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比丘大德們論到四種叁昧(或作「解脫」)──無量叁昧,空叁昧,無所有叁昧,無相叁昧。無量叁昧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慈是給人喜樂,悲是解除人的苦惱,喜是見人離苦得樂而歡喜,舍是怨親平等:慈悲等是世間所說的道德意識了。但在離私我、離染愛──空于貪、鎮、疑來說,無量與空、無所有、無相叁昧的智證解脫,卻是一致的,這是解脫心與道德心的不二。但在(小乘)佛教中,無量叁昧被解說爲世俗的,也就是不能以此得解脫的。又如戒,在律師們的心目中,是不可這樣,不可那樣,純屬法律的,製度的。有的不知「□尼是世界中實」,不知時地的適應,拘泥固執些煩瑣事項,自以爲這是持戒。然叁學中戒[屍羅]的本義,並不如此,如說:「屍羅(此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屍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屍羅」;「十善道爲舊戒。……十善,有佛(出世)無佛(時)常有」(『大智度論』卷一叁、四六)。屍羅,古人一向譯作「戒」,其實是「好行善道,不自放逸」,也就是樂于爲善,而又謹慎的防護(自己)惡行的德行。這是人類生而就有的,又因不斷爲善(離惡)而力量增強,所以解說爲「性善」,或解說爲「數習」。屍羅是人與人間的道德(狹義是「私德」)軌範,十善是印度一般的善行項目,所以不只是佛弟子所有,也是神教徒,沒有宗教信仰者所有的。屍羅,是不一定受戒(一條一條的「學處」,古人也譯爲戒)的,也是可以受的。受戒,本是自覺的,出于理性,出于同情,覺得應該這樣的。如十善之一──不殺生,經上這樣說:「斷殺生,離殺生,棄刀杖,慚愧,慈悲,利益安樂一切衆生」(『增支部』「十集」)。「若有欲殺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雲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雜阿含經』卷叁七)。不殺生,是「以己度他情」的。我不願意被殺害,他人也是這樣,那我怎麼可以去殺他!所以不殺生,內心中含有慚愧──「崇重賢善,輕拒暴惡」的心理;有慈悲──「利益衆生,哀愍衆生」的心理(依佛法說:心是複雜心所的綜合活動)。不殺生,當然是有因果的,但決不是一般所說的那樣,殺了有多少罪,要墮什麼地獄,殺不得才不殺生,出于功利的想法。不殺生(其他的例同),實是人類在(緣起的)自他依存中,(自覺或不自覺的)感覺到自他相同,而引發對他的關懷與同情,而決定不殺生的。釋尊最初的教化,並沒有一條條的戒──學處,只說「正語,正業,正命」;「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命清淨」。一條一條的戒,是由于僧伽的組合,爲了維護僧伽的和、樂、清淨而次第製立的。製戒時,佛也每斥責違犯者沒有慈心。可見(在僧伽中)製定的戒行(重于私德),也還是以慈心爲本的。我曾寫有『慈悲爲佛法宗本』,『一般道德與佛化道德』,可以參閱。總之,佛說屍羅的十善行,是以慈心爲本的;財與法的布施;慈、悲、喜、舍叁昧的修習,達到遍一切衆生而起,所以名爲無量,與儒者的仁心普洽,浩然之氣充塞于天地之間相近。但這還是世間的、共一般的道德,偉大的而不是究竟的;偉大而究竟的無量叁昧,要通過無我的解脫道,才能有忘我爲人的最高道德。
「初期大乘」是菩薩道。菩薩道的開展,來自釋尊的本生談;「知滅而不證」(等于無生忍的不證實際)的持行者,可說是給以最有力的動力。菩薩六度、四攝的大行,是在「一切法不生」,「一切法空」,「以無所得爲方便」(空慧)而進行的。不離「佛法」的解脫道──般若,只是悲心要強些,多爲衆生著想,不急求速證而已。
九 人菩薩行的真實形象
修學人間佛教──人菩薩行,以叁心爲基本,叁心是大乘信願──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一、發(願)菩提心:扼要的說,是以佛爲理想,爲目標,立下自己要成佛的大志願。發大菩提心,先要信解佛陀的崇高偉大:智慧的深徹(智德),悲心的廣大(悲德),心地的究竟清淨(斷德),超勝一切人天,阿羅漢也不及佛的圓滿。這不要憑傳說,憑想像,最好從釋迦牟尼佛的一代化迹中,理解而深信佛功德的偉大而引發大心。現實世間的衆生,多苦多難,世間法的相對改善,當然是好事,但不能徹底的解決。深信佛法有徹底解脫的正道,所以志願修菩薩行成佛,以淨化世間,解脫衆生的苦惱。依此而發起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願菩提心,但初學者不免「猶如輕毛,隨風東西」,所以要修習菩提心,志願堅定,以達到不退菩提心。二、大悲心,是菩薩行的根本。慈能予人安樂,悲能除人苦惱,爲什麼只說大悲心爲本?佛法到底是以解脫衆生生死苦迫爲最高理想的,其次才是相對的救苦。悲心,要從人類,衆生的相互依存,到自他平等、自他體空去理解修習的。