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 (原理篇)(淨行法師編著)▪P15

  ..續本文上一頁度世的志向,不願重生于六道,指點迷途。因此,更大的智慧、力量與解脫,對他們也沒有任何用處了。

  善男子,以自覺覺他爲事業的菩薩就不同了。

  他們自願長久往返六道之中,遇災救災,遇苦救苦,恒爲衆生服務,指導離苦得樂之法。因此,獲得更大的智慧、力量與解脫就有必要了。

  由初發心、未證聖果的地前凡夫菩薩,以至十地大菩薩,皆以大悲爲願,以濟度衆生爲己任。雖然自己業力清淨,不須輪轉受生,但是爲了慈悲之故,不願衆生恒處苦惱的生死海中,無依無援,故皆乘願再來;不貪著無生無滅的法身,卻常起體用;不避艱辛,度有緣之衆。

  善男子,大乘小乘之別,就在于救世與自安之別了。

  小乘的聖者或行者,會否回小向大,加入菩薩救世的行列呢?

  善男子,小乘行者,行道稍見道迹,便知世間生滅之不實,事由心生,—切皆能爲自己作主的道理。因此,對二界畏懼與厭離之心,便隨神識之增強而減弱。若遇因緣,便起慈悲之心,回小向大,不再執涅槃不舍,轉行大乘法,不作自了漢。

  因此,諸佛及大菩薩,常伺機點化,激勵小乘行者之志向,令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同行救世之事業,使能開拓潛藏的慧力佛性,令所到之處,皆是涅槃淨土,處處自在安樂,不須身處六道之外,方得安穩。這樣,才足真正徹底的解脫。

  善男子,衆生根器不同,秉性各異。因此,大小二乘入佛之門,各有其利,但究竟同歸一路,趣向—佛乘,解脫同一無異。

  就是這緣故,小乘法實是入佛之初階、權宜之說而已。

  佛法從來只有—乘,無二亦無叁。

  第十二章 如來的種性

  (一)如來十號

  善男子,真如體內的佛種除去無明,圓滿地成熟了,便成爲一位覺者、一位佛陀。他的智慧、力量、解脫與慈悲已發展至最高的境界。在他之上,再沒有任何更高形態的有情生命了。

  衆生可以通過對如來及他專用的另外十個稱號,嘗試了解他存在的本質。但是真正的如來境界,是不可思議,難以宣說的秘境,不是凡愚所能充分理解的。

  如來有哪十個其他稱號呢?

  善男子,如來的十個其他稱號就是: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和世尊。(按:此處以如來爲總號,十號爲別號,共十一號。若合佛、世尊爲一號,則共十號)。

  什麼叫如來呢?

  善男子,“如”就是真如,宇宙一切動靜隱現的法則,一切心物的本質與本體。

  如來不但完全了解這些法則,更能如意地運用駕禦,時刻了了分明。自覺與真如合—,不對世間有任何相對高下的執著。

  他與真如本體、宇宙的一切心物,完全合一無悖。因此他的一動一靜,都隨順著真如的最高法則,與真如心的活動無異。

  如來就好像是清靜真如心的化身和縮影,他隨順著清靜的法來,亦如是而去。因此,覺者就稱作“如來”了。

  什麼叫做應供呢?

  善男子,如來于—切衆生之中,最尊最貴,因此,他是最值衆生供養的。

  在佛住世時,提供衣食住行之所需,恭敬尊重,就是供養。

  更重要的供養,卻是法供養。就是要遵從如來聖教、緊守戒律、如法修行、弘揚佛法,使如來救世解脫之法,能傳遍宇宙;使十萬有緣衆生,皆能離一切苦,得—切樂。

  就是這緣故,如來被稱作應供——一位應受世間供養者。

  什麼叫做正遍知呢?

  善男子,如來對—切時空的一切心、物、衆生,都能作正確無誤、遠離顛倒、如實的認識,因此,他被稱作正遍知——一位無所不知者。

  什麼叫做明行足呢?

  善男子,如來未成覺者之前,曾以不同的生命形態,生活了很久遠的時間。在每一生中,都努力地做修行的功夫,把遮蓋佛性的無明除去,令佛性能夠逐步顯現。

  他以戒、定、慧的修持,破除妄想顛倒。在不同的試探困境之中,祛除愚癡執著和汙染的習氣,把智慧力量提升,打破無明的囚籠,令自己純潔無垢,讓佛種成熟。

  如來去無明、明佛德的修行,已經圓滿具足了。因此,他又被稱作明行足。

  什麼叫做善逝呢?

  善男子,如來成道之後,便脫凡胎,再沒有任何業力的束縛,不再受因果的限製了。法界之內,各種強迫性的生死輪轉,已成過去。

  他已擺脫了生死的鎖鏈,能于十方世界,來去自如。不論入世救度衆生,或出世住于清靜的、無生滅的涅槃聖境,都可隨意。

  他善能從涅槃中消逝,入世間度衆;也善能從世間消逝進入涅槃。出入來去自如,往返自便,善現善逝。因此,他又被稱作善逝。

  什麼叫做世間解呢?

  善男子,如來對世間一切的成住壞空,衆生的生老病死、禍福窮通,都能詳盡分析明白。

  他能善說因果緣起,能知過去,能數未來。

  他能爲衆生解說一切能斷苦生樂之法,使他們能沖破煩惱的囚籠,步向解脫。

  如來能如是解說解脫之法,因此,他便被稱作世間解。

  什麼叫做無上士呢?

