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的啓示 (顧法嚴居士譯)▪P9

  ..續本文上一頁見巴利文學會版《中部經》第一集第四八六頁。

  二十五:見同經第一集第四八七頁,第叁集第二四五頁,以及巴利文學會版《小部經集》第四十一頁(u. 232)

  二十六:見一九二九年哥侖坡版《增支部經》第二一八頁。

  二十七:見巴利文學會版《雜部經》第一集第五頁。

  二十八:見巴利文學會版《中部經》第二集第一二一頁。

  第五章 第四聖谛:道谛

  第四聖谛就是導致苦之止息的途徑——道。這道叫做中道,因爲它是避免兩個極端的。一個極端就是經由感官的享受去追尋快樂,是“低級、平庸、無益的凡夫之道”。另一個極端是經由各種自虐的苦行以尋求快樂,這是“痛苦、無價質而無益的”。佛自己都曾嘗試過這兩種極端,深知其無有實益,才由親身的證驗,發現了“能夠産生知、見,導致甯靜、內證、正覺、涅槃”的中道。這正道一般都稱之爲八正道,因爲它是由八個部份所組成。這八個部份就是:

  一、正見——正實的知見。

  二、正思——正確的思維。

  叁、正語——正直的言語。

  四、正業——端正的行爲。

  五、正命——正當的職業。

  六、正勤——正好的努力。

  七、正念——正淨的憶念。

  八、正定——正統的禅定。

  佛獻身說法四十五年,幾乎在他的全部教誡中都牽涉到這一道谛。他以各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措辭,對不同的人宣說這一真谛。完全視聞法者的根器、智慧以及力行能力,而對機施教。但是藏經裏面成千卷佛所說經的要義,不外乎講的是八正道。

  讀者諸君不可認爲上面所列的八條途徑,應當依照上開的一般次序而逐條修習。實際上,應當視各人能力所及,盡可能同時修習。這些道彼此之間互有關連。修習一道,也有助于培育其它各道。

  這八條途徑的主要目的,在促進及完成佛教的基本訓練:就是所謂的戒、定、慧的叁學。﹝注一﹞因此,如果將八正道依叁學歸類,自將有助于對此一真谛獲得較有條理的了解。

  戒學是建立在對一切衆生普遍愛護、慈悲攝持的廣大觀念之上的。這也是佛教的基礎。許多學者們談到佛教或寫作有關佛教的文字的時候,往往耽迷于枯燥的哲學及形上學的歧途之中,而忘記了佛教這一偉大理想,實在市一樁遺憾之至的事情。殊不知佛說法乃是“爲了衆生的利益,爲了衆生的福祉,爲了悲憫衆生之故。”

  根據佛教,一個完人必須具備兩種品性:悲與慧。這兩者必須予以等量的培育與發展。悲代表著愛、慈、善、恕以及情感方面的其他高尚情操,也就是心的品質。而慧則代表著理智方面或思想方面的品質。只發展情感而忽略了理智,會造成一個好心的傻瓜。只發展理智而忽略了情感,也許會使人變成一個鐵石心腸的思想家,而毫無對人的同情。因此,要成爲完人,必須兩者等量培育。這就是佛教生活方式的目的。這裏面,悲與慧是不可分的,下文便見分曉。

  以愛與悲爲基礎的戒學裏,包括了八正道中的叁條道:正語、正業與正命。(前開第叁、四、五等叁正道)

  正語的意思是:(一)不妄語,(二)不竊議、誹謗、及發表足以引起個人或團體間憎恨、敵意、傾軋、不和的言論,(叁)不用苛刻、粗魯、無禮、酷毒、及罵詈的言辭,(四)不作無意義、無利益而愚蠢之饒舌與空談。這幾種不正當而有害的言語既已戒絕,則發言自然真實,用詞自然友善、愉快、溫柔、充滿意義與利益。凡人發言,不可不慎。說話必須顧到時地。如所言無益,則應保持“高貴的緘默”。

  正業的目的是提倡合乎道義、榮譽而和平的行爲。它的戒條是不殺生、不偷盜、不作不誠實的交易,及非法的性交。而應當幫助別人過一種堂堂正正的、和平而光榮的生活。

  正命的意思,就是不從事于他人有害的職業,例如販賣軍火武器、醇酒鸩毒、屠宰、欺詐等。而應以光榮無咎,不危害他人之職業爲生計。從這一條可見佛教是強烈反對任何戰爭的。因爲它製定販賣軍火武器是邪惡而不正當的生計。

  八正道中這叁條(正語、正業、正命)構成合乎倫理的行爲(戒學)。須知佛教的倫理與道德的行爲,是以增進個人及社會生活的和諧快樂爲目的的。這種道德的行爲,是所有精神方面的高度成就所不可或缺的基礎。精神生活的開展,如果沒有這道德的基礎,是不可能達到的。

  其次就是心智的鍛煉(定學)。此包括了八正道的另外叁條:正勤、正念(亦作正志)與正定(前開六、七、八等叁條)。

  正勤(亦作正精進)就是以堅強蓬勃的意志(一)以阻止邪惡不善的念頭的生起,(二)以袪除已生起的邪惡不善的念頭,(叁)使得尚未生起的善良健全的念頭得以生起,(四)使已生起的善良健全的念頭充份發展而臻于至善之域。

  正念(或正志)(即所謂身、受、心、法之四念處——澄基注)就是對于(一)身體的活動,(二)情緒的感受,(叁)心智的活動,(四)觀念、思想、見解等法,精勤注意觀照,憶念不懈。

  將注意集中於呼吸(數息法),是一種很有名的方法,可以從鍛煉身體而達到精神的開展。此外,尚有多種修習禅觀的方法,也都以急中注意于身體爲發展正念的途徑。

  關于情緒的感受,行者必須對各種感受,不愉快的、中性的、以及它們在他體內生起及消失的過程,無不了了分明。

  關于心智的活動,行者必須自覺他的念頭是否淫佚?是否嗔恚?是否迷惑?是否散亂?還是系著一處。就照這樣子,行者對于本身每一舉心動念,如何生起?如何消失?俱應了了分明。

  至于意念、思想、觀念等,行者必須了解它的性質:如何生起?如何消失?如何開展?如何抑製?摧毀?

