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間的苦樂交替之中受益成長。
那麼,學佛的人要采取什麼人生觀呢?
善男子,修行的人,要遠離悲觀樂觀這兩極端而行于中道。他對人生要有如實的認識,知道苦樂悲喜是交替而存,絕不永久;一切自欺的樂觀悉足以帶來幻想破滅後的苦惱;而一切自虐的悲觀,則可自毀能成之果。
他不走極端,既不悲觀,也不樂觀;既不執著苦,也不執著樂,卻切實地行于中道,不墮二邊。因此,他的人生觀是中觀的。
他並不自欺欺人,能坦白地接受和承認人生苦樂悲喜並存的事實,苦的便說苦,樂的便說樂。絕不唱虛僞的高調,強作樂觀,把苦看作樂;或怯懦悲觀,把樂的也看作苦。因此,他的人生觀是實觀的。
他知道一切的悲喜苦樂,絕不永久,看透它們皆由衆生自己的業所招集,互相交替,也能由業所止息這事實,因而對一切不起任何執著,只是天天盡苦果,種善因,塑造自己期望的將來。因此,他的人生觀是達觀的。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就應如是以中觀、實觀、達觀的態度視人生的一切了。
(五)生活在刹那之中
善男子,有些衆生,在現時不得意,便終日緬懷過往的光榮與成就,把精力花費在逝去事物的回憶裏。對目前的環境,雖有能力去改善,卻不願去努力。
又有些衆生,在過去不得意,便爲自己的缺憾與不幸,終日自怨自艾、自暴自棄,把精力花費在對自己與他人的怨恨裏。對目前的環境,雖有能力去改善,卻不願去努力。
又有些衆生,不願提起過往、回憶過往,卻把精力花在幻想之中,希望能于未來實現。對目前的環境,雖有能力去改善,卻不願去努力。
善男子,這些生活在過去與未來幻象中的衆生,因不願面對現實而喪失了現在生活所具有的創造力量,不能憑自己的力量塑造自己和環境,只能在夢幻自怨中度日,終不能得到解脫。
但是,達觀的佛弟子,深知一切皆是遷流不居,方生便死,方死又生,生滅不斷。就是自己的身心,亦複如是,絕不永久。
他明白萬物生滅不斷的原理,使他可以擺脫過去的羁絆,令他能憑自己的意志塑造稱意的未來。
他明白過去已滅,將來未生,只有現在才是他能發揮力量的時刻。因此,他警醒地生活在每—刻之中,既不緬懷過去的一刹那,也不憧憬未來的—刹那。這樣,他的精力便不會放在虛妄的幻想執著裏,卻是有效地于現在促成心中所希望出現的事情。
他深知後念從前念面生,一切做作皆成前因,必然帶來後果,並且于做作剛完之時,便即生起能結果報的力量,立刻開始替衆生塑造合乎果報的際遇。因此,他知道果報是即時開始、逐漸圓滿,並非如無知的衆生所想像,認爲業報只會在來生,或更遙遠的未來才突然出現。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學佛修行的人,應永恒地把握現在,努力于現在,生活于現在。這樣,他便能主宰自己的命運,隨心所欲,終于得到徹底的快樂解脫。
(六)訂立正確的修行目標
除去無明、今佛性圓滿地顯現,是否需要很長的時間呢?
善男子,任何偉大的成就,都要痛下一番苦功才能得著,絕未有不勞而獲、垂手可得的道理。因此,徹底解脫的出現,自然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廠。
凡夫修行成聖,既需要長久的時間,那麼,會否因目標難以迅速達成,致令行者望而生畏、退卻道心呢?
善男子,若衆生把目標定得太低,他便沒法得到大的成就,但是若他把目標定得太高,他又會因目標高不可攀,一時難以成就而感到沮喪氣餒。因此,行者所定的修行目標,必要遠離這:二種過患。
怎樣才能遠離這二種過患呢?
善男子,衆生若要得到徹底的智慧、大能與解脫,他便要定下除去無明、圓滿佛性、成爲覺者這至高無上、長遠的目標。否則,一切的成就,皆未得究竟。
但是,成正覺所需的時間並非朝夕,若要不因尚未能成佛而沮喪灰心,以致放棄梵行,那麼,他便非要定下合乎個人需要、較易成就的短期目標不可了。
善男子,莫謂善小而不爲,莫謂惡小而爲之,于—切修行法門,勉力而行,按步就班,從淺到深,不急躁冒進,只腳踏實地,以成就一連串較低、較小、較近的目標,朝著較高、較大、較長遠的目標不停前進。這樣,衆生便能兼顧高低、遠近、大小的目標,把它們合而爲一,不會因目標定得太低、太小、太近而流于淺薄,也不會因目標定得太高、太大、太遠而感到無助,致令退卻道心。
善男子,這樣,衆生就能避免目標定得太高或太低所起的過患,天天嘗到成功的果實,令智慧、大能和解脫不斷增長以至完美。
因此,衆生若能以身、口、意如法修行,必功不唐捐,沒有絲毫努力會是白費。
第二章 十善業道——凡夫于生死輪轉中求取安樂之法
善男子,衆生的際遇,千差萬別,有苦有樂,皆因個別作業不同,受不同果報的緣故。若有衆生,雖未發心精研佛法、依佛法修行、自覺覺他、普度天下,卻又要不下惡道;雖在生死輪轉桎梏之中,仍能多處善地,少受苦惱,他便要行十善業道了。
是哪十善業道呢?
