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印順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經』,說到印度著名的天神,都是如來的異名;在鬼、畜天的信仰者,所見的如來就是鬼、畜。在理論上,達到了「天佛一如」,也就是「神佛不二」,這是與印度教的興盛有關的。到了「秘密大乘佛法」,念天的影響更深。如仿五部夜叉,及帝釋在中間,四大天王四方坐的集會,而有五部如來的集會方式。天菩薩著重忿怒相,欲樂的身相。觀自身是佛的佛慢,也名爲天慢。而忉利天與四大王衆天的男女交合而不出精,也成爲實現大樂,即身成佛的修證理想。欲界天神──大力鬼王與高等畜生天的融入佛教,不但有五甘露──尿、屎、骨髓、精、血,五肉──狗肉、牛、馬、象、人肉等鬼神供品;而「佛法」所禁止的咒術以外,占蔔、問鏡、觀星宿,火祭──護摩,這些印度神教的,都納入「秘密大乘」。念天而演變到以「天(鬼神)教」方式爲佛法主流,真是世俗所說的「方便出下流」了!重信仰,重秘密(不得爲未受法的人說,說了墮地獄),重修行,「索隱行怪」的「秘密大乘佛法」,是「念佛」與「念(欲)天」的最高統一。

  五 佛教思想的判攝准則

  在印度佛教思想史的探求中,發現了一項重要的判攝准則。南傳佛教的覺音叁藏,我沒有能力讀他的著作,但從他四部(阿含)注釋書名中,得到了啓發。他的四部注釋,『長部』注名「吉祥悅意」,『中部』注名「破斥猶豫」,『相應(即「雜」)部』注名「顯揚真義」,『增支部』注名「滿足希求」。四部注的名稱,顯然與龍樹所說的四悉檀(四宗,四理趣)有關,如「顯揚真義」與第一義悉檀,「破斥猶豫」與對治悉檀,「滿足希求」與各各爲人(生善)悉檀,「吉祥悅意」與世界悉檀。深信這是古代傳來的,對結集而分爲四部阿含,表示各部所有的主要宗趣。民國叁十叁年秋,我在漢院講『阿含講要』,先講「四阿含經的判攝」,就是依四悉檀而判攝四阿含的。在原始聖典的集成研究中,知道原始的結集,略同『雜阿含』,而『雜阿含』是修多羅,只夜,記說等叁分集成的。以四悉檀而論,「修多羅」是第一義悉檀;「只夜」是世界悉檀;「記說」中,弟子記說是對治悉檀,如來記說是各各爲人生善悉檀。佛法有四類理趣,真是由來久矣!這可見,『雜阿含』以第一義悉檀爲主,而實含有其他叁悉檀。進一步的辨析,那「修多羅」部分,也還是含有其他叁悉檀的。所以這一判攝,是約聖典主要的理趣所在而說的。四悉檀傳來中國,天臺家多約衆生的聽聞得益說,其實是從教典文句的特性,所作客觀的判攝。依此四大宗趣,觀察印度佛教教典的長期發展,也不外乎四悉檀,如表:

   佛法……………………第一義悉檀………顯揚真義

   ┌初期……對治悉檀…………破斥猶豫

   大乘佛法─┤

   └後期……各各爲人悉檀……滿足希求

   秘密大乘佛法…………世界悉檀…………吉祥悅意

  五十九年所寫成的『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我從教典的先後,作了以上的判攝。這裏再爲敘述:從長期發展的觀點,來看每一階段聖典的特色,是一、以『雜阿含經』(『相應部』)爲本的「四部阿含」(四部可以別配四悉檀),是佛法的「第一義悉檀」,無邊的甚深法義,都從此根源而流衍出來。二、「大乘佛法」初期的「大乘空相應經」,廣說一切法空,遣除一切情執,契入空性。『中論』說:「如來說空法,爲離諸見故」,是依『寶積經』說的。所以「大乘空相應經」的特色,是「對治悉檀」。叁、「大乘佛法」後期,爲真常不空的如來藏、我、佛性說,點出衆生心自性清淨,爲生善、成佛的本因,重在「爲人生善悉檀」。「各各爲人生善」,是多方面的。心自性清淨,就是「心性本淨」,是出于「滿足希求」的『增支部』的。『成實論』也說:「佛爲懈怠衆生,若聞心本不淨,便謂性不可改,則不發清淨心,故說本淨」。在「後期大乘」中,就成爲一切衆生有如來藏、我、佛性說:這是一。如來藏說,是念自己身心中有佛。「初期大乘」的念佛往生淨土,念佛見佛的般舟叁昧;「佛法」六念中念佛,都是爲信增上者,心性怯劣怖畏者說的:這是二。這些「爲人生善」的教說,都有「易行」誘導的傾向。四、「秘密大乘佛法」的流行,融攝了印度神教所有的宗教行儀。如說:「劣慧諸衆生,以疑愛自蔽,唯依于有著。……爲度彼等故,隨順說是法」。在修持上,重定力,以欲天的佛化爲理想,所以在身體上修風,修脈,修明點,從欲樂中求成佛,是「世界悉檀」。佛法一切聖典的集成,只是四大宗趣的重點開展。我應用牧女賣乳而一再加水爲喻:爲了多多利益衆生,不能不求適應,不能沒有方便,如想多賣幾個錢,而在乳中加些水一樣。這樣的不斷適應,不斷的加入世俗的方便,四階段集成的聖典,如在乳中一再加水去賣一樣,終于佛法的真味淡了,印度佛教也不見了!

