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印順導師《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作者 : 菩提
書林漫步法音1997年第9期(總第157期)第21頁
今年叁月,當我收到嵩壽九十又二的印公導師的來信,和《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一書時,不禁爲印公那人菩薩行的精神所感動。印公在來信中說:“《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這一本比較扼要表示我對佛法的判攝與重點。”遵循著印公的慈訓,仔細地閱讀《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深深地覺得印公所弘揚的佛法,“不是複古的,也決不是創新的,是主張不違反佛法的本質,從適應現實中,振興純正的佛法”,是“有益人類身心的,“人類爲本”的佛法”,也就是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本文就我所讀《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談一些簡單認識和體會。
一
佛教創始于印度,漢時傳入中國,經過綿延一千余年的傳播,到隋唐時代,形成最極隆盛輝煌的時期,宗派林立,思想各異。爲了高推己宗,故産生了中國佛教思想史上空前的判教高潮,或藏、通、別、圓;或小、始、終、頓、圓;或半滿二教;或有相、無相、抑揚、同歸、常住五時之教,如此種種,不一而足。但從如此衆多的判攝中,唯智者大師的五時八教之思想體系,影響最大,流傳最廣。到了近代,海闊天空地談玄說妙那一套,已經不能再適應新時代了。所以,又有一些學者,從佛法在世間的流變,把佛教劃分爲: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佛教、中期大乘佛教、後期大乘佛教的五個時期。太虛大師在《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中,則將佛教分爲:初五百年的小行大隱時期、次五百年的大主小從時期、後五百年的密主顯從時期。
對于臺賢大德所作的佛教思想史的判攝,印公導師在《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一文中說:“(我)依印度佛教史所作的分判,與我國古德的判教是不同的。古德的判教,以天臺、賢首二家爲最完善。但古德是以一切經爲佛說,依佛說的先後而判的,如古代的五時教,《華嚴經》的叁照,如作爲曆史的先後,那是不符實況的!然天臺所判的化法四教,賢首所判的五教(十宗),從義理上說,與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發展,倒是相當接近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印公對古代大德所做的判攝並不是徹底的否定,而是從客觀的適應現代要求的立場,而做出純正的抉擇。印公說:“我是爲佛法而學,爲佛法適應現代而學的,所以在佛法的發展中,探索其發展的脈絡,而了解不同時代佛法的多姿多態,而作更純正的、更適應于現代的抉擇。由于這一立場,叁期、四期的分判,相當于古德的分判,而意見不同,主要的是由于純正的、適應現代的要求。”
印公導師對于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分判,以其極爲精致周詳的體認,缜密獨到的觀察,將印度千五百余年的佛教分爲五個時期:一、聲聞爲本之解脫同歸;二、菩薩傾向之聲聞分流;叁、菩薩爲本之大小兼暢;四、如來爲本之菩薩分流;五、如來爲本之佛梵一如。第五期的“佛梵一如”,印公在後來改正爲“天佛一如”。因爲“秘密大乘”所重的,並不是離欲的梵行,而是欲界諸天的“具貪行”。在《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的自序中,又以“佛法”、“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叁期來統攝印度佛教。之後,將“大乘佛法”又分爲“初期大乘佛法”、“後期大乘佛法”,而成爲四期說。五期說、叁期說、四期說,只是開合的不同。印公導師的五期說,在他的巨著《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及論典之研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等中,都有詳盡的闡述。
二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第四節“印度佛教嬗變的曆程”中,印公說:“印度佛教的創始到衰滅,凡經五期之演變;若取喻人之一生,則如誕生、童年、少壯、漸衰而到老死也。”對于印度佛教的嬗變,印公在《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及論典之研究》的自序中更進一步地說:“印度佛教的興起、發展又衰落,正如人的一生,自童真、少壯而衰老。童真,充滿活力,是可稱贊的,但童真而進入壯年,不是更有意義嗎
壯年而不知珍攝,轉眼衰老了。老年經驗多,知識豐富,表示成熟嗎
也可能表示接近衰亡。所以我不說愈古愈真,更不同情于愈後愈圓滿、愈究竟的見解。”因此,印公在《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第一節“探求佛法的信念與態度”中說:“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本著一項信念,不斷的探究,從全體佛法中,抉擇出我所要弘揚的法門”:“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樸,宏傳中期佛教之行解(天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複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欤!”
