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這本來面目,就是他心中的佛性,亦即是他的佛心。
他要認識自己的佛性,體驗自己的佛性,時刻以佛心帶領妄心,能這樣做就是見性了。
怎樣才能以佛心帶領妄心呢?
善男子,他要知道佛心就是真如心,也就是唯—。清淨、真實、大能的心。而汙染不實,導致種種苦惱桎桔、起種種顛倒執著的心,就是妄心。他這樣切實認知之後,便要時刻憶念佛心無邊的法力。只要常作禅定思惟,向它認同、念禱,便能得一切不可思議的解脫與救度這事實。
善男子,佛心清淨無汙,有不可思議的神力。衆生若把追逐身外塵網的妄心,轉投自己的佛心,打開妄心之門,讓佛心進入,作爲自己的導師與守護,就是打開了無邊法力的大門,能得一切自在解脫。同時也能讓真如的生命力,得到完美無瑕、協調自在的顯現。
衆生若能時刻不違佛心行事,便是一位心意合一的覺者、一位臨世的活佛了。
善男子,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衆生,叁無差異。此心乃佛心而非妄心,此心與真心無差別,與清淨的真如心亦無差別。
就是這緣故,衆生若要得各種不可思議神力解脫,必要善用意力,念念不忘此心佛,時刻誠意相托,讓他的慧力,帶領自己的身口意活動,對他的親近,尤超乎予之于父母。
善男子,遍閱如來叁藏聖教所得解脫,不若一心皈依此佛心,念此佛心,以此佛心統禦妄心。
善男子,文字般若,只是方便,不得究竟,行者修行念法以求行解脫,沒有比此念佛心法更直接了當和功效宏大了。
無上解脫法,行者應常念,
增長智慧力,大能與解脫;
念法功不沒,以念佛爲最。
佛心與妄心,同住于一心,
妄心衆生心,念佛能淨心;
妄心叩佛門,佛力能加被;
佛心禦妄心,悟道從此起。
文字生過患,成佛唯見性;
勇猛利根人,佛心常主事。
第十二章 無修無證——行之上者
善男子,菩薩雖舍棄世間—切虛妄的有爲法,于彼不起絲毫執著,仍有一法,令不見佛性,不得無上解脫道果。
是哪一法呢?
善男子,就是對出世間解脫法之修證所起的執著了。
執著爲煩惱的泉源、解脫的窒礙。就是所執的是無爲法,煩惱亦起,與執著有爲法相比,只是粗細之別而已。因此,若菩薩執著有佛可成、有涅槃可證、有衆生可度,那麼,他便陷入法執的羅網,貪心仍未舍去,嗔癡也難盡除,這樣,徹底的解脫,就不可能了。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菩薩應行無所行、念無所念、證無所證、度無所度,始得修道之真義。如是無所行而行、無所念而念、無所證而證、無所度而度,是謂真行、真念、真證、真度,解脫由是而生,佛性由是圓滿。
行者修心性,恒應無所住;
不應取于相,亦不取非相;
有法尚應舍,何況本非法;
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
如來無法說,無說是佛法。
摘要
真如爲本體,自性不生滅,
但藏一切種,生化成萬法。
種子具心體,真妄兩俱全,
妄心起煩惱,真心生菩提。
覺性未成熟,混沌無志向,
無明起妄動,種子隨緣發,
心物與衆生,自此隨緣現。
有情長生死,輪轉六道中,
禍福與窮通,業力爲牽引,
自作還自受,諸佛不作主。
慧根成熟時,堪聞佛法際,
諸佛與菩薩,爲去無明翳.