如什麼都以自己爲主,爲自己利益著想,那即使做些慈善事業,也不能說是菩薩行的。叁、空性見,空性是緣起的空性。初學,應于緣起得世間正見:知有善惡,有因果,有業報,有凡聖。進一步,知道世間一切是緣起的,生死是緣起的生死。有因有緣而生死苦集(起),有因有緣而生死苦滅。一切依緣起,緣起是有相對性的,所以是無[非]常──不可能常住的。緣起無常,所以是苦──不安穩而永不徹底的。這樣的無常故苦,所以沒有我[自在、自性],沒有我也就沒有我所,無我我所就是空。空,無願,無相──叁解脫門:觀無我我所名空,觀無常苦名無願,觀涅槃名無相。其實,生死解脫的涅槃,是超越的,沒有相,也不能說是無相。大乘顯示涅槃甚深,稱之爲空(性),無相,無願,真如,法界等。因無我我所而契入,假名爲空,空(相)也是不可得的。在大乘「空相應經」中,緣起即空性,空性即緣起,空性是真如等異名,不能解說爲「無」的。這是依「緣起甚深」而通達「涅槃(寂滅)甚深」了。在菩薩行中,無我我所空,正知緣起而不著相,是極重要的。沒有「無所得爲方便」,處處取著,怎麼能成就菩薩的大行!這叁者是修菩薩行所必要的,悲心更爲重要!如缺乏悲心,什麼法門都與成佛的因行無關的。『曲肱齋叢書』說到:西藏一位修無上瑜伽的大威德法門,得到了大成就,應該是成佛不遠了吧!大威德明王是忿怒相,這位修大威德而得大成就的,流露出凶暴殘酷的神情,見他的都驚慌失措,有的竟被他嚇死了!這位大成就者原來沒有修慈悲心。可見沒有慈悲心,古德傳來的什麼高明修法,都不屬于成佛因行的。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叁者是修菩薩行所必備的,切勿高推聖境,要從切近處學習起!我曾寫有『菩提心的修習次第』,『慈悲爲佛法宗本』,『自利與利他』,『慧學概說』等短篇。
依叁心而修行,一切都是菩薩行。初修菩薩行的,經說「十善菩薩發大心」。十善是:不殺生,不不與取[偷盜],不邪淫(出家的是「不淫」),這叁善是正常合理的身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這四善是正常合理的語(言文字)行。不貪,不鎮,不邪見,這叁善是正常合理的意行。這裏的不貪,是不貪著財利、名聞、權力;不鎮就是慈(悲)心;不邪見是知善惡業報,信叁寶功德;知道前途的光明──解脫、成佛,都從自己的修集善行中來,不會迷妄的求神力等救護。這十善,如依叁心而修,就是「十善菩薩」行了。或者覺得:這是重于私德的,沒有爲人類謀幸福的積極態度,這是誤會了!佛法是宗教的,不重視自己身心的淨化,那是自救不了,焉能度人!經上說:「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薩于此初發心」。怎樣的先度他呢?如有福國利民的抱負,自己卻沒有學識,或生活糜爛,或一意孤行,他能達成偉大的抱負嗎?所以菩薩發心,當然以「利他爲先」,這是崇高的理想;要達成利他目的,不能不淨化自己身心。這就是理想要高,而實行要從切近處做起。菩薩在堅定菩提,長養慈悲心,勝解緣起空性的正見中,淨化身心,日漸進步。這不是說要自己解脫了,成了大菩薩,成了佛再來利他,而是在自身的進修中,「隨分隨力」的從事利他,不斷進修,自身的福德、智慧漸大,利他的力量也越大,這是初學菩薩行者應有的認識。
修人菩薩行的人間佛教,「佛法」與「初期大乘」有良好的啓示。如維摩诘長者,六度利益衆生外,從事「治生」,是從事實業;「入治政法」,是從事政治;在「講論處」宣講正法;在「學堂(學校)誘開童蒙」,那是從事教育了。「淫坊」,「酒肆」也去,那是「示欲之過」,「能立其志(不亂)」。普入社會,使別人向善、向上,引發菩提心,這是一位在家大菩薩的形象。善財童子的參訪善知識,表示了另一意義。善財所參訪的善知識,初叁位是出家的比丘;開示的法門,是(系)念佛,觀法,處衆[僧],正確的信解叁寶,是修學佛法的前提。其他的善知識,比丘、比丘尼以外,有語言學者,藝術工作者,建築的數學家,醫師,國王,鬻香師,航海者,法官;總之,出家菩薩以外,在家菩薩是普入各階層的;也有深入外道,以外道身分而教化外道入佛法的。善知識(後來又加了一些鬼神)們的誘化方便,都是以自己所知所行來教人,所以形成了「同願同行」的一群;也就是從不同事業,攝化有關的人,同向于成佛的大道(我依此而寫有『青年的佛教』)。以自己所作而教人的,『阿含經』已這樣說:如修行十善,那就「自作」,「教他作」,「贊歎(他人)作」,「見(他人)作(而心生)隨喜」,就是自利利人了。這是弘揚佛法的善巧方便!試想:修學佛法(如十善)的佛弟子,在家庭中能盡到對家庭應盡的義務,使家庭更和諧更美好,能得到家庭成員的好感,一定能誘導而成爲純正的佛化家庭。在社會上,不論是田間、商店、工廠……中,都有同一事務的人;如學佛者能成爲同事中的優良工作者,知識與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德性,不只爲自己,更能關懷他人,有布施、愛語、利行、…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印順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