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 (行法篇)(淨行法師編著)▪P8

  ..續本文上一頁所欲而不逾規矩。因此,他們實是無戒可持的了。

  什麼叫忍辱呢?

  善男子,知道人我皆空,刹那生滅,無有實體可以執著,了解因果業報不能逃避的原理,處于逆境或被衆生逼迫的時候,心裏能保持安甯,泰然自處,絕不激動,不生怖畏,卻以堅強的意志、極端的忍耐,灑脫地應付一切,其間心中始終恬靜無波,不受外境的屈辱,這就是忍辱了。

  什麼叫做精進呢?

  善男子,于所發的度世、斷煩惱、學法、成佛這四弘誓,不斷勤奮地去實現,時刻保持警醒,對善法不斷培養擴充,對不善法積極離舍,努力不懈地作饒益有情的事業,絕不稍退道心,這就是精進了。

  什麼叫禅定呢?

  攝心一處,止息妄念,集中心識的力量,除去你我煩惱之想,寂然安住,得輕安愉悅,以心力觀照宇宙實相,悟一切離諸語言的智慧,起不可思議的神通力,遊戲變化,以心造物,饒益衆生,這就是禅定了。

  什麼叫智慧呢?

  善男子,通曉世俗的知識技巧,于俗世之中善能營生應對,了解宇宙生滅及衆生苦樂的緣起,悟離苦得解脫的原理,善能隨順正法而生活,常得自在安樂,創造支配環境,這就是智慧了。

  (2)行六度的果報

  善男子,修行六度能除去衆生的貪、嗔、癡,使佛性漸漸顯現,令凡夫成聖,終得證佛果。

  爲什麼呢?

  因爲,布施能對治悭貪,持戒能對治汙染不淨,忍辱能對治恚嗔忿懑,精進能對治怠惰,禅定能對治散亂,智慧能對治愚癡顛倒。

  六度能如是消除生死輪轉與桎梏苦惱之因,因此,實是成佛解脫的妙方。

  善男子,且莫說成聖作佛的事。行六度在世間的果報,亦複殊勝。

  若人能布施,他便能斷悭吝執著之種,不爲貪愛資財,常恐其流失而苦惱。無輕慢、無後悔的布施,不但令受者得解危急愁苦,自身也覺快慰莫名,與受施者,歡欣同等無異,更種下未來富貴多能、恒得善知識扶助之因。

  若人能持戒,身口意清淨,那麼,他便不會爲所作的惡業而感到內疚羞愧,恐懼處罰與名譽的喪失。這樣,他便能心境和平喜悅,容顔調順,常爲善人敬重所樂近,不會墮入險惡苦惱的境地,生活輕松寫意,無憂無惱。

  若人能忍辱,他便不受逆境與惡人之逼迫,勇毅不屈。這樣,他的內心便經常湛然不爲外緣所動,永遠保持甯靜愉快,從嗔恨忿怒的苦惱解放出來,未來必住于善地,遠離一切煩惱淩迫,悠然自得。

  若人能精進,他便能摒除懈怠的過患,使諸惡速滅,諸善速成,恒結善緣,常遇善知識,令自己的慧命解脫與日俱增,疾得道果,更能饒益自他,爲人贊羨。

  若人能禅定,攝心一境,他便能斷一切妄想紛亂,常住于輕安禅悅之中,令一切事業,皆易于成就。又以禅定力故,能起各類神通,支配控製自己的環境,自得解脫,又能救度受苦的衆生,功德無量,大增成佛的資糧。

  若人能修智慧,多聞多思,那麼,他便能分辨真僞是非,不爲邪見所惑,一切身語意業皆除苦種,令自己遠離惡道,趣向自在解脫,清淨無汙,堪作衆生的導師,爲人崇拜景仰。

  善男子,若人能行六度,他現世便能得如是種種善報了。因此,救世的菩薩,應以此六度爲修行的根本,以完成自覺覺他的事業。

  (五)五明

  善男子,恒願生死往返于俗世度衆的菩薩,必要娴熟各種世間的知識與技能,才能營聚資財,令自己多才多藝。這樣,他才不致負累他人,更可以余財余力,爲衆生作種種布施利行,方便攝取,令得受持解脫之法。

  爲了這緣故,菩薩于五種世間知識技藝,必要努力掌握,這就是所謂五明了。

  是哪五明呢?

  善男子,五明就是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和內明了。

  菩薩在俗世裏,常要與人應對,傳情達意。若要說話書寫流暢,言簡意赅,文詞優美高尚,那麼,他便要致力于語言文字和閱讀寫作的修習。否則,弘法的事業便不能順利地推展了。

  善男子,一切與語言、文字、音韻有關的學問就是聲明了。

  菩薩在俗世裏,爲了自己的生計,及爲他人提供服務,必要學習各種工巧技藝。否則,便會淪爲寄生蟲,不但不能布施、利益他人,反成大衆的負累。因此,他必要隨其志趣秉性,學習各種世間技藝。不但以此自養色身,更可以此與衆生同事,一同工作遊玩,伺機點化,令受持解脫之道。

  善男子,一切與數理、工藝、技術有關的學問就是工巧明了。

  菩薩在世間看到衆生生活顛倒,恒作不善,因而常罹身心疾患,令身體多有殘缺損傷,心中又多愁苦憂惱,生趣全無,必會起大悲之心,常思救挽,欲施以無畏。這樣,他就非要修習治療各種身心疾患的醫術,以解除他們目前的苦痛不可了。

  但是,世間的藥物治療,只能治標,難去苦本。諸苦皆從惡業而來,因此,菩薩必要授以方便佛法對治,令持戒修行,始是徹底。如是以佛法修行療病,才是無上妙方,永除病因之道。