“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樸”,是印公在閱讀早期集成的聖典——《阿含》與《律》中形成的重要的思想內容。根本佛教是一切佛法的根源,在《阿含》與《律》中,佛、法、僧——叁寶,是樸質而親切的。《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第六節“契理而又適應世間的佛法”中,印公明確地指出:“《增一阿含經》說:“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佛不是天神、天使,是在人間修行成佛的;也只有生在人間,才能受持佛法、體悟真理而得正覺的自在解脫,所以說“人身難得”、“佛出人間”,佛的教化,是現實人間自覺覺他的大道,所以佛法是“人間佛教”,而不應該鬼化、神化的。”
什麼是“宏傳中期佛教之行解”
印公說:“中期是“大乘法”的興起,是菩薩行爲本而通于根本佛法。依涅槃而開展爲“一切法不生”、“一切法空”說。”在佛法流傳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成爲中期佛教的主要思想特色。大乘法貫通了《阿含》的十二緣起,而說八不中道的緣起。涅槃是緣起的寂滅,是不離“此滅故彼滅”而契入涅槃的。“叁法印即一實相印”,是依根性而有巧拙的差異。大乘佛法的修行則是依叁心(菩提願、大悲心、空性見)修六度,又依六度圓滿叁心。這就是印公所要宏傳的中期佛教之行解。
後期佛教的主要思想是佛性、如來藏。那麼,怎樣才是“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
印公說:““後期大乘”的如來藏、佛性、我,經說還是修菩薩行的。如知道這是“各各爲人生善悉檀”,能順應世間人心,激發人發菩提心,學修菩薩行,那就是方便了。”“只是信如來藏我的,隨順世俗心想,以爲這才是究竟的,這可就失去“方便”的妙用,而引起負面作用了!”“古代經論,解理明行,只要確立不神化的“人間佛教”的原則,多有可以采用的。人的根性不一,如經說的“異欲、異解、異忍”,佛法是以不同的方法——世間、對治、爲人、第一義悉檀,而引向佛法,向聲聞、向佛的解脫道而進修的。這是我所認爲最能契合佛教、不違現代的佛法。”
叁
印公倡導的“人間佛教”,是受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影響而産生的。《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第七節“少壯的人間佛教”中,印公說:“(民國二十九年)虛大師在《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中,說到了“行之當機及叁依叁趣”,以爲現在進入“依人乘行果,趣進修大乘行的末法時期”;應“依著人乘正行,先修成完善的人格,……由此向上增進,乃可進趣大乘行”。這是能適應現代根機的。但末法時期,應該修依人乘而趣大乘行,沒有經說的依據,不易爲一般信徒所接受。反而有的正在宣揚:稱名念佛,是末法時期唯一的法門呢!所以我要從佛教的思想演化中,探求人間佛教的依據。”印公爲什麼要推重人間的佛陀、人間的佛教呢
“少壯的人間佛教”一節中,印公說:“我初學佛法——叁論與唯識,就感到與現實佛教界的距離。存在于內心的問題,經虛大師思想的啓發,終于在“佛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而得到新的啓發。”佛教本來是在人間的,佛與弟子,經常的遊化人間。住在山林,爲了乞食,每天都要進入村落城邑,與人相接觸而隨緣弘化,這正是人間佛教的最佳寫照。印公在《人間佛教緒言》、《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人性》、《人間佛教要略》等著作中,明確地討論過人間佛教。論題核心是:“人、菩薩、佛——從人而發心修菩薩行,由學菩薩行圓滿而成佛”。
“人間佛教”是重于人菩薩行的,修學人間佛教——人菩薩行,應以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爲基本,廣修十善、六度、四攝等菩薩行,在不離世事、不離衆生的原則下,淨化自己,覺悟自己,進而達成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目的。印公說:“菩薩堅定菩提,長養慈悲心,勝解緣起空性的正見中,淨化身心,日漸進步。這不是說要自己解脫了,成了大菩薩、成了佛時再來利他,而是在自身的進修中,“隨分隨力”的從事利他,不斷進修,自身的福德、智慧漸大,利他的力量也越大,這是初學菩薩行者應有的認識。”人間佛教的人菩薩行,是純正的菩薩正常道。每一個“不忍聖教衰,不忍衆生苦”的大心佛弟子,都應依菩薩正常道而坦然直進。
印公在《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最後一節“向正確的目標邁進”中,引用他著述的《自利與利他》一文說:“要長在生死中修菩薩行,自然要在生死中學習。要有一套在生死而能普利衆生的本領。……菩薩這套長在生死而能廣利衆生的本領,除堅定信願(菩提心),長養慈悲而外,主要的是勝解空性。觀一切法如幻如化,了無自性,得二谛無礙的正見,是最主要的一著。所以,(《雜阿含》)經上說:“若有于世間,正見增上者,雖曆百千生,終不墮地獄。”惟有了達得生死與涅槃,都是如幻如化的,這才能……在生死中浮沈,因信願(菩提心),慈悲,特別是空勝解力,能逐漸的調伏煩惱,能做到煩惱雖小小現起而不會闖大亂子。不斷煩惱(、忿、恨、惱、嫉、害等,與慈悲相違反的,一定要伏除不起),也不致做出重大惡業。時時以衆生的苦痛爲苦痛,衆生的利樂爲利樂;我見一天天的薄劣,慈悲一天天的深厚,怕什麼墮落!惟有專爲自己打算的,才隨時有墮落的憂慮。發願在生死中,常得見佛,常得聞法,世世常行菩薩道,這是初期大乘的共義,也是中觀與瑜伽的共義。釋尊在(《中阿含》)經中說:“阿難!我多行空。”《瑜伽師地論》解說爲:“世尊于昔修習菩薩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乘經的多明一切法空,即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修菩薩行成佛的大方便!”
印公是繼承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思想路線,進一步地從印度佛教思想的演變過程中,探求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的理論證明,從而積極地宣揚人菩薩行的“人間佛教”。《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末後一段話,流露出印公“人間佛教”思想的心聲,讀來不難發現人菩薩行的印公對“人間佛教”的熱忱:“現在,我的身體衰老了,而我的心卻永遠不離(佛教)少壯時代佛法的喜悅!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爲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
《讀印順導師《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