結語
佛性清明不離心 無明除去便現行
解脫從來行證起 信解難憑起大能
語言佛法皆虛妄 論辯何曾度—人
實法世間不可說 必待佛子心中尋
妄語既非真實法 莫醉窮經誤修行
叁十七道晶修身 四無量心度世人
四弘誓願明志向 六度法舫彼岸行
修行大事毋耽擱 大小功德即席行
去惡行善莫嫌小 須知大善小處尋
婦孺若能行佛法 更勝空言學佛人
~全書完
參考書目
(一)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佛教出版社)
(二)黃公偉:《印度佛教思想體系史論》(臺灣商務印書館)
(叁)黃公偉:{印度哲學史話》(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四)呂 征:《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天華出版社)
(五)郭 朋:《隋唐佛教》(齊魯書社)
(六)郭 朋:《宋元佛教》(福建人民出版社)
(七)方立天:《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中華書局)
(八)木泰村賢著,演培法師譯:《小乘佛教思想論》(慧日講堂)
(九)木村泰賢著,演培法師譯:《大乘佛教思想論》(慧日講堂)
(十)張澄基:《佛學今诠》(慧炬出版社)
(十一)周中一:《佛學研究》(東大圖書公司)
(十二)楊惠南:《佛學思想新論》(東大圖書公司)
(十叁)高楠順次郎著,藍吉富譯:《佛教哲學要義》(正中書局)
(十四)霍韬晦:《佛教與現代智慧》(法住學會)
(十五)汪少倫:《多重宇宙與人生》
(十六)顧法嚴譯:{佛陀的啓示》(中華佛教圖書館)
(十七)□山雄一著,吳汝鈞譯:{佛教中觀哲學》(佛光出版社)
(十八)吳汝鈞:《唯識哲學》(佛光出版社)
(十九)熊十力;《新唯識論》(廣文書局)
(二十)羅時憲:《唯識方隅》(法相學會)
(廿一)馬定波:《印度佛教心意識說之研究》(正中書局)
(廿二)印順:《如來藏之研究》(正聞出版社)
(廿叁)伊文思溫慈著,趙雄鑄譯:《中有聞教得度密法》(新文豐出版公司)
(廿四)徐進夫:《禅的訓練》(天華出版社)
(廿五)《涅槃道大手印瑜珈法要釋》(自由出版社)
(廿六)周中一:《禅話》(東大圖書公司)
(廿七)南懷瑾:《靜坐與長生不老》(文學研究社)
(廿八)劉銳之:《西藏密宗靜坐概說》(香港金剛乘學會)
(廿九)高登海:《佛家靜坐方法論》(臺灣商務印書館)
(叁十)瑪杜瑞:《瑜珈科學觀》(和平出版社)
(卅一)顧法嚴:《原始佛典選譯》(美國佛教會)
(卅二)南懷瑾:《楞嚴大義今釋》(老古出版社)
(卅叁)南懷瑾:《楞伽大義今釋》(老古出版社)
(卅四)印 順:《中觀論頌講記》(正聞出版社)
(卅五)演 培:《唯識二十頌講記》(慧日講堂)
(卅六)慈 航:《相宗十講》(新時代出版社)
(卅七)趙亮傑:《地藏經唯識觀》(佛教出版社)
(卅八)韋 達:《漢英對照成唯識論》(漢英對照成唯識論出版委員會)
(卅九)《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中華書局)
(四十)《佛經選要》(香港金剛乘學會)
(四一)《四阿含經》
(四二)《百法明門論》
(四叁)《百法明門論表解》(蓮因寺大專學生齋戒學
(四四)《八識規矩頌》
(四五)《大乘起信論》
(四六)《攝大乘論》
(四七)《大智度論》
(四八)《華嚴經》
(四九)《維摩诘所說經》
(五十)《金剛經》
(五—)《心經》
(五二)《地藏經》
(五叁)《阿彌陀經》
(五四)《法華經》
(五五)《大般涅槃經》
(五六)《優婆塞戒經》
(五七)《過去現在因果經》
(五八)SRI SWAMI SIVANANDA:Science Of Yoga(Divine life Society of S.A)
(五九)BUCKE:Cosmic Consciousness(Dutton)
(六十)BRUNTON:The Wisdom Of the Overself(Rider)
(六一)MURPHY:The Power Of Your Subconcious Mind(Reward Books)
(六二)EDMUNDS:Hypnotism and Psychic Phenomena(Wilshire Books)
(六叁)RAMPA:You-ever(Gorgi Books)
(六四)CERMINARA:Many Mansions:The Edgar Cayce Story On Reincarnation(New AmericanLibrary)
(六五)PLAYFAIR;The lnfinite Boundary、A Reality—Shattering Survey Of Life After Death(Panther Books)
(六六) GREENHOUSE. Astral Journeys (Avon Books)
(六七)ROBERTS: The Nature of Personal Reality (Bantam Books)
(六八)LAMA ANAGARIKA GOVINDA: Foundations of Tibetan Mysticism(Rider)
(六九) LAMA ANAGARIKA Govinda: Creative Meditation and Multi-dimensional Consciousness (Unwin Paperbacks)
(七十) MAHARISHI MAHESH YOGI: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New American Library)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 (行法篇)(淨行法師編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