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 (行法篇)(淨行法師編著)▪P4

  ..續本文上一頁無惡可作,無戒可犯。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菩薩慈悲無私、自我犧牲的救世精神,令他所作的殺、盜、淫、妄等重業,皆成假惡真善。不但不招罪咎苦果,反成功德,增成佛的資糧。

  (七)六和敬

  善男子,學佛的人與其他行者共處,或在學佛弘法團體之中,在六方面,要和睦相處,互相敬重。這些在團體生活中所應采取的待人處事態度就是所謂六和敬了。

  是哪六和敬呢?

  善男子,就是身和敬、口和敬、意和敬、戒和敬、見和敬和利和敬了。

  學佛的人要身和敬,就是在團體生活之中,—切行爲舉止,對自他都要和順尊重,使團體之內,沒有任何爭鬥,人人樂處其中。

  學佛的人要口和敬,就是在一切的言談裏,不論是閑話或議論,對自他都要和順尊重,使團體之內,常聞柔雅誠懇之聲,令人樂于聞聽,常欲處于其中。

  學佛的人要意和敬,就是在—切的心意裏,對自他都要和順尊重。就是在沒有任何人覺察到的地方,也同樣保持內心的和敬,不存任何僞善。這樣,團體便充滿和善的氣氛,令成員皆樂處其中。

  學佛的人要戒和敬,就是徹底遵從團體的規條,恪守如來的戒律。于一切共議的戒禁,皆和顔悅色地接受,且恒起敬重。務使團體之內,成員皆依法守法,互相信賴,人人樂處其中。

  學佛的人要見和敬,就是對世間及出世間法,要共同地執持一個正確的見解。于真理的辯論分析,要采取和平的態度。對他人思想的自由,要恒加敬重。務使團體之內,各成員皆能和平地、互相尊重地研討佛法,令人人皆有所得著,遠離邪見,住于解脫知見之中。

  學佛的人要利和敬,就是在團體生活之中,要憂戚相關,甘苦與共。對他人的權益,要恒加尊重。一切資財,權利、義務皆要公平合理地分配,莫爲一己私利而起紛爭。務使各成員皆能和平共處,互敬互愛,人人樂處其中。

  善男子,此六和敬不特是僧團、弘法團體成員所應力行,也是一切在家衆生于群居時所應遵照,以達成和敬的目標,使衆生能融洽愉快地共處,互長善根慧命。

  第四章 欲、解脫與道場的正確認識

  (一)解脫從欲而生

  解脫是否從止息一切欲念而生的呢?

  善男子,欲是導致生命和輪回的主因,是一切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的起源,但是,它也是成佛的動力。

  若是一切的欲念都止息了,那麼,便再沒有求道之心、證果之願,沒有智慧、大能、解脫可證。就是能擺脫生死輪轉,也會失去生命力的璀璨與自由,不能遊戲叁昧于一切的時空裏,親證佛身的超越了。

  因此,衆生有些欲念必要止息,有些欲念卻不應止息,反要持續、增強。

  那麼,要止息的,是哪些欲念;而不要止息的,又是哪些欲念呢?

  善男子,衆生要止息摒除的是一切惡的欲念;不要止息、反要持續、增強的,是那些善的欲念。

  哪些是惡的欲念須要止息摒除呢?

  善男子,就是一切從貪、嗔和癡而起的欲念了。

  貪令人患得患失,爲得失的疑慮所縛,心中常起牽挂,喪失和平安樂。因此,必要止息摒除,才能灑脫無憂。

  嗔令人氣量狹窄,忿恨不滿,傷害自他,恒爲世間人事所激怒,喪失內心的和平安樂。因此,必要止息摒除,才能胸襟豁達,怡然無惱。

  癡令人執著虛妄爲真實、真實爲虛妄,應舍棄的卻堅持,應堅持的卻又舍棄,心思紊亂顛倒,常白吃苦果,喪失和平安樂。因此,必要止息摒除,才能使智慧增長,住于解脫之中。

  那麼,衆生所要持續、增強的又是哪一些欲念呢?

  善男子,就是—切從無貪、無嗔、無癡而起、高貴清淨的欲了。

  行者有四個高貴清淨的欲,念念不舍,時刻勇猛精進,以求達成。這就是他們發心修行時所許的四弘誓願了。

  他們誓願;不畏辛勞,也要度盡無邊衆生。

  他們誓願:要以無比的堅忍,斷盡一切煩惱。

  他們誓願:要以無比的毅力,學會無量解脫之法門。

  他們誓願:要以無比的精進,把潛藏心中的佛性

  大能全部顯現,成爲一位佛陀覺者。

  善男子,這些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爲本的欲,就是善的、清淨的欲,是衆生所應持續、增強的欲了。

  (二)欲的駕禦

  善男子,欲的全然止息,只是沒有生機的寂靜,並非活潑喜悅、生意盎然的解脫狀態。

  欲力好像澎湃的瀑流,可以氾濫成災,摧毀田園,溺殺生畜,也可以灌溉田地使萬物生長,利益衆生。但是,它本身卻毫無節製,必要受到統禦,始能發揮它建設性的效用。

  要靜止那洪流馳想,是多麼困難、違反自然、又徒勞無功的事情啊!

