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上)(游祥洲)

  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上)

  游祥洲

  法音论坛《法音》1998年第4期(总第164期)第4页

  一、前言

  《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历程与内涵,对于“人间佛教”理念的深广化,确可提供极佳的指标作用。

  五十三参所参访的善知识,上自文殊、弥勒、观音、普贤诸大菩萨,下至童子、船师、医生、药师、教师、制香人等各行各业的人士,不分僧俗、男女、长幼、内(佛教)外(他教)、尊卑,处处呈显出佛教修行方式与角色扮演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阐明五十三参的理念内涵,不但可以深广“人间佛教”的进路,同时也有纠谬显正的功能,避免“人间佛教”的发展,因为无知或异化而趣向于以真混俗、以俗乱真,乃至于僧俗倒置。

  有关五十三参的陈述,在汉译诸本《华严经》中,以唐代般若所译四十卷本《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最为详备。晋代佛驮跋陀罗所译六十卷本以及唐代实叉难陀八十卷本,其最后部分“入法界品”虽也详述五十三参的内容,但有部分文字不及四十卷本完整。举例言之,五十三参归结于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其内容则为六十卷本与八十卷本所无。又如第十七参“甘露火王”(六十卷本译作“满足王”,八十卷本译做“无厌足王”),四十卷本则增出“多智婆罗门”一人详述其政治哲学,此在六十卷本与八十卷本则甚简略。

  因此本文所引述论析者在内容上乃以四十卷本为主。

  二、五十三参的重要理念

  (一)以菩提心为根本的修行动力观

  五十三参第一个值得重视的理念就是,以菩提心为根本的修行动力观。这可以从几个角度加以观察:

  第一,善财童子得自文殊师利菩萨的根本教诲,就是“发菩提心”。没有文殊的教导,就没有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而文殊之所以接纳善财童子而给予教诲,也是因为善财童子已经生起菩提心。

  第二,菩提心的坚持,成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漫长而艰苦的历程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撑。五十三参自始至终,可以说就是善财童子菩提心不断增长的历程。

  第三,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当中所参访的每一位善知识,可以说都是为了善财童子已经生起菩提心而接纳他、教导他、指引他。其中如第四参“弥伽大士”,当善财童子初见于他的时候,弥伽大士“于市肆中处高台上,坐狮子座,十千人众所共围绕”,这时弥伽大士一听说这位青年“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依经文所述:

  “(弥伽大士)遽即下狮子座,由为尊重菩提心故,于善财前,五体投地,一心礼敬,……然后合掌以柔软音而赞叹言……”(1)

  一位广受大众敬重的长者,只因为这位青年自道已发菩提心,就立即下台向他顶礼,可见“发菩提心”的贵重。

  以菩提心为根本的修行动力观,反映出一个青年崇高的宗教情操。菩提心的内涵,主要乃为:(1)趣求完美智慧的理性态度;(2)以智慧降服烦恼无明的修行原则;(3)以佛陀为终极模范的学习取向;(4)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前提的无私精神。一个人修持佛教不以获得钱财、名望、权力、眷属、长寿、禅悦、感应等个人利益为动机,而是以菩提心的实现为修行动力,这种纯正的宗教情操,实为宗教自利利他的根本保证。

  (二)成就取向的善知识观

  善财童子所参访的善知识,基本上乃基于成就取向的风格。

  五十三参之中,除了文殊、弥勒、观音、普贤、正趣等五大菩萨以及吉祥云等五位成就卓越的比丘之外,还有一位船师、四位童子、三位童女、两位医生、八位长者、一位比丘尼、四位优婆夷、两位婆罗门、两位国王、一位外道、一位仙人、十位神明、三位其他女性等。这许多位善知识之所以成为善财童子参访的对象,乃以其个人的成就为最主要的考量。只要深入去了解每一位善知识的法门,就可以发现,每一位善知识的成就,铺陈了善财童子升进菩提道的资粮。

  成就取向的善知识观,既不是为名,也不是为利;尤其重要的是,因为着眼于成就取向,则善财童子对于善知识的参学,只能聚焦于其成就之所以能成就于我者,其余不宜过问。此所以善财童子参学之初,文殊菩萨反复告诫他说:

  “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2)

  而第五十参德生童子与有德童女也劝诫善财童子说:

  “见善知识随顺烦恼行,勿生嫌怪。”(3)

  此一原则,极为重要。因为任何人如果带着挑剔的态度去亲近一位老师,最后恐怕连一个老师都找不到!

