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下)(游祥洲)

  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下)

  [台湾]游祥洲

  法音论坛《法音》1998年第6期(总第166期)第10页

  八、恒顺众生的成佛观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动人之处很多,但其中最令人赞叹的乃是最后一参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它将菩萨行的纲领与宗旨,推升到一个极高极高的境界。而十大愿之中,则又以第九愿“恒顺众生”最为关键。

  从十大愿的架构上看,以如来为信仰对象而加以强调者,占了一半以上的项目,这包括“礼敬诸佛”、“称赞如来”、“请转*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随喜功德”与“广修供养”七大项。然而在十大愿的架构之中,真正保证十大愿之完全实现的共同基础,却是“恒顺众生”这一愿。简单地说,“恒顺众生”是《华严经》整个成佛观最直接的实践。

  四十卷本《华严经》对于“恒顺众生”的诠释,略可分为六层内涵。

  第一、众生的广大范围。

  恒顺众生的对象是没有界限的。它广及四生九类。经文所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换句话说,一切世界一切生命都是关怀的对象。

  第二、随顺众生的态度。

  经文所谓“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换句话说,恭敬心是随顺众生的基本态度。这种恭敬,不但是下辈对长辈,更是把一切众生视同如来。《法华经》所谓“常不轻菩萨”的精神,与此完全一致。

  第三、随顺众生的具体作为。

  依经文所述,包括“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做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可说涵盖了整个生命活动中可能遭遇的各种困难。如果我们把病苦、失道、暗夜、贫穷的意义略加延伸而从“身”、“心”两方面去看,那么“恒顺众生”的作为就显得更加深邃而有弹性了。

  第四、随顺的原理。

  为什么要随顺众生

  为什么要为众生做这么多事

  随顺众生与菩萨道的实践又有什么相干

  《华严经》的经文本身,对这些问题提供了最深刻的答案:

  “何以故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等正觉。”(47)

  这一段经文,提供了两个极重要的思考方向。

  首先,随顺众生其实是随顺诸佛的本质性实践。如果任何宗教信仰者把事奉如来看做是超越现实的纯精神活动,那么,他或许可以无视于众生的苦难而去从事他个人的精神崇拜。有这种信仰理念的人,如果他有一颗苹果,他可能宁可拿到佛堂的供桌上去供养佛像,也不会把这一颗苹果拿来施舍给任何一个生病的人(甚至于是他生病的父母亲)。如果我们的信仰以超现实的神格为我们绝对崇拜的对象,结果便是如此。但是《华严经》中普贤菩萨所表达的理念却不是这样的。他认为真正实践如来信仰的直接路径,就是随顺众生。你不能舍弃对众生的供养而说你供养如来;你不能舍弃对众生的尊重而说你尊重如来;你不能舍弃令众生欢喜的路径而另寻通路令如来欢喜。直接了当地说,一切以众生为对象的善行,都是菩萨道最直接的实践。走近众生,才能走近如来。“媚佛”、“佞佛”,在这里完全没有空间!

  其次,如来之所以为如来,乃是因为他的心放在众生身上。《华严经》的经文说的很明白:“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么一颗与众生在一起的大悲心,如来就不成其为如来。佛教在历史发展中为什么会分流而有大小乘之异

  《华严经》这一段话就是最好的答案之一。大乘佛教的宗教性格,从这个角度来说,可说是一种广义的人本主义(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众生为本主义”)。因为整个大乘佛教所企求的理想人格,并不是超绝于众生界之外而高高在上、受人膜拜的神,反而是把整个心放在众生身上,整个生命与众生系在一起的慈善家。近人太虚大师把菩萨定义为“社会改革家”,盖亦有见于此。也因为佛菩萨的心就放在众生身上,因此任何人的心要与佛菩萨接近,同样要把心放在众生身上。“众生”是一切如来心心交会的焦点之所在。“恒顺众生”的原理在此,成佛的原理也在此。

  第五、根果相连、生佛一体的深喻。

  《华严经》用了一段根果相连的深喻来强调恒顺众生的理念。经云: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48)

  一棵树的根与果是一体相连的,果是根的延伸,没有根就没有果。《华严经》把众生定位为“根”,把佛定位为“果”,从“根果相连”而引喻出“生佛一体”,这是何等人文,何等令人震撼的宗教精神!

