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 (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應化)(淨行法師編著)▪P3

  ..續本文上一頁趣向解脫之路。”

  思惟已畢,便憶起先前曾答應成道後要先度阿羅邏迦蘭道人之諾言,但從定中,得知該道人已經去世。于是決意先以小法,度同修僑陳如等五比丘。

  (八)鹿野苑度五比丘

  佛陀將至鹿野苑處,便爲五比丘所遙見。

  他們心裏仍然責怪太子棄苦行、退道心、接受牧女的供養。于是相約,如佛陀到來,不須起立歡迎,亦不敬禮,坐立隨他自便,決不理會,只把他視作陌路人。

  可是,當佛陀來到他們跟前的時候,他們便爲佛陀的威嚴靈力所攝,不由自主地從座中起,肅立歡迎,恭敬禮拜,親切地呼喚太子的名字。

  佛陀便對五比丘道:“爲什麼對天人的導師、證果的佛陀,直呼姓名,毫無敬意呢?”

  “我今心如空虛,對毀譽已無所分別介懷了。但是你們的驕慢,是會自招惡果的。做子女的,若直呼父母的名字,在世儀當中,猶尚不可,何況我現在已成道果,已登佛位,堪作一切之父母哩!”

  五比丘聽了佛陀的話,便羞慚地對佛說:“昔日見世尊苦行六年,又複受飲食之樂,誤以爲道心已失。今又不知世尊已成正覺,心生不敬,真是愧悔萬分,望世尊恕不知之罪。”

  佛陀答道,“你們實不應隨便量度我不能成道的。你們須知,身在苦中,心則惱亂;如身在樂中,又被欲樂所纏,不得自在。所以苦、樂二者,都不是成道之因。若能舍棄苦樂二邊,行于中道,內心才能安靜下來修行正道,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佛陀觀五人根器堪受佛法,便向僑陳如等說:“世間所有的人,都不能免除生老病死之苦;與親愛的人,必要分離,互相怨恨的人,卻時常相遇;夢寐以求的東西,又難到手;現有的尊榮欲樂難得永享,終有失去之日。”

  “爲什麼這些苦惱會出現呢?”

  “這都是因爲衆生有了“我”想,而所有貪欲、嗔恚、愚癡,皆從“我”生。若滅“我”想及貪、嗔、癡,苦根便從此斷了。”

  “因此,你們必須知道苦的起源,斷絕不良的習氣,發心滅盡一切苦惱和勤奮地修行能導致解脫之法。

  “這就是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的道理,是解脫的根本、成道的真谛。”

  佛陀廣說四聖谛意義畢,五比丘便覺得未曾有,于是頂禮佛足道:“我等深服世尊所教,願隨世尊,更學無上之法,願世尊慈悲,允收作弟子。

  世尊欣然答應,于是世間始有佛、法、僧叁寶,而弘法于人間的事業,也從這時開始了。

  (九)第一位在家佛弟子

  有一長者的兒子,名叫耶舍,聰慧多能,家財千萬,生活無憂,各種欲樂,皆無匮乏。

  一天晚上,他與衆妓女玩樂完畢,便各自就寢。但在是夜中卻輾轉反側,不能安睡。于是起床,欲到四處閑逛,以解悶意。

  當他走出大廳時,見到諸妓女,有仰眠、有伏臥,頭發蓬亂,口流唾液,袒胸露體,顛倒縱橫,醜態畢露,深覺荒唐不經。回想自己同是生活于如是境況之中,同是一般荒唐不經,心中便生起羞愧厭離之心,期望能入于清淨高尚之道。

  當他內心作這樣思量的時候,天上突然出現—道慈光。他心裏覺得奇怪,竟被吸引著,不由自主地向光明出現的地方,信步走去。

  他感到心裏似覺有人呼喚:“善哉耶舍,我有無上清淨解脫之法,你可速來領受。”

