弃外道。

  一切佛法,都是叫众生转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学佛人应当皈依法,以为进趣解脱之道,而弃其他邪说。

  一切僧,皆是传持佛法之人,所以学佛的人,应该皈依僧,期以正信而入正觉。

  第十章 结论

  佛学卷帙浩繁,学理深奥如渊海。但是救济众生,脱离苦海之法,却处处皆是。我们在这暑期的短短六星期内,讲完“佛学浅释”这一篇小小的东西,其内容,当然没有方法将佛学详细解释;不论那一段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真理,只有提纲挈领地将佛学的大意,绘出一个轮廓,诸位如想在佛学方面继续上进,那么这篇“佛学浅释”,或许可当一张简要的蓝图,领导诸位,深入大藏经的捷径,而达到解脱入圣之门。愿诸位加倍努力。(完)

  

  

《佛学浅释 (苏行三博士编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