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 (行法篇)(淨行法師編著)▪P3

  ..續本文上一頁對後學者,要樂于分享自己所得,誠意地爲他們解惑。

  若人已自歸依僧,便要與僧團及弘法團體有緊密的聯系,常參與它們的弘法活動;不應只顧自己的修行進度,而忽略了團體的利益與壯大;于所有同修,不論先覺或後學,皆不起嫉妒輕慢,反以平等心視之,親如手足。

  善男子,衆生作叁歸依,必要誠意自歸,身體力行,才算是真正的歸依。而只有能如是歸依者,始是真正的佛弟子。

  就是這緣故,欲得佛果的衆生,必要立志,自歸依佛,願與諸佛同體,恒得護念,親證解脫;要自歸依法,以法爲到彼岸之舟;更要自歸依僧,與佛道行者,無分彼此,共同成就一切世間及出世間的事業。

  (二)緊守五戒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有五條基本的戒律,不論在家出家,志向大小,也要恪守不犯,以作證道的資糧、遠離惡道的庇護。

  此五戒能令衆生常生善道,不下惡趣。因此,若有衆生只欲享人天之福,不受地獄、餓鬼之苦惱,緊守五戒便能成就了。

  什麼是五戒呢?

  善男子,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爲什麼要不殺生呢?

  善男子,傷殘他人的色身、令他人受苦、以致喪失性命,雖只奪一人之命,但是,他的父母兄弟、配偶子女、親戚朋友,亦因而慘然有所失,生大悲恸。因此,雖只殺一人,實有多人受苦。死者已矣,但生者憂悲,卻綿綿無盡。

  就是這緣故,殺人者種下入地獄之因,他日必得重報,難免身罹殘疾,常遭人淩迫,以致橫死,不得善終。

  殺能招地獄之苦,更斷慈悲之種,損自己的慧命,蓋自己的佛性,有礙上進解脫之道。因此,—切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殺生戒,不作任何殘暴、無益或不必要的殺生。不但不妄殺有情衆生,就是花草樹木,也絕不應爲逞一時的暴戾,而妄加傷害。

  爲什麼要不偷盜呢?

  善男子,取非分之財、盜竊他人財物的衆生,心裏常存貪念,常思詭計騙人,能令善根善相破損,惡人常來親近,善人則遠離不欲相與。這樣,他便日長無德之行,日增邪僻之相,更因偷盜他人的財物,而使失主陷于貧缺、苦惱與不安之中。

  就是這緣故,偷盜者種下未來貧賤之因,使自己的財物,多爲賊所盜取;或因天災人禍而破損流失,不能使用,以致身心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匮乏貧困之時,恰與餓鬼無異。

  偷盜不但種貧窮的因,更因貪著而蓋佛性,有礙上進解脫之道,因此一切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偷盜戒。

  爲什麼要不邪淫呢?

  善男子,夫婦恩愛敦倫,使子孫不辍,爲世間留種,令有緣生于人間的衆生有色身依止,是爲正淫。在俗家弟子之中,並未犯戒,反以養育兒女,作種種施惠,而積下很大的功德。

  但是,若于夫婦之外,更尚汙辱他人的夫子妻女,敗壞自他的名節操守,則是極大的邪行,因此叫做邪淫。

  這種在配偶以外的邪淫,能令自他名望有損,身心受大苦惱,更能令家庭變故破碎。于自身則有損善根慧命,生淫邪不正之相,虧損色身,孱弱早死,更能引起訴訟糾紛,終至身敗名裂,陷于囹固。

  就是這緣故,邪淫者必爲欲火焚身,來生更當受他人淫辱,貞操爲他人所強奪,名節由他人所毀,難保色身的清白。

  邪淫不但能使自他身心受損,更因淫欲而蓋佛性,有礙上進解脫之道,因此,所有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邪淫戒。

  爲什麼要不妄語呢?

  善男子,一切蓄意欺騙他人,以達成令人受損、或自己受益的不真實說話,都是妄說。

  若有衆生,爲謀害他人而造謠生事,中傷及誹謗他人,便成妄語者。

  若有衆生,爲求利益而說謊言,便成妄語者。

  若有衆生,爲求名譽、或他人的供養,于修行道上,未有證得而謂證得,更是極大的妄語者。

  妄語者能損自己的善根慧命,不但會失去他人的信任與敬重,易招譏諷非議,更能因一己之妄語,令他人受無窮的損害。

  就是這緣故,妄語者能招他日口舌不靈、智慧短小、恒爲他人鄙棄之報。

  妄語不但能使自他身心受損,更能蓋佛性,有礙上進解脫之道,因此,所有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妄語戒。

  爲什麼要不飲酒呢?

  善男子,飲酒的人,易令神志不清,儀容不整,失態于人前,又能起恚怒暴戾、爭執打鬥。不但能傷身害體,更使惡名流布,賢人遠離,財物流失,損善根慧命。酒醉之時,能作諸種惡事,毀聲名于一旦,酒醒時才迫悔莫及。

  就是這緣故,酒能爲極大之災害。一切迷亂心志的藥物食品,亦複如是,務必戒除。

  酒及一切迷亂心志的物品能令自他身心受損,更因心志迷亂而蓋佛性,有礙上進解脫之道,因此,所有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飲酒戒。

  善男子,緊守五戒是遠離惡道不敗之法。若有衆生,不欲罹憂患、遇苦惱,就必要以此五戒爲護身了。

  (叁)食與殺戒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以慈悲爲修心之本,因此絕不輕犯殺戒。人類固然不殺,就是禽獸蟲魚,也不願傷殘,妄加殺戮。慈悲恩及一切有情,就是花草木石,也不妄加損毀,以逞心中的忿懑。