  第六、菩提属于众生的启示。

  《华严经》顺着上文的譬喻而更直言:

  “何以故

  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49)

  这一段经文不但更进一步阐明“生佛一体”的妙义,而且阐明了“悲智相生”的原理。为什么

  因为“菩提属于众生”。当你基于“生佛一体”的大悲心而展开救济众生的行动的时候,众生的苦难成了你开展智慧的因缘,“菩提”因而成就。没有众生的困难,就没有菩萨的智慧。犹如没有病就没有药,没有病人就没有医生一样。

  “恒顺众生”在十大愿中之所以位于关键性的位置,于此可见。

  九、走向十字街头的弘法利生观

  五十三参的善知识,有很多位是在十字街头从事弘法利生的活动的。最显著的例子包括:弥伽居士(第四参),他是在十字街头设立高台公开传授“轮字句品庄严法门”的在家居士。慈行童女(第十参)是一位公主,她虽然没有走到十字街头,却开放宫廷,把宫廷变成一个跟十字街头一样开放的弘法道场。

  根自在主童子(第十二参)是一位经常在河床上与青少年“聚沙为戏”的青年领袖。他通达五明之学,特别重视对青少年的辅导。

  具足智长者(第十四参),他经常“在于城内四衢道七宝台上”奏乐说法。

  尊法宝髻长者(第十五参)也是经常要在十字街头才找得到的善知识。

  普眼长者(第十六参)“住市肆内鬻香药处”,当善财童子见到他的时候,“见其处在香台座上”。熟悉台湾的人,很容易由此联想到台北龙山寺的庙前广场。

  鬻香长者(第二十一参)是以制香与卖香为业的善知识,他的工作也与大众的生活分不开。

  婆施罗船师(第二十二参)是从事运输事业的善知识。当善财童子见到他的时候,“见彼船师在城门外海岸上住,百千商人大众围绕,说大海法,方便开示佛功德海。”这是以港都码头为道场的弘法者。

  最胜长者(第二十三参)是一位通达商业的善知识。他经常聚集无量商人与百千长者,“理断人间种种事务,因为宣扬出世之法”。

  大天神(第二十九参)犹如中国的城隍爷,他也经常在城内“现广大身,处高显座,为众说法”。

  这许多位善知识的风格,反映出大乘菩萨道强烈的人间性、多样性与都市性。自古以来,“都市”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心。佛教要走向人间、走向众生,就不能不走向都市,走向人潮所在的十字街头。

  十、同行同愿的同修观

  五十三参的善知识中,有许多位是带领着大众一起修行的。

  例如辩具足优婆夷(第十三参)。她的身边有“十千童女”一起修行。《华严经》藉着她的话阐明“同修”之义说:

  “善男子!今我所有菩萨眷属百万阿僧祗,此十千童女而为上首,皆悉与我行同类行,同一大愿,同清净念,同清净趣,同清净智,同无量觉,同诸善根,同普遍心,同广大心,同所行境,同所证理,同决定解,同明了法,同净妙色,同无量力,同最精进,同正法音,同随类音,同清净音,同第一音。同赞功德,同清净业,同清净报,同广大慈,同普遍悲,同普救护,同遍成熟;同净身业,随缘现起,如所应见,皆令欢喜;同语净业,于法自在,随俗训释,宣布法化;同能普诣诸佛道场……”(50)

  这是说明了同修之间不但同行同愿,而且“同清净业,同清净报”,因此即使历经无量世的生死轮回,而同修之缘不变。《大品般若经》所谓“善友相摄”,于此可以看到最明显的典型。

  另如具足智长者(第十四参),他的身旁也是“十千眷属前后围绕”,而且这些同修“皆与居士同昔善根”,“侍立瞻对,承其教命”。也就是朝夕相处,因而能够形成同修之间良好的默契。

  又如伐苏蜜多女,她的身旁也是“无量眷属恭敬围绕,皆共善根,同一行愿”。

  再如自性不动地神(第三十参)与一万地神同行;普救夜神(第三十四参)自述往世与诸眷属“同种善根,同修诸行,同时诞生,同以宝饰璎珞庄严”;护城夜神(第三十六参)也是“百千夜神而为眷属”;树华夜神(第三十七参)同为“十千夜神前后围绕”;岚毗尼园林神(第三十九参)有“二十亿那由他诸林神女前后围绕”,都是明显的例子。

  而在护生夜神(第三十八参)一参中,善财童子发现护生夜神具有与诸菩萨佛刹极微尘数“同行”,包括同念、同慧、同趣、同觉、同根、同心、同智、同教、同义、同法住、同勇猛等,略说则有八十八种,(51)其内涵与上述辩具足优婆夷的发挥有相互辉映之妙。

  《华严经》这种大众共修的修行方式与理念,对于菩萨道的实现而言,的确有其相辅相成的重要功能。

  十一、弥陀取向的往生观

  四十卷本《华严经》在普贤菩萨这一参,最后特别反复强调,凡是受持读诵十大愿王者,有五种胜果,其中之一就是依靠十大愿王的…

《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下)(游祥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