  既然那洪流可以利物濟人,那麼,就應善加疏導利用,不使成災、反令益人了。

  善男子,衆生的生命就是由欲的洪流所成,要止息它、絕滅它,是違反自然、困難重重、徒勞無功的事情,且能引起自我的矛盾沖突,不但不能導致快樂解脫,反會生起各種邪見異行,陷衆生于惘然困惑之中。若是放縱欲力,不加節製,卻又遺害不少。

  因此,解脫並不是從否定身心的自然需要、虐待身心而來,也不是從縱欲而生。

  就是這緣故,一切提倡欲力應該放縱或絕滅的衆生,都陷于邪見,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

  只有那些依中道行事、以自利利他爲本、善導欲力的衆生,才能得到智慧大能和豐盛無憂的生活。

  善男子,從苦惱解放出來,並不是要經很久遠的時間才突然出現的事。

  只要衆生持如來的戒律、修如來的行法,他便能把原來不羁的欲力馴服,使自己的解脫天天增長,令住于世中,亦不覺其苦,反見其樂,既不厭離世法,也不執著它不舍,且能動靜相宜,出入隨意。

  善男子,衆生的解脫深淺久暫,有賴于欲的駕禦成功與否。若能智慧地善用欲力,開拓佛性,那麼,成道證果,得到無上的智慧、大能與解脫,便是必然的事了。

  (叁)解脫成就于世間

  善男子,衆生的智慧、大能和解脫,是要在世間經曆各種嚴格的考驗,才能磨練出來的。

  爲什麼呢?

  因爲,只有在世間苦樂參半的生活裏,衆生才能遇衆多的機緣,發揮他的善根德性和慈悲喜舍精神,以此開拓他的智慧與大能,令得解脫。

  若沒有世間的苦惱、挑戰,衆生的德性能耐,便只會恒久潛藏不露,無法顯現了。

  只有面對困難挑戰,把它們克服超越;在試探出現的時候,能夠自製,不落穢行;在得失毀譽之間,不起激動,心地平和,才是真正的解脫。

  在惡世之中,能得如是解脫的人,能于任何地方,都得自在,不讓外緣擾亂他內心的清淨與安甯。這樣,他才能以灑脫超越的心境,行大功德,普度衆生,啓導愚昧不肖,而終不生厭氣餒。

  善男子,避世偷安、不理人事的衆生,雖看似與世無爭,灑脫超越,實多愚癡荏弱之輩,並未得到真正的解脫。

  爲什麼呢?

  因爲,避世的衆生,多是不能面對現實考驗、不敢接受挑戰、無力抗拒試探的弱者。他們身心軟弱,怯于面對困境,只有事事規避,一走了之,遠離世間人事的紛擾,舍棄困苦所能給與的鍛煉,永遠淪爲失敗者。

  世間的苦惱,無處不現。若只顧逃跑卸責,只會常處被動,恒爲環境逼迫,心常憂惱,不能自主。這樣,實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解脫。

  這些衆生,不肯提起精神志氣,克服困境,自作守護,自解疑難。于是,他們便永遠流于低下、無能、無助、厭懼世間,永遠不能從外境的滋擾解放出來;自身得不到安靜,更遑論救世度人了。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追求解脫的衆生,是不能離世而得解脫的智慧與力量的。

  他必要恒常處于惡世之中,面對困境,鍛煉他的心志。遇到艱苦越多,心志增強的機緣就越大;困難克服越多,他的解脫也就越徹底了。

  他要處于一切世事紛爭之中,心境湛然不動,絕不受外緣所擾而失安樂,始終不爲物縛。他既不緬懷過去不舍,也不浪費光陰,憧憬未來于幻想之中。這樣,他便不受過去的支配,不爲無用的幻想虛耗了光陰,每一刻都能醒覺地活著了。

  善男子,衆生能如是處惡世、行俗事,而不起執著、不生苦惱,才堪稱爲一位真正的解脫者。

  (四)出家在家皆以俗世作道場

  善男子,修道學佛的人,可以出家,也可以在家,各依因緣秉性,而爲沙門,或作居士,于證果成道,實無分軒轾。

  菩薩爲了親近攝取衆生,修慈悲喜舍,行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事業,常欲以居士身行菩薩道。因爲,只有投入世間,始能得最大的機緣,把佛性成熟。

  就是這緣故,他們要以俗世爲道場。爲利益衆生故,他們于世間技藝學術,皆勤于修習,通曉娴熟,更能營積財富、或處于權貴之位,以便通過錢財權勢、諸種學藝,作世間事業,解救有情當前之苦,再依其根器,開示出世間解脫之法,使永滅苦因,恒得自在,不須他人救助,反能布施于人。

  他們點化衆生,並不拘泥形式教條,只欲傳揚正理,故能攝取信衆無量。就是持有邪見的異教徒,也深受潛移默化而不自知。因此,能化無數外道行佛法得解脫,而不強求其自覺自認已入佛之門。既不執著門戶派別之見,也絕不居功,只以度衆生爲本。

  善男子,在家而行菩薩道,遇惡因緣甚多,故甚難行。但是難行能行,功德則以其難行而更豐碩,心智的長進就更速,證道成聖的時間就越短。

  那麼出家修行的人又如何呢?

  善男子,出家行者,欲把全副精神,用于精研經、律、論叁藏。又需清淨的環境,修習禅定。于是,他們便抛棄了世俗的事,在寺院裏勤奮用功,學習經論,修習禅定,增長智慧與心力。待學有所成時,便要到處點化衆生,以弘法爲終生事業。

  出家的人,因以修行弘法爲事業,不積世間財物,不事俗世的生産,卻只爲世間的衆生積福慧,耕耘他們的心田,播下佛種,因此,是應受世間的供養,令衣食無缺,得健康的身心,能爲衆生作導師及解惑者,恒以佛法作布施。

  善男子,修行的人,不論在家出家,皆以衆生的禍福爲念,常以自利利他爲本,時刻不忘救世度人。

  在家的行者,慎持戒律,…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 (行法篇)(淨行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