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叁參與人間佛教(上)
遊祥洲
法音論壇《法音》1998年第4期(總第164期)第4頁
一、前言
《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曆程與內涵,對于“人間佛教”理念的深廣化,確可提供極佳的指標作用。
五十叁參所參訪的善知識,上自文殊、彌勒、觀音、普賢諸大菩薩,下至童子、船師、醫生、藥師、教師、製香人等各行各業的人士,不分僧俗、男女、長幼、內(佛教)外(他教)、尊卑,處處呈顯出佛教修行方式與角色扮演的多樣性與包容性。
闡明五十叁參的理念內涵,不但可以深廣“人間佛教”的進路,同時也有糾謬顯正的功能,避免“人間佛教”的發展,因爲無知或異化而趣向于以真混俗、以俗亂真,乃至于僧俗倒置。
有關五十叁參的陳述,在漢譯諸本《華嚴經》中,以唐代般若所譯四十卷本《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最爲詳備。晉代佛馱跋陀羅所譯六十卷本以及唐代實叉難陀八十卷本,其最後部分“入法界品”雖也詳述五十叁參的內容,但有部分文字不及四十卷本完整。舉例言之,五十叁參歸結于普賢菩薩“十大行願”,其內容則爲六十卷本與八十卷本所無。又如第十七參“甘露火王”(六十卷本譯作“滿足王”,八十卷本譯做“無厭足王”),四十卷本則增出“多智婆羅門”一人詳述其政治哲學,此在六十卷本與八十卷本則甚簡略。
因此本文所引述論析者在內容上乃以四十卷本爲主。
二、五十叁參的重要理念
(一)以菩提心爲根本的修行動力觀
五十叁參第一個值得重視的理念就是,以菩提心爲根本的修行動力觀。這可以從幾個角度加以觀察:
第一,善財童子得自文殊師利菩薩的根本教誨,就是“發菩提心”。沒有文殊的教導,就沒有善財童子的五十叁參;而文殊之所以接納善財童子而給予教誨,也是因爲善財童子已經生起菩提心。
第二,菩提心的堅持,成了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漫長而艱苦的曆程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撐。五十叁參自始至終,可以說就是善財童子菩提心不斷增長的曆程。
第叁,善財童子在五十叁參當中所參訪的每一位善知識,可以說都是爲了善財童子已經生起菩提心而接納他、教導他、指引他。其中如第四參“彌伽大士”,當善財童子初見于他的時候,彌伽大士“于市肆中處高臺上,坐獅子座,十千人衆所共圍繞”,這時彌伽大士一聽說這位青年“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依經文所述:
“(彌伽大士)遽即下獅子座,由爲尊重菩提心故,于善財前,五體投地,一心禮敬,……然後合掌以柔軟音而贊歎言……”(1)
一位廣受大衆敬重的長者,只因爲這位青年自道已發菩提心,就立即下臺向他頂禮,可見“發菩提心”的貴重。
以菩提心爲根本的修行動力觀,反映出一個青年崇高的宗教情操。菩提心的內涵,主要乃爲:(1)趣求完美智慧的理性態度;(2)以智慧降服煩惱無明的修行原則;(3)以佛陀爲終極模範的學習取向;(4)以利益一切衆生爲前提的無私精神。一個人修持佛教不以獲得錢財、名望、權力、眷屬、長壽、禅悅、感應等個人利益爲動機,而是以菩提心的實現爲修行動力,這種純正的宗教情操,實爲宗教自利利他的根本保證。
(二)成就取向的善知識觀
善財童子所參訪的善知識,基本上乃基于成就取向的風格。
五十叁參之中,除了文殊、彌勒、觀音、普賢、正趣等五大菩薩以及吉祥雲等五位成就卓越的比丘之外,還有一位船師、四位童子、叁位童女、兩位醫生、八位長者、一位比丘尼、四位優婆夷、兩位婆羅門、兩位國王、一位外道、一位仙人、十位神明、叁位其他女性等。這許多位善知識之所以成爲善財童子參訪的對象,乃以其個人的成就爲最主要的考量。只要深入去了解每一位善知識的法門,就可以發現,每一位善知識的成就,鋪陳了善財童子升進菩提道的資糧。
成就取向的善知識觀,既不是爲名,也不是爲利;尤其重要的是,因爲著眼于成就取向,則善財童子對于善知識的參學,只能聚焦于其成就之所以能成就于我者,其余不宜過問。此所以善財童子參學之初,文殊菩薩反複告誡他說:
“于善知識善巧方便,但應恭敬,勿見過失。”(2)
而第五十參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也勸誡善財童子說:
“見善知識隨順煩惱行,勿生嫌怪。”(3)
此一原則,極爲重要。因爲任何人如果帶著挑剔的態度去親近一位老師,最後恐怕連一個老師都找不到!