  以上四種心智的培育或禅觀的修持,在《四念處經》中也有詳盡的論究。﹝注二﹞

  心智的鍛煉中的第叁項,也是最後一項,就是導致四禅的正定。這禅定一般都誤叫它做出神或神遊(編者注:出神或神遊,是道教的一種特殊禅定,與佛教禅定不同,切須分別),修到初禅的時候,行者若幹強烈的欲望以及不健全的思想如淫佚、嗔忿、貪睡、掉悔、疑法(五蓋)等,一時盡除。心裏常保持喜樂二支及某些心理活動。到二禅的境界時,所有思想的活動全部被抑製,從而産生內淨支及一心支,同時保留喜支與樂支。叁禅時,喜支因爲是一至種動態的感受,也消失了。但是樂支仍在,另外還加了行舍的一支。到了四禅的境地,所有一切的感受,甚至樂、非樂、喜、憂悔都消失了,只余純淨的舍支與念支。

  心智就是這樣子經由正勤、正念與正定的訓練與約束而發達起來的。

  其余兩條道:正見與正思,就構成叁學中的慧學。

  正思所表诠的,是對一切衆生愛護的思維、非暴力的思維、及舍己的離欲不執著的思維。在這裏請注意:將舍己的無著、愛護、以及非暴力的思維歸在慧學之內,是很關重要的。這很明顯的表示真正的智慧是賦有這些特質的。而一切自私的欲念、嗔恚、憎恨、暴力,都是缺乏智慧的結果。在任何的生活圈子裏,無論是個人的、社會的、或政治的,都是如此。

  正見就是對事物的如實知見,而四聖谛也就是闡釋一切事物的真相。因此,正見最後就變成對于四聖谛的知見。這知見就是直窺最終實相的最高智慧。根據佛教,知見有兩種:我們一般稱之爲知見的實在只是知識;一堆累積的記憶,以及根據若幹已知的條見,由理性對某一課題所得的了解而已。這種知見叫做事見,是不很深入的見解。真正深入的知見叫做理見,是不關事物的名稱、標志,而對其實際相狀所具的真知灼見。這種深見只有在心地中一切雜染都已滌除淨盡,而且經過禅定的鍛煉,達到充分發展的程度,方有可能。

  從這篇簡短的敘述道谛的文字裏,可以看出這“道”乃是一種生活方式,爲每一個人所應遵行、修習、宏揚的。它是身口意的自律、自我的開展、自我的淨化。它與信仰、祈禱、崇拜與儀規完全無關。從這一意義來講,它不含有任何通俗稱爲“宗教”的成分。它是一條通過道德、理性與精神的完美化而走向最終實相、圓滿自在、快樂與和平的途徑。

  在佛教國度裏,遇到宗教節日,也有些簡單而優美的習俗與儀式。它們與真正的“道”很少關系。但也有相當的價值,因爲它們能滿足對教義理解較淺的信徒們若幹宗教情緒的需要,而逐漸援引他們走上這條聖道。

  關于四聖谛,我們有四樁事情要做:

  第一聖谛是苦谛——人生的實相。一切苦難、憂患、喜樂、缺陷、不如意、無常、無實,都是人生的實際。關于這點,我們要做的,清處而澈底地了知這苦的事實。

  第二聖谛——苦的根源。這根源是貪欲、“渴(愛)”以及伴隨著它們的種種染汙不淨法。僅僅了解這一事實是不夠的。我們要做的,是抛棄它、袪除它、消滅它、根絕它。

  第叁聖谛是滅谛——涅槃、絕對真理、最終實相。在這方面我們要做的,是去親身體證它。

  第四聖谛——導向體證涅槃之路。但僅僅有了對這“道”的智識,不論多麼澈底,都是沒有用的。這方面我們的工作是依教奉行,锲而不舍。﹝注四﹞

  注釋:

  一:見巴利文學會版《中部經》第一集第叁零一頁。

  二:見本書第七章“修習:心智之培育”。

  叁:見巴利文學會版《清淨道論》第五一零頁。

  四:見一九二二年阿路葛瑪版大品第一零頁。

  第六章 無我論

  一般用到“靈魂”、“自我”、“個我”或梵文裏的“神我”( Atman)(編者注: Atman其實只是“我”的意思,一般均譯爲“神我”,沿用已久,但是否與奧義書及吠檀多之哲學相符,甚可置疑。)這些字眼的時候,它們所提示的意義是:在人身中有一恒常不變、亘古長存的絕對實體。這實體就是那千變萬化的現象世界背後不變的實質。照某些宗教說,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個別的靈魂,這靈魂是上帝所創造的。人死後,它即永久地生活在地獄或天堂裏,而它的命運則完全取決于它的創造主的裁判。依另一些宗教的說法…

《佛陀的啓示 (顧法嚴居士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