  鸠摩罗什也曾说过:

  譬如淤泥中,而生于莲华;

  智者观莲华,勿睹于淤泥(4)。

  本此原则而去亲近善知识,才能够采集到莲华而不会自陷于淤泥。

  近代西藏喇嘛多摩格西仁波切(TomoGesheRinpoche)对此也有明确的表达,他说:

  “如果你希望我做你的上师,不要把我这个人看做上师,因为每个人格都有其缺失。只要我们致力于观察别人的不完美,我们就剥夺了自己向他们学习的机会。”(5)

  这些表达并非鼓励学生对于善知识应该盲目地追随或信仰,而是强调“依法不依人”,以“法”为重心,如此才能够超越学习者由于发现善知识的人格缺失而生起的退转心。

  (三)谦己推胜的普遍包容观

  五十三参的每一位善知识,没有一位不表现出谦己推胜的包容风度。当善财童子接纳了文殊菩萨的指引而去拜访以第一参的善知识“吉祥云比丘”时,吉祥云比丘除了向善财童子深入开示念佛法门之外,最后又自谦说:

  “我唯得此忆念一切诸佛平等境界无碍智慧普见法门,如诸菩萨摩诃萨无量智慧具足圆满清净门,岂能了知所有边际

  ……如是等无量无数念佛门,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善男子!南方有国,名曰海门,彼有比丘,名曰海云,汝往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海云比丘能善分别开发广大善根因缘,当令汝入广大助道位……。”(6)

  这两段文字,明白地呈现出吉祥云“谦己”与“推胜”的风度。而从吉祥云比丘到海云比丘,从海云比丘而一路向后寻访的善知识,没有一位善知识不是同样地“谦己”、“推胜”而辗转指示后友的。

  (四)五明并重、内外兼学的智慧观

  五十三参的内容,可说是五明并重,内外兼学。

  先论“五明并重”这一部分。“五明”的内容,包括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五十三参的大部分内容是着重于“内明”的,但也有许多部分涉及到其它四种知识。最典型的例子是第十二参“根自在主童子”。这位青年精通五明,包括文字、算数、药毒、幻术、建筑、农作、十八种工巧等,无不通晓,可说是一位知识非常广博的青年学者,更重要的是他通晓佛教的唯识学,对于烦恼的生起与摧伏,有其深刻的见地。

  除了根自在主童子,另外如第十六参“普眼长者”,也是一位在市场中卖香药的在家居士,这位长者认为:

  “菩萨初学修菩提时,当知病为最大障碍。若诸众生身有疾病,心则不安,岂能修习诸波罗密

  是故菩萨修菩提时,先应疗治身所有疾。”(7)

  因此普眼长者精研各种病理与香药,可说是医方明的另一良好典型。

  再从“内外兼学”这一部分来说,五十三参之中,虽然多数善知识为佛教人士,包括菩萨、比丘、比丘尼、居士、优婆夷等,但也有多位是“外道”色彩十分明显的修行人。这包括第八参“大威猛声仙人”、第九参“胜热婆罗门”、第二十参“遍行外道”、第四十九参“最寂静婆罗门”。所谓“宗教包容”(religioustolerance),在此表露无遗。不只是“宗教包容”,更重要的是不同宗教之间的沟通与学习。当善财童子接受大威猛声仙人的引介而去参访胜热婆罗门的时候,胜热婆罗门正在修习登刀山、投大火的苦行。他告诉善财童子说:

  “善男子!汝今若能登此刀山,投身火聚,诸菩萨行悉得清净。”(8)

  善财童子对此不禁生起犹豫退转的念头,他想,这岂不是十分无知的愚行

  何况还有丧命的危险!但是在他坚定的参学信念下,最后终于鼓起勇气,接受挑战。经文中陈述说:

  “(善财童子)即登刀山,自投火聚。未至中间,即得菩萨善住坚牢清净三昧;才触火焰,复得菩萨寂静乐神通门三昧。善财白言:甚奇!圣者,如是刀锋及大火焰,我身触时,安稳快乐。”(9)

  此一叙述,非过来人毕竟不易体会。但也正因为如此,它说明了宗教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学习,必须是直接的参与而非冷眼旁观。善财童子由怀疑而投入,终于体验到胜热婆罗门的法门之殊胜,不但超越了宗教的对立,更是反映出不同的宗教体验各有其宽广的空间。宗教之间的沟通可以求同,但不必舍异,反而更应该相互欣赏乃至体验其不同。

  《华严经》此一“内外兼学”的包容理念,实际上在巴利文圣典中十分普遍的《卡拉玛经》(Kalamasuta)中也有相当近似的精神表达。

  (五)以净化身心为前提的苦行观

  苦行是佛教发生以前,早在《奥义书》时代即已在印度盛行的宗教修持课程之一。极端的苦行包含饥饿、自炙、冬天不穿衣服、夏天以厚衣裹身乃至自杀等等。苦行在古印度可以说是花样繁多,穷极虐待肉身之能事。

  古印度的苦行理念,主要与“踏帕”(Tapa)一词有关。Tapa意谓“热”,也就是通过饥饿等苦行手段,使身体产生一股“热”能,藉着此一“热”能,将人类的情欲烦恼业障予以焚烧,从而获得灵魂的纯净解脱。

  佛陀成道之前,也曾寻访多位苦行者,因而得到了有关苦行的教示。他进入苦行林接受了六年的苦行锻炼,但他最后宣告:“是处(苦行林)非道。”他选择了不落苦乐两边的中道,终于在菩提树下彻悟无上正觉。

  追随佛陀而加入僧团的众多弟子中,有许多是有苦行背景乃至十分坚持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迦叶。在《杂阿含经》1141经与《增一阿含经》第五卷中,对此有着明白的陈述。“十三支头陀行…

《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上)(游祥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