善男子,十善業道,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欲、不嗔恚和不邪見了。此十善業道,乃去苦除災的指南,就是未皈依叁寶的衆生,也應勉力奉行。衆生若不能時刻憶念及力行此十善業道,則難免作下惡業,他日必要隨業受報,今身心得極大的苦惱。
行十善業道有什麼果報呢?
善男子,若人不起殺心、心常慈悲、于衆生能施無畏、救苦扶危、斷除暴戾的習氣,那麼,他便可身常無病,壽命長遠,常受到天神的守護,出入不墮險境,心地平靜和悅,他人不起怨恨,常得敬重,命終之時、能生天上、享大福報。
若人離偷盜,他便能積資財,天災盜賊不能侵損,不生敗家之子女,他人誠實相對、不願虧負,自身資財、能善受用,更有余資布施于人。這樣,他便得善名流布,爲人贊美,命終之時、能生天上、得一切受用無缺。
若人離邪淫,能製淫欲之心,夫婦交歡之外,不複淫人妻女夫子,不壞他人名節,不破他人家庭和合,那麼,他便能得諸根調順,儀容端正,受人敬重,身常康健,妻妾子女,不爲人侵,家庭融洽快樂,子孫不辍,且孝順有爲,光明磊落,終成大器,榮耀父母。
若人離妄語,便能口常清淨,言詞無失,辯才無礙,常得他人信任,所發言論、皆受人敬重,且能常近智者,恒得增進智慧。
若人離兩舌,不搬弄是非,不誹謗弄人,那麼,他便不受他人離間,不受毀辱與讒言之害,事業順遂,能親近善知識,增長智慧。
若人離惡口,說話溫文有禮,那麼,他便能言詞美妙,衆人樂聞,說話契理,更不遇惡口之人,不受譏議,心常安樂。
若人離绮語,不說邪淫不端正之話,他便能遠離邪僻之人,不爲淫邪之語所汙辱,恒令人發言尊重,不敢輕薄無禮。
若人離貪欲,那麼,他便能諸根具足,端正無缺,身心健康,財物能親得受用,不爲他人所奪,或因自己不察而遺失,更由于無貪而樂于布施,故易得資財,生活無憂無缺,恒爲他人仰羨。
若人離嗔恚,他便能心境平靜,和顔悅色,健康無病,儀容調順,他人樂與相處,事業常得順遂,爲人愛護思念。
若人離邪見,不信異教外道的邪論,不行異教外道的邪法,遠離一切戲論執著,深信佛法無常無我及因果的道理,他便能修聖道、行佛法,終得不可思議的解脫。
善男子,這十善業道,是修身證道之根本,不墮惡道之必需,得人天福報的因由,因此,就是尚未有因緣皈依叁寶,受持五戒,發願修行度世的衆生,也應身體力行,以求暫時有限的安樂,待根器成熟,再求更徹底的解脫。
第叁章 立志修行與持戒
(一)叁自歸依
善男子,立志學佛修行之人,必先要作叁番自我的歸依,以表明心志。從此竭誠以佛法作身口意活動的指南,增進自己的智慧、力量與解脫,永不再執著外道所誤持的邪見,永不崇拜外道所迷信的鬼或神。
爲什麼歸依要叫做自歸呢?
善男子,真正的歸依,是要出自真心自願,絕不能勉強,更不在于形式儀規、口頭的承諾。因此,就是經曆了莊嚴隆重的世俗歸依儀式,若非誠心自願,便不名真的歸依。
若歸依後,又生退心,不依先前所歸,那麼,在退心之時,再不是真正已歸依的佛子了。
真正的歸依,是要自願,時刻自覺、自持的。否則,便毫無意義,只是自欺欺人的鬧劇,徒令人恥笑。
就是這緣故,歸依便叫做自歸。
依佛法修行的人,要歸依什麼呢?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要自歸于佛、法、僧。此叁者能使人得一切智慧、力量、解脫,是一切衆生所應歸向依止的,因此,是世間難求的至寶。
什麼是自歸依佛呢?
善男子,自歸依佛就是全心全意、毫無懷疑,相信自己的心中、藏有真如的佛心。只要放下妄想執著,便能與它感應相通,得一切智慧、大能與解脫。因此,衆生要立志歸依此久藏于心中的佛陀,令心、佛、衆生叁者合而爲一,無有分別。
若人已自歸依佛,便應知已歸依至高無上,再不應心外求佛,或信奉任何外道視作主子或造物者的鬼或神了。
什麼是自歸依法呢?
善男子,一切佛與菩薩所說去苦得樂之法,能去愚癡顛倒,起智慧大能,成就自由解脫。因此,衆生要立志歸依此能去生死苦惱、生涅槃真樂之法。
若人已自歸依佛法,就必要時刻注意一切身語意的活動,務使隨順佛法不悖,不能更作違法之事;于異教徒的愚癡妄執、異端邪說,更不能染著,反要爲彼等軟語辟除,令得受持佛法的正見。
什麼是自歸依僧呢?
善男子,僧就是教團,亦即是全體修行及弘法的信衆。
學佛修行的人,要互相關懷幫助、切磋砥砺,始能令自他的慧命福德迅速增長,令佛法能弘揚于各處,度己度人。因此,對于一切弘揚正法的團體,應自視爲所屬的一分子,盡力支持擁護;于同修行者,應親愛如己;對先覺者應恒起敬重,謙虛求教;…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 (行法篇)(淨行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