  善男子,一切與治療衆生身心疾病有關的學問就是醫方明了。

  菩薩對世間種種的學術思想,必要分析透徹,思路清楚,善知因果關系,才能離虛妄顛倒,不爲邪見所惑,不會誤入歧途。若要如此,他就非要培養合乎邏輯的推理力不可。否則,于弘法辯論的時候,更易生矛盾混淆,不但不能破邪顯正,反使佛法的真義被曲解,難以令人信受了。

  善男子,一切與邏輯、論理、思想方法有關的學問就是因明了。

  菩薩對自己的身心功能、心意識叁者之別、心佛衆生叁者的關系,自身所受業報的緣起、能以何法開拓佛性、如何離煩惱得安樂、自堪成熟何法,都要有一定的見解和認識,否則便無力行求證的目標,絕沒有任何得著的可能了。

  善男子,一切與宇宙心物本質和解脫有關的宗教、哲理與學問就是內明了。

  第八章禅定

  (一)修習禅定才能覺醒

  善男子,俗世的人,在日常的生活裏,看似神智清明,一切活動皆似隨自己的心意而行,其實,他們只是機械地活著,對外緣作慣性的機械反應而已。

  他們在行住坐臥的時候,幾乎所有時間都處于思潮起伏、心波洶湧的狀態之中,心識紊亂,沒有片刻安甯集中,不能使精神專注于當前的事務上,卻常對他處胡思亂想。

  他們的心識,就如一只掉了桅,失了舵的船,漂浮不定,全無目標,只有隨波逐流,由外緣主理它的際遇。這樣,衆生便與在夢中無異了。

  仍在夢中,自主的心力尚未覺醒,衆生又怎樣面對日常生活所需呢?

  善男子,衆生在無始以來散漫、紛亂、愚癡的生活裏,積下數不清的品流習氣,藏于心識之中,使他遇到與從前所經曆相同或類似的事物,便起雷同的反應。若遇全新的外境,心智清明的衆生,便會思惟謀求解決,而心智未開的,則任由起伏的思潮令較強的意念湧現,不經理智分析便讓它發動根身,習性若成,將來若遇同樣的外境,同樣的反應便會機械地出現了。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品流習氣便成爲他生活的主宰。他若不設法擺脫,這些慣性的力量就愈強,以致即使他不願作某些慣性反應的時候,他也力有不逮,不得不向慣性低頭了。

  這樣的生活,又怎可說是覺醒的生活呢?

  善男子,如是未覺醒的衆生,就只好給外境、慣性和自己的浮動意念帶動,如同木偶,渾渾噩噩地度日了。

  怎樣才能控製自己的身語意活動,不爲慣性所控製,清醒自覺,自由自主地生活呢?

  善男子,若要如是地應世,就必先要徹底了解自己行爲的慣性無助,然後努力把自己的心力集中,止息洶湧的心波,培養思考的能力。這樣,他便能對抗慣性的束縛,能憑自己的心意行事,事事清醒明了,不複如受製的木偶。

  善男子,若要達到這境界,就只有依靠修習禅定了。

  (二)禅定的意義

  什麼是禅定呢?

  善男子,禅定有很多名稱,它又名止、叁昧,靜慮和瑜伽。這些名稱都道出了禅定的一些特性,勾出禅定境界的輪廓。

  善男子,止就是妄念止息的意思。在禅定裏,紛亂散漫的意念靜止了,心力不因紊亂的思潮耗損浪費,也不因任何的虛妄執著而起激動,因此,煩惱頓釋,心境平靜安泰,沒有波瀾,處于輕安的狀態之中,這就是止。

  叁昧就是極深的定境。由于妄想執著徹底的止息,心力便極度充沛集中,一切超乎常人的體用,便能于此叁昧定境中引發,使物能爲心轉,遂自己的意願,更能利樂衆生,滅苦除災,度脫無數。這定境就是叁昧了。

  善男子,靜慮就是在妄念止息的定境中探索思惟真理的意思。由于妄執的止息,阻礙真實智慧出現的屏障便消失了,因此,禅定者能憑其意願,悟出宇宙一切法的本質及運行原理,永離愚癡。禅定能作如是用途,因此,它又叫靜慮。

  瑜伽就是與萬法相應的意思。住于無妄想執著定境之中的行者,心靈得到淨化,煩惱止息,能住于無人我分別的境界裏,與一切法相應契合,融成一體,舍小我之局促系縛,得大我之圓融無礙。此境能從禅定而生,因此,禅定又叫瑜伽。

  善男子,禅定就是有這樣靜與動的兩面。靜的是妄念的止息,心力的專注,集中備用;動的就是各種定中能起的大能與智慧了。

  衆生若于行住坐臥之間,皆能保持禅定的狀態,他便能了了分明,知道自己所作何事,爲何如是動身發語,爲何起如是思惟。這樣,他便從對身語意活動的監察注意,削弱了機械反應的操縱,開拓心識的自主功能,更能引發更大的心力,使自己得到更大的自由。

  善男子,禅定是覺醒生活的必須,心識力量的完全顯現,也只能從完美的禅定而來。因此,學佛的人,應要有規律地修習禅定。由于定境較易從坐禅獲得,修行的人就必要熟識靜坐之法,以取禅定之利了。

  (叁)禅定能起神通

  善男子,在定中的心識,能起極大的力量,是未證該境界的衆生所沒法明了的。常人所視作超常的神通力,在修習禅定到某一境界時,便能悉數獲得,任由行者掌握使用了。

  在定中能得的神通,包括了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若證聖境,便更得漏盡通。…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 (行法篇)(淨行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