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門禮儀

  佛門禮儀

  一、殿堂儀規

  二、敬法

  叁、敬僧

  四、四威儀

  五、出入佛門之禮儀

  六、穿著海青應注意之事項

  七、齋堂儀規

  八、講堂規約

  一、殿堂儀規

  “殿”者王所居:佛謂之大醫王,能醫衆生之煩惱生死大病,又中國最初佛教初傳入東土爲王等貴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辭,乃武則天所立,如衆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禀事。俗雲:“無事不登叁寶殿”。

  (一)進入大殿應有的禮儀:

  1.緣左右兩側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門左側行,則先以左腳入,右側行則右腳先入。

  2.除佛經、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帶入。

  3.唯有誦經、禮佛、打掃、添油香時方可進入,不可:以佛殿爲通道,,任意穿梭遊走。

  4.進殿之前當先淨身心,洗淨雙手,進入時不可東張西望、到處觀覽,禮拜後方能瞻仰聖容,默念偈雲:“若得見佛,當願衆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5.于佛殿內只能右繞,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衆共修繞佛時,注意轉角處,不須住腳問訊,只要向上齊眉即可。

  6.于殿內不可談世俗言語,更不可大聲喧嘩,除聽經聞法,全體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內,即使討論佛法,亦不可高聲言笑。

  7.于佛殿內,不得支腳、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汙穢等,坐時不可箕坐。站立時應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內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時,應退出殿外。打呵欠時應以袖掩口,吐唾液時用衛生紙包好放于口袋內,勿進進出出影響大衆。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評佛像之莊嚴與否,凡佛像不得安于臥室內。

  2.凡經過有佛像處,應當整衣禮拜或合掌問訊:如在經堂、佛殿應當禮拜,如因時間、空間不便,可合掌或問訊。

  3.見有佛像損壞,應予妥當進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損壞或不潔,應盡量修複,如重新裱褙等,並使其潔淨。

  (2)如無法修複,紙製者應以恭敬之心火化,並將余灰持往淨處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後,灑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踐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余叁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後走到距佛像叁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

  上香時以一支爲宜,若要上叁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法)、第叁支插左邊(口念供養僧)、合掌(供養一切衆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

  5.點香時不可用口吹火熄。將香插好後,退半步問訊即可、不用一直點頭。

  6.如看見佛像或經書置于不潔之處,應當捧持移置淨處。若見有人對佛像不恭敬時,宜私下善言相勸。

  (叁)如何禮佛(拜佛):

  1.禮佛不必立于中間,唯須虔敬禮拜即可。當知佛具叁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只要衆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是故只要出于至誠心、恭敬心,什麼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禮佛以叁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內大衆已集合時,但隨衆站立,合掌問訊即可,不可個人禮拜,以免影響大衆的秩序,且不合威儀。

  3.禮佛叁拜之含義:

  ※合掌手勢:雙手平舉當胸,五指合並向上。

  (1)折伏驕慢心

  (2)見賢思齊

  (3)忏除業障:所謂“禮佛一拜滅罪河沙”滅罪當先整肅威儀,內外威儀具足,自能感應諸佛、菩薩之護持加被。

  (4)其方法

  第一拜:(發露實相)忏悔弟子○○願與衆生同修忏悔。

  ※發露忏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實相忏悔

  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妄,心妄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

  第二拜:發願修道弟子○○願與法界衆生

  同消叁障諸煩惱,同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第叁拜:同普賢回向弟子○○願與法界衆生同生極樂,共證真常。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刹。

  (5)禮叁寶文

  我弟子○○願與弟子多生、現在父母、師長、知識、檀越、法俗眷屬、冤親債主,乃至四恩叁有、法界衆生各個得仗觀音菩薩、普賢菩薩,身、智、行、願威神之力清淨叁業分身塵刹盡未來際,一心頂禮盡虛空界,微塵刹土中,十方叁世一切諸佛。

  禮佛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禮法

  真空法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

  禮僧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菩薩影現中,我身影現聖僧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4.拜佛時必須內心恭敬叁寶,如第一拜念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第二拜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第叁拜念僧寶不思議....,或第一拜念南無盡虛空十方叁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叁拜皆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禮佛主要在誠敬,故行觀想或念誦,則視個人修持而異,並無定規。

  5.拜佛時,不可移動雙腳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時要將臀部置于腳上,不可翹起,如此才合乎禮儀。動作不緩不急、記憶體虔謹、外現恭敬,則能感應道交。禮佛時,應默念偈雲:“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縛日羅省”或雲:“法王無上尊,叁界無倫匹,天人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滅叁祗業,稱揚若贊歎,億劫莫能盡。”