鸠摩羅什也曾說過:
譬如淤泥中,而生于蓮華;
智者觀蓮華,勿睹于淤泥(4)。
本此原則而去親近善知識,才能夠采集到蓮華而不會自陷于淤泥。
近代西藏喇嘛多摩格西仁波切(TomoGesheRinpoche)對此也有明確的表達,他說:
“如果你希望我做你的上師,不要把我這個人看做上師,因爲每個人格都有其缺失。只要我們致力于觀察別人的不完美,我們就剝奪了自己向他們學習的機會。”(5)
這些表達並非鼓勵學生對于善知識應該盲目地追隨或信仰,而是強調“依法不依人”,以“法”爲重心,如此才能夠超越學習者由于發現善知識的人格缺失而生起的退轉心。
(叁)謙己推勝的普遍包容觀
五十叁參的每一位善知識,沒有一位不表現出謙己推勝的包容風度。當善財童子接納了文殊菩薩的指引而去拜訪以第一參的善知識“吉祥雲比丘”時,吉祥雲比丘除了向善財童子深入開示念佛法門之外,最後又自謙說:
“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平等境界無礙智慧普見法門,如諸菩薩摩诃薩無量智慧具足圓滿清淨門,豈能了知所有邊際
……如是等無量無數念佛門,而我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善男子!南方有國,名曰海門,彼有比丘,名曰海雲,汝往彼問: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海雲比丘能善分別開發廣大善根因緣,當令汝入廣大助道位……。”(6)
這兩段文字,明白地呈現出吉祥雲“謙己”與“推勝”的風度。而從吉祥雲比丘到海雲比丘,從海雲比丘而一路向後尋訪的善知識,沒有一位善知識不是同樣地“謙己”、“推勝”而輾轉指示後友的。
(四)五明並重、內外兼學的智慧觀
五十叁參的內容,可說是五明並重,內外兼學。
先論“五明並重”這一部分。“五明”的內容,包括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五十叁參的大部分內容是著重于“內明”的,但也有許多部分涉及到其它四種知識。最典型的例子是第十二參“根自在主童子”。這位青年精通五明,包括文字、算數、藥毒、幻術、建築、農作、十八種工巧等,無不通曉,可說是一位知識非常廣博的青年學者,更重要的是他通曉佛教的唯識學,對于煩惱的生起與摧伏,有其深刻的見地。
除了根自在主童子,另外如第十六參“普眼長者”,也是一位在市場中賣香藥的在家居士,這位長者認爲:
“菩薩初學修菩提時,當知病爲最大障礙。若諸衆生身有疾病,心則不安,豈能修習諸波羅密
是故菩薩修菩提時,先應療治身所有疾。”(7)
因此普眼長者精研各種病理與香藥,可說是醫方明的另一良好典型。
再從“內外兼學”這一部分來說,五十叁參之中,雖然多數善知識爲佛教人士,包括菩薩、比丘、比丘尼、居士、優婆夷等,但也有多位是“外道”色彩十分明顯的修行人。這包括第八參“大威猛聲仙人”、第九參“勝熱婆羅門”、第二十參“遍行外道”、第四十九參“最寂靜婆羅門”。所謂“宗教包容”(religioustolerance),在此表露無遺。不只是“宗教包容”,更重要的是不同宗教之間的溝通與學習。當善財童子接受大威猛聲仙人的引介而去參訪勝熱婆羅門的時候,勝熱婆羅門正在修習登刀山、投大火的苦行。他告訴善財童子說:
“善男子!汝今若能登此刀山,投身火聚,諸菩薩行悉得清淨。”(8)
善財童子對此不禁生起猶豫退轉的念頭,他想,這豈不是十分無知的愚行
何況還有喪命的危險!但是在他堅定的參學信念下,最後終于鼓起勇氣,接受挑戰。經文中陳述說:
“(善財童子)即登刀山,自投火聚。未至中間,即得菩薩善住堅牢清淨叁昧;才觸火焰,複得菩薩寂靜樂神通門叁昧。善財白言:甚奇!聖者,如是刀鋒及大火焰,我身觸時,安穩快樂。”(9)
此一敘述,非過來人畢竟不易體會。但也正因爲如此,它說明了宗教之間的相互溝通與學習,必須是直接的參與而非冷眼旁觀。善財童子由懷疑而投入,終于體驗到勝熱婆羅門的法門之殊勝,不但超越了宗教的對立,更是反映出不同的宗教體驗各有其寬廣的空間。宗教之間的溝通可以求同,但不必舍異,反而更應該相互欣賞乃至體驗其不同。
《華嚴經》此一“內外兼學”的包容理念,實際上在巴利文聖典中十分普遍的《卡拉瑪經》(Kalamasuta)中也有相當近似的精神表達。
(五)以淨化身心爲前提的苦行觀
苦行是佛教發生以前,早在《奧義書》時代即已在印度盛行的宗教修持課程之一。極端的苦行包含饑餓、自炙、冬天不穿衣服、夏天以厚衣裹身乃至自殺等等。苦行在古印度可以說是花樣繁多,窮極虐待肉身之能事。
古印度的苦行理念,主要與“踏帕”(Tapa)一詞有關。Tapa意謂“熱”,也就是通過饑餓等苦行手段,使身體産生一股“熱”能,藉著此一“熱”能,將人類的情欲煩惱業障予以焚燒,從而獲得靈魂的純淨解脫。
佛陀成道之前,也曾尋訪多位苦行者,因而得到了有關苦行的教示。他進入苦行林接受了六年的苦行鍛煉,但他最後宣告:“是處(苦行林)非道。”他選擇了不落苦樂兩邊的中道,終于在菩提樹下徹悟無上正覺。
追隨佛陀而加入僧團的衆多弟子中,有許多是有苦行背景乃至十分堅持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迦葉。在《雜阿含經》1141經與《增一阿含經》第五卷中,對此有著明白的陳述。“十叁支頭陀行…
《五十叁參與人間佛教(上)(遊祥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