  善男子,法界之內,智慧,德行、力量最高的有情,就是如來了。

  他是有情生命至高的、終極的發展。在他之上,再沒有更高的有情存在了。否則那更高的,才算是如來。

  如來是至高無上之士,因此,他便被稱作無上士。

  什麼叫調禦丈夫呢?

  善男子,如來能度一切有緣之士,使一切堪受佛陀教化的衆生,皆能趣向解脫,成爲受人敬仰的大丈夫。一切天上或人間的衆生,不論處于什麼環境,皆能從如來的教化調禦之中,獲益良多,漸離苦得樂。因此,他便被稱作調禦丈夫。

  什麼叫天人師呢?

  如來既能調禦教導一切天上人間堪受持佛法之大丈夫,堪作他們的導師,因此,他便被稱作天人師了。

  什麼叫做佛呢?

  善男子,佛與佛陀同,是覺者的意思。如來是一位已經圓滿地覺醒了自己的佛性的解脫者。

  他已從顛倒中完全醒覺過來,住在解脫、智慧、大能之中。因此,他是一位自覺者。

  他同時永無休止地去覺醒、教化仍處于愚昧虛妄中的衆生。因此,他是一位覺他者。

  他能如是地自覺覺他,因此,他便被稱作佛。

  什麼叫做世尊呢?

  善男子,如來既能自覺覺他,慈悲大能,常住于世,隨緣救度衆生,不避艱辛,那麼,他實堪受世人的尊敬。因此,他便被稱作世尊了。

  (二)如來十力

  善男子,如來有十種凡夫所沒有的力量,能用以方便度世,作種種大功得,遊戲神通,住于解脫。

  是哪十種力量呢?

  善男子,如來十力,就是(一)知是處非處智力、(二)知業智力、(叁)知定智力、(四)知根智力、(五)知欲智力、(六)知界智力、(七)知至處道智力、(八)知宿命智力、(九)知天眼無礙智力、(十)知漏盡智力。

  什麼是知是處非處智力呢?

  善種子,佛陀能善知衆生現在所作的一切業,能于未來,把他們帶進什麼境界。

  他知道哪些業能帶給他們快樂解脫的是處,或是煩惱桎牿的非處。

  這種准確預知未來好壞發展的能力,就是知是處非處智力了。

  什麼是知業智力呢?

  善男子,如來能知衆生從前曾作何業,以何因緣、而處于現在的境地。

  無論衆生所作的業是輕的或是重的、近的或是遠的、作于今生的或是作于多生前的,如來都清楚知曉、更能詳盡解釋現處境出現的因由。

  這能力就是知業智力了。

  什麼是知定智力呢?

  善男子,衆生的心力,有些是集中的、強的,也有些是渙散的、軟弱的。

  他們的心力如何,能發揮什麼功能,于修習禅定時,能達到什麼定境,如來都一一知曉,因而能量才施教,使根器不同的衆生、皆有得著。

  這能力就是知定智力了。

  什麼是知根智力呢?

  善男子,衆生于長久的做作中,養成了很多不同的品流習氣,支配著他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他的人品性格,建立了他個人的根器。

  善的習氣,建立善根;而惡的習氣,卻建立于惡根。

  善根使他趣向快樂解脫的善境;而惡根卻使他趣向煩惱的惡境。

  在長久以來生死輪轉之中,衆生所作種種業,建立了數不清的善根和惡根。它們錯綜複雜,能互相增強或抑製,成爲他獨有的根器。衆生若遇外緣,便會依這些根器,起個別特殊的反應妙用。

  如來能一一明了衆生的根器若何、能作欲作的是什麼、不能作不欲作的又是什麼。

  這種對衆生行爲品格的洞悉能力,就是知根智力了。

  什麼是知欲智力呢?

  善男子,一切衆生,皆從欲生。

  他所渴望追求的是什麼,是善的欲,或是惡的欲;屬于世間的欲,或是出世間的欲;多欲少欲。舉心動念,如來皆了若指掌。

  這種洞悉衆生一切欲念的能力,就是知欲智力了。

  什麼是知界智力呢?

  善男子,如來能知一切境界的性質與緣起,無論是過去的、現在的、或是將來的,都逃不出他能知的範圍。因此,法界內外的生滅,或不生不滅,皆在他掌握之中。

  這種能知一切境界真象的能力,就是知界智力了。

  什麼是知至處道智力呢?

  善男子,如來對一切能把衆生帶至無上解脫處的方法、各類心智訓練的途徑,都了若指掌。哪些方法適合哪些衆生,依法而行時所能修至的界境如何,成效的高下,成功機會的大小,他皆一一清楚明白。

  這種對解脫行法的深切認識,就是知至處道智力了。

  什麼是知宿命智力呢?

  善男子,如來不但能知自己過去世如何生死輪轉、如何修行成聖,就是其他衆生宿世的事情,也同樣了了分明,猶如自己的事情一樣。

  他知道衆生在一切過去世中,如何生、如何作業、如何死、如何輪轉。

  他又知道衆生之間宿業牽引的關系,如何互相攝受,令他們同生共死、互相淩逼、或相親相愛,令宿業能結圓滿的果報。

  這種能知衆生宿世事的力量,就是知宿命智力了。

  什麼是知天眼無礙智力呢?

  善男子,如來佛眼、不比常人眼力,受種種限製,常迷失于塵網顛倒之中,且能見之處、能視之事,皆極有限。

  他的佛眼,能盡見無量世間與出世間的法,沒有任何事物,能在他慧眼的…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 (原理篇)(淨行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