  耶舍以光引路,不久,竟來到鹿野苑佛陀的住所。

  到達鹿野苑,他見到威德具足、慈悲滿臉的佛陀,便喜不自勝,躬身下拜,伏願佛陀收爲弟子,授以清淨解脫之法。

  佛陀即遂他的心願,收爲弟子,爲他廣說離苦清淨之法。

  耶舍的父親在天明時,發覺兒子不在,便四出找尋。但是遍訪不獲,心中苦痛莫名。行至河邊,見愛子的鞋掉在一旁,心想兒子必定涉水而過,若渡河至彼岸,或可找到他的下落。于是便雇艇渡河,沿著足迹而行,直至鹿野苑處。

  這時,佛陀知道長者前來,爲尋兒子,若見耶舍已出家學道,成一沙門,不能與他日夕相見,心中必生大苦惱,甚至痛絕亡身,逐使耶舍回避,不令相見。

  長者到時,便善言勸慰,然後向他廣說無常、無我及解脫之法,令長者愛欲執著之心稍減,才告以耶舍出家之事,令父子相見。

  見面後,父對子說:“兒啊!我很高興你能拜佛陀爲師,學無上道。就是我自己,對佛陀的法,也同是心悅誠服。今天因你而來到佛陀之處,也是我的福氣。我不但不會反對你出家修行,就是我自己,也同欲出家于佛陀的座下。”

  說罷,便跪于佛前,請收爲弟子。

  佛陀對他說:“住于俗世之中,行俗世之事,若能克製自己的思想和行爲、厭離官能的欲樂,便與出家無異了。若處于山林之中,身雖披袈裟,食住簡陋,但卻念念不忘俗世的欲樂,那麼,便徒有出家之名,而無出家之實。”

  “一切的善惡,皆從心生。因此,真正的出家,不在于身而在于心。就是處于俗世,也同能修行證果。”

  “我看你的根器因緣,在家修行較出家學道尤爲合適。這樣,我便答允收你爲在家弟子,此後以居士身在家修道弘法吧!”

  耶舍父快慰莫名,連忙稱謝,受佛陀所教在家修行之法後,便滿心歡喜地離去,成爲佛陀第一位在家的弟子。

  (十)應世緣盡

  佛陀到處弘法四十余年,廣收出家、在家弟子無數,現在已經八十高齡,色身垂垂老矣。

  他知道應世的因緣快要盡了,便要選擇一個最適宜圓寂的地方。因爲佛陀入滅是一件大事,不應倉卒忙亂,便于一天,告訴近侍弟子阿難:“我今欲往俱屍那城弘法。”

  阿難是佛陀的大弟子,侍奉于老師的左右,有多聞第一之稱,聽到吩咐,便恭敬地侍候世尊前往。

  途中,佛陀接受了一名鐵匠供養的蘑菇爲食。因爲磨菇有毒,便以此因緣,使老朽的色身生起病來。

  佛陀腹背疼痛,遂命阿難把所攜的袈裟鋪地,然後臥于其上,稍作休息。又命阿難到河邊取水,洗淨足面,除去汙垢。靜休一會兒後,佛陀便起而作跏趺座,禅定思惟,觀察入滅之事。

  一名朝中大臣路過,見佛陀于座中儀容端正,令人樂見,心生敬重,便即上前供奉黃金色布帛一匹,在佛陀接受後,才歡喜地離去。

  佛陀對阿難說:“我欲穿用此大臣供奉的布帛,請把它剪裁成合身的袈裟給我吧!”

  阿難便依佛陀之言,把布帛剪成合適袈裟侍奉老師穿上。

  但是,耀眼的黃金色袈裟披于佛陀身上,卻比不上佛身發出的靈光,因而頓失光澤。

  阿難心裏奇怪,便向佛陀道:“我隨世尊學道二十多年,從未見佛身發如是光明,亦未見世尊容顔如是光耀煥發。不知是何因緣,世尊現如此威光?”