  就是這緣故,很多學佛的人,不願多吃肉類。因爲,吃肉的人,雖不親自宰殺有情,但是有情的性命,卻是因滿足他們的食欲而失去。自己雖未起殺心和犯殺戒,卻令屠者起了殺心,犯了殺戒。

  爲了慈悲,不令有情衆生受被屠殺之苦,修行的人多只願吃些蔬菜米麥。因爲植物感受痛苦的能力較爲微弱,甚至全付阙如,對于采摘烹調,鮮能生苦惱如動物的反應。有些植物于枝葉被切除摘去後,不但不會死亡、或妨礙生機,反而生長得更興旺茂盛;而有些植物,則于很短的時間,雖不經采摘,也會自然枯萎死去。因此,吃素所起的殺業極微,不會受重報。

  不吃有情衆生的肉,是從慈悲而起;若沒有慈悲,戒肉便顯得毫無意義了。

  若衆生的慈悲或體質尚未能戒吃衆生之肉,那麼,就只好少吃及避免要親自宰殺了。若是宰殺也不能避免,那麼,也只好在宰殺之時,勿使受不必要的痛苦;食時又要感恩領受,謝其獻出生命,滋養食者的色身,不敢稍加浪費糟蹋。這樣,也不致斷慈悲之種,大礙修行之進度。

  善男子,奪衆生的性命,食其色身,不論所殺所食是有情衆生或無情衆生,皆生罪愆。若只因以食維持自己的生命,又能作修行度世的事業,則能將功補過,折去罪孽不少;若是爲殺而殺,殘酷不仁,則不論所殺衆生是人非人,有情無情,皆種下極大之惡業,必要領受苦果。

  善男子,殺身奪命,究竟是過,雖有輕重之分、將功折罪之別,罪業終是難逃。因此,一切衆生皆依其一生的飲食習慣,種下或輕或重之殺業,生命終爲其他有情無情衆生所奪,或橫死或病卒,色身也難免爲彼等所噬,複歸四大微塵,成爲其他生命的滋養料,以其奪人色身,色身亦爲人奪的因果。

  因此,若人望得善終,不欲飽經苦痛折磨才去世,就應修慈悲之心,于烹殺之時、飲食之際,當見有可修行之處與減滅苦惱之道了。

  (四)四重禁

  善男子,發心修行的人,若犯了四重禁,便失去佛弟子的地位,再不值衆生的尊敬,同修更恥與爲伍,只以惡衆生視之,要待機緣成熟時,始再行點化。

  是哪四重禁呢?

  善男子,四重禁就是舍正法、舍菩提心、悭恪勝法和惱害衆生。

  已聞佛法,不去切實修行,卻複執迷于外道的邪見,遠離解脫之道,這樣就是舍正法了。

  已發弘誓:自覺覺他、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卻又退心,不欲完成誓願,這就是舍菩提心了。

  已從修行之中,得殊勝解脫之法,卻吝啬不肯示人,不願與同修共用,這就是悭恪勝法了。

  已受如來的戒律,卻不遵從,而行殺、盜、淫、妄,淩逼衆生,這就是惱害衆生了。

  善男子,若有衆生,犯此四重禁,便是極惡之人,再不是修行解脫的佛子了。

  (五)菩薩所持的戒

  善男子,菩薩爲了上求佛果,下化有情,增長慧命解脫,不但不能作惡,更要積極地去行善。因此,他要守的戒,就不止于禁惡,更禁于不行善。這樣,他所守的戒就極爲廣泛和嚴格了。

  替菩薩帶來清淨解脫的戒可分作叁大類,于禁惡行善方面,無所不含、無所不包,是度衆生到彼岸的不二法門。這叁類戒,就是所謂叁聚淨戒了。

  是哪叁聚淨戒呢?

  善男子,叁聚淨戒,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了。

  攝律儀戒,就是緊守一切禁止身口意過失的戒律,以達致身口意的清淨,令一切苦惱不能生起。菩薩要受持一切如是導致清淨的戒律,無—淨戒不受持,否則,便是犯戒。

  . 攝善法戒,就是學習和掌握一切導致清淨解脫的法門,以作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工具。菩薩要盡力修習如是一切善法,無一善法不修,否則,便是犯戒。

  饒益有情戒,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作利益衆生的事,以解除他們的痛苦,帶給他們快樂解脫。菩薩要如是度一切衆生,無一衆生能度而不度,否則,便是犯戒。

  善男子,由此叁聚淨戒可見,菩薩除了不得以身口意作惡、不犯律儀戒禁外,尚要積極、盡力地修習善法與饒益衆生。否則,只不作惡、而不修行爲善,也同是犯了戒禁,雖不致墮于惡道,也難得福祉解脫。

  戒是導致清淨解脫的道路,持戒越圓滿,智慧力量就越大,清淨解脫就越徹底。否則,一切修行,必事倍功半,難有寸進。

  善男子,若行者只緊守律儀、少攝善法,不饒益有情,那麼,縱得道果,只是小乘,難超阿羅漢之位。但是,持叁聚淨戒的菩薩,智慧大能則遠超其上,終得證無上菩提、極果佛位。

  (六)有福無罪的破戒

  善男子,菩薩有時作殺、盜、淫、妄等重業,不但不算犯戒而獲罪愆,反而得福,且疾得解脫,速證無上菩提。

  爲什麼呢?

  善男子,若菩薩爲了降魔除惡,點化利樂有情,以大慈悲爲本,遠離一切私欲,以絕無貪嗔癡的心,爲衆生的解脫示作種種惡事,犯種種戒禁,又自甘接受業報的懲處,那麼,所作的惡,一切戒禁的違犯,皆是善巧方便、度衆生的權宜,實…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 (行法篇)(淨行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