  這一判攝,是佛法發展階段的重點不同,不是說「佛法」都是第一義悉檀,「秘密大乘佛法」都是世界悉檀,所以說:「一切聖典的集成,只是四大宗趣的重點開展,在不同適應的底裏,直接于佛陀自證的真實」。「佛法的世界悉檀,還是勝于世間的神教,因爲這還有傾向于解脫的成分」。這一切都是佛法;「秘密大乘」是晚期佛教的主流,這是佛教史上的事實,所以我不能同意「入篡正統」的批評。都是流傳中的佛法,所以不會徹底否定某些佛法。但我不是宗派徒裔,不是學理或某一修行方法的偏好者。我是爲佛法而學,爲佛法適應于現代而學的,所以在佛法的發展中,探索其發展的脈絡,而了解不同時代佛法的多姿多態,而作更純正的,更適應于現代的抉擇。由于這一立場,叁期、四期的分判,相當于古德的分判,而意見不同,主要是由于純正的、適應現代的要求。也就作成這樣的結論:「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指「初期大乘」)之行解,(梵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複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欤」!

  六 契理而又適應世間的佛法

  什麼是「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樸」?佛弟子所應特別重視的,是一切佛法的根源,釋尊的教授教誡,早期集成的聖典──「阿含」與「律」[□尼]。在「阿含」與「律」中,佛、法、僧──叁寶,是樸質而親切的。「佛」是印度迦□羅衛的王子,經出家,修行而成佛,說法、入涅槃,有印度的史迹可考。『增壹阿含經』說:「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佛不是天神、天使,是在人間修行成佛的;也只有生在人間,才能受持佛法,體悟真理[法]而得正覺的自在解脫,所以說:「人身難得」。「佛出人間」,佛的教化,是現實人間,自覺覺他的大道,所以佛法是「人間佛教」,而不應該鬼化、神化的。不過在佛法的長期流傳中,由于「佛涅槃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不免漸漸的理想化、神化,而失去了「如來兩足[人]尊」的特色!「僧」(伽),是從佛出家衆弟子的組合。佛法是解脫道,依聖道修行而實現解脫,在家、出家是一樣的。但在當時──適應那時的印度風尚,釋迦佛是出家的;佛法的傳宏,以佛及出家弟子的遊行教化而廣布,是不容爭議的。適應當時的社會,在家弟子是沒有組織的。對出家衆,佛製有學處──戒條,且有團體的與經濟的規製。出家衆的組合,名爲僧伽,僧伽是和樂清淨(健全)的集團。和樂清淨的僧伽,內部是平等的,民主的,法治的,以羯磨而處理僧事的。出家衆,除衣、缽、坐臥具,及少數日用品外,是沒有私有財物的。寺院、土地、財物,都屬于僧伽所有,而現住衆在合法下,可以使用。而且,這不是「現前(住)僧」所有,佛法是超越民族、國家的,只要是具備僧格的,從各處來的比丘(及比丘尼),如長住下來,就與舊住的一樣。所以僧伽所有物,原則是屬于「四方僧」的。僧伽中,思想是「見和同解」,經濟是「利和同均」,規製是「戒和同遵」。這樣的僧伽製度,才能和樂共住,精進修行,自利利他,達成正法久住的目的。但「□尼[律]是世界中實」,在律製的原則下,不能沒有因時、因地的適應性。可惜在佛法流傳中,重律的拘泥固執,漸流于繁瑣形式。而一分專重修證,或重入世利生的,卻不重□尼,不免形同自由的個人主義。我想,現代的佛弟子,出家或在家的(現在也已有組織),應重視律製的特質。

  律是「法」的一分。法的第一義,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依正確的知見而修行,才能達成衆苦的解脫。如約次第說,八正道是聞、思、修(正定相應)慧的實踐曆程。這是解脫者所必修的,所以稱爲「古仙人道」,離此是沒有解脫的。修行者在正見(而起信願)中,要有正常的語言文字,正常的(身)行爲,更要有正命──正常的經濟生活。初學者要這樣的學,修行得解脫的更是這樣。佛法在中國,說圓說妙,說心說性,學佛者必備的正常經濟生活,是很難得聽到的了!依正見而起正語、正業、正命,然後「自淨其心」,定慧相應而引發無漏慧,所以在五根(信、精進、念、定、慧)中,佛說慧──般若如房屋的棟梁一樣,是在先的,也是最後的。佛法是理性的德行的宗教,依正見而起信,不是神教式的信心第一。依慧而要修定,定是方便,所以也不是神教那樣的重禅定,而眩惑于定境引起的神秘現象。佛弟子多數是不得根本定的,沒有神通,但以「法住智」而究竟解脫,這不是眩惑神秘者所能理解的。有正見的,不占蔔,不持咒,不護摩(火供),佛法是這樣的純正!正見──如實知見的,是緣起──「法」的又一義。世間一切的苦迫,依衆生,人類而有(依人而有家庭、社會、國家等),佛法是直從現實身心去了解一切,知道身心、自他、物我,一切是相依的,依因緣而存在。在相依而有的身心延續中,沒有不變的──非常,沒有安穩的──苦,沒有自在的(自己作主而支配其他)──無我。世間是這…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印順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