  佛陀回答說:“有二因緣,如來現此光芒,異于常日。一是作爲一位修行的菩薩,他將于即夜,得無上正覺,成就佛果。二是如來將棄色身,入無余大涅槃。”

  佛陀繼對阿難說:“我將于是夜,在俱屍那城娑羅林中入滅,你應在兩樹之間爲我安設臥具。我將北首而臥,中夜必入涅槃。”

  阿難聽到佛陀這番說話,知道跟隨多年的導師,色身即夜便要相舍,而自己尚未證道,不能在佛入滅後,以禅定力相隨,心中雖生大懊惱,卻不得不強忍愁哀,爲導師盡心辦好這最後一件事。

  是夜,阿難與諸弟子侍奉佛陀休息後,便悄悄地走到他背後,在他覺察不到的地方,偷偷地哭泣起來,心裏想著:“爲什麼待我們恩深如海、情如父子的人天導師,那麼快便要入無余涅槃,令我們失去怙恃呢?況且還有那麼多同門的師兄弟尚未趕到,世尊卻不待他們來臨便要圓寂,不讓他們見最後一面,這不是會令他們覺得很遺憾嗎?”

  佛陀休息了一會,精神好了——點,有事要找阿難,在身邊看不到他,便問其他的比丘:“你們的阿難師兄在哪裏呢?”

  衆比丘們說:“阿難師兄知道世尊快要入滅,正在躲著悲恸哭泣哩!”

  佛陀于是呼喚阿難到跟前,慈祥地對他說:“阿難!我不是說過,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總有一天要敗壞離散的嗎?所有可愛稱意的事,亦皆一樣終歸于無常的。實沒有—法,能夠例外。”

  “如來已斷了所有惑業,不須再受色身的羁絆了。如來入滅後,雖無色身可見,但是法身遍于宇宙—切虛空,能時刻與你們感應相通。這樣,你又何必如是哀傷呢?”

  “況且,世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是我數十年所傳之教,是宇宙的原理和本質。就是佛陀有無限神通,也只能隨順,卻不應違逆。否則,便令衆生執著虛妄爲真實,自毀自己所傳之教了。”

  “若是如來于高齡仍不入滅,便是鼓勵衆生執著假合之色身,閉塞解脫之道,不能示涅槃的寂靜解脫,反使有情迷失于世間的假像,永無出離之日。”

  “阿難,就是這緣故,一切佛陀,應世緣盡,便要入滅,住于離色身的無余大涅槃。待因緣和合時,再下生應化,或以化身,現于各處。因此,你是不應對如來有形相的色身,作任何執著,否則,便如無知的俗人—樣,不能得到解脫。”

  “阿難,能生于佛生之世,爲佛的弟子,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如今你難遇能遇,已是極大的福氣。雖是緣盡在即,亦應視此殊遇爲快樂的事,不應再生悲恸啊!”

  (十一)佛陀入無余涅槃

  阿難向快要入滅的佛陀問道:“世尊住世的時候,我們有導師耳提面命,替我們解答疑難。世尊入滅後,我們以何人爲師呢?”

  佛陀答道:“阿難,不要說如來滅後,便失卻了導師。我入大涅槃後,你們當以我所傳的法,我所授的戒律爲師,自增福慧,自求解脫。這樣,便與我住世時一樣,凡事皆有所依循,能踏上證果之道了。”

  然後,再對各比丘說:“我多年弘揚的道理,你們有沒有疑問呢?若有的話,就請立即把握時機發問吧!不要等到如來入滅後才後悔,在如來住世時不曉發問,到有疑難時卻沒有人解答就好了。”

  “比丘們啊!你們要珍惜時光,把握機會。因爲,佛住世時,能爲佛的弟子,是極不容易的事。”

  佛陀如是再叁勸請他們發問,比丘們都默然無語,在老師面前恭敬地站著,誰都不願意在這時刻,還要勞煩世尊重演教義。

  佛陀無奈,只好說:“若有人心裏存有疑難…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 (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應化)(淨行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