  6.凡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迳行而過。

  7.若有出家衆正在禮佛,不得與師並行,當位于師之後。

  8.禮佛時,不可看似恭敬,實則內懷我慢或爲求修行名譽,詐現威儀。

  9.大殿正中央的拜墊是住持禮佛用的。

  二、敬法

  (一)如何請經、持經(演示):

  1.請經時,經要夾于食指與中指之間,食指與大拇指同置書面,另叁指置書下。

  2.凡持經像,皆當雙手捧之平胸,不可將經書只手攜行、隨意放置或置于腋下。

  3.不可將經書卷之若筒。

  (二)如何誦經:

  1.讀佛經律時應焚香端坐,如對聖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讀經,必先靜坐片刻,默念偈雲:“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誦經時,除雙腳不可交叉外,也不可邊誦經邊吃東西。

  2.讀經必字字理會義解,與心相應,不可草草涉躐。

  3.讀書當覆以經蓋,以免灰塵積落。經上有灰塵當以淨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塵。經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雜物,當敬法如敬佛。

  4.個人誦經以不妨礙他人爲宜,團體則應隨衆誦念。

  5.讀經中止,當以紙條記之,不可折疊經頁。

  6.專供讀誦之經本,不可寫字。萬不得已,以鉛筆爲記,熟誦之後必須擦淨。講課之經本則不妨于消隱處筆記。

  7.誦經時,有人造訪或問話時,可以合掌答禮,或以紙條記之,將經典合起,起身迎客,千萬莫未將經典合起,即對著經典談論世俗話,或大笑不已,這是亵渎法寶的行爲。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誦完而心生煩惱,當知:

  誦經的目的,是爲了開智慧。

  念佛的目的,是爲了培養信心願力。

  吃素的目的,是爲了培養慈悲心。

  8.讀經時忽生雜念,則應將經本合上,待雜念消去後再讀。

  9.買經書時,不可一半在桌內,一半在桌外,當端正之。對經書、架裟、衣缽、錫杖、念珠、佛塵及一切法器,皆當恭敬處置之。

  10.經書損壞應當修補工,如實在無法修補工時,可以焚燒之,將余灰灑于清淨之處,勿使人踐踏到。

  叁、敬僧

  (一)僧五敬德

  1.發心離俗:謂出家人發勇猛心,脫離凡俗、修習菩提而爲世間之福田。

  2.毀壞形好:謂出家人剃除須發,毀壞相好,除去世俗塵衣而著如來之法服,具佛威儀而爲世間之佛田。

  3.永割親愛:出家之人割舍父母親情之愛,而一心積勤修道,以報父母生成之德,兼能爲世間之福田。

  4.委棄軀命:謂出家人委棄生命而無所顧惜,惟一心求證佛道,兼能爲世間之福田。

  5.志求大乘:謂出家之人,常懷濟物之心,專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脫一切有情,爲世間之福田。

  ※由以上僧之五淨德,應當敬僧如敬佛。

  (二)敬僧之法

  1.路途中、靜坐中、誦經中、禅行中、剃頭時、以及洗澡、上廁所、乘車船、睡臥等時,勿禮拜大德。除誦經、生病、剃發、工作之時,不得見出家衆經過而不起立示禮。

  2.遇大德入寺院中,當集合大衆,敲二鼓一鍾,直到大德進入大殿站好爲止,由班首稱:“頂禮某大德”、或“向某大德接駕”,若大德要離開時,亦敲二鼓一鍾,直至上車爲止,此乃迎來送往應有的禮節。若僅是個人欲行禮,則可進入佛殿後,向佛行禮,口稱:“頂禮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當奉命唯謹,盡力辦好。不可請師父幫我拿東西、帶東西,例如:有人知道師父要出國,即請師父幫忙帶化妝品、免稅煙、酒等物,這皆是不合理的現象,出家人若有出國的機會,也不要替人拿東西,因爲有的行李中,可能藏有藥物、走私貨,這點要謹慎。

  4.頂禮大德時,虔誠一拜即可,時間不宜過長。遇見師夫應以合掌問訊以示禮儀,若大德謙遜不受頂禮時,合掌問訊即可,莫執著己意。如果向大德說頂禮叁拜,而大德未說“一拜即可”時,依然要拜叁拜。頂禮大德要在佛殿時才行禮,不要在大路旁、水溝邊或火車站等不宜之處,遇師即頂禮,如此驚世駭俗之舉動,有失莊嚴、端正。合掌問訊時要雙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

《佛門禮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