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叁參與人間佛教(下)
[臺灣]遊祥洲
法音論壇《法音》1998年第6期(總第166期)第10頁
八、恒順衆生的成佛觀
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動人之處很多,但其中最令人贊歎的乃是最後一參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它將菩薩行的綱領與宗旨,推升到一個極高極高的境界。而十大願之中,則又以第九願“恒順衆生”最爲關鍵。
從十大願的架構上看,以如來爲信仰對象而加以強調者,占了一半以上的項目,這包括“禮敬諸佛”、“稱贊如來”、“請轉*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隨喜功德”與“廣修供養”七大項。然而在十大願的架構之中,真正保證十大願之完全實現的共同基礎,卻是“恒順衆生”這一願。簡單地說,“恒順衆生”是《華嚴經》整個成佛觀最直接的實踐。
四十卷本《華嚴經》對于“恒順衆生”的诠釋,略可分爲六層內涵。
第一、衆生的廣大範圍。
恒順衆生的對象是沒有界限的。它廣及四生九類。經文所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刹海所有衆生種種差別”。換句話說,一切世界一切生命都是關懷的對象。
第二、隨順衆生的態度。
經文所謂“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換句話說,恭敬心是隨順衆生的基本態度。這種恭敬,不但是下輩對長輩,更是把一切衆生視同如來。《法華經》所謂“常不輕菩薩”的精神,與此完全一致。
第叁、隨順衆生的具體作爲。
依經文所述,包括“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做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可說涵蓋了整個生命活動中可能遭遇的各種困難。如果我們把病苦、失道、暗夜、貧窮的意義略加延伸而從“身”、“心”兩方面去看,那麼“恒順衆生”的作爲就顯得更加深邃而有彈性了。
第四、隨順的原理。
爲什麼要隨順衆生
爲什麼要爲衆生做這麼多事
隨順衆生與菩薩道的實踐又有什麼相幹
《華嚴經》的經文本身,對這些問題提供了最深刻的答案:
“何以故
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等正覺。”(47)
這一段經文,提供了兩個極重要的思考方向。
首先,隨順衆生其實是隨順諸佛的本質性實踐。如果任何宗教信仰者把事奉如來看做是超越現實的純精神活動,那麼,他或許可以無視于衆生的苦難而去從事他個人的精神崇拜。有這種信仰理念的人,如果他有一顆蘋果,他可能甯可拿到佛堂的供桌上去供養佛像,也不會把這一顆蘋果拿來施舍給任何一個生病的人(甚至于是他生病的父母親)。如果我們的信仰以超現實的神格爲我們絕對崇拜的對象,結果便是如此。但是《華嚴經》中普賢菩薩所表達的理念卻不是這樣的。他認爲真正實踐如來信仰的直接路徑,就是隨順衆生。你不能舍棄對衆生的供養而說你供養如來;你不能舍棄對衆生的尊重而說你尊重如來;你不能舍棄令衆生歡喜的路徑而另尋通路令如來歡喜。直接了當地說,一切以衆生爲對象的善行,都是菩薩道最直接的實踐。走近衆生,才能走近如來。“媚佛”、“佞佛”,在這裏完全沒有空間!
其次,如來之所以爲如來,乃是因爲他的心放在衆生身上。《華嚴經》的經文說的很明白:“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這麼一顆與衆生在一起的大悲心,如來就不成其爲如來。佛教在曆史發展中爲什麼會分流而有大小乘之異
《華嚴經》這一段話就是最好的答案之一。大乘佛教的宗教性格,從這個角度來說,可說是一種廣義的人本主義(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衆生爲本主義”)。因爲整個大乘佛教所企求的理想人格,並不是超絕于衆生界之外而高高在上、受人膜拜的神,反而是把整個心放在衆生身上,整個生命與衆生系在一起的慈善家。近人太虛大師把菩薩定義爲“社會改革家”,蓋亦有見于此。也因爲佛菩薩的心就放在衆生身上,因此任何人的心要與佛菩薩接近,同樣要把心放在衆生身上。“衆生”是一切如來心心交會的焦點之所在。“恒順衆生”的原理在此,成佛的原理也在此。
第五、根果相連、生佛一體的深喻。
《華嚴經》用了一段根果相連的深喻來強調恒順衆生的理念。經雲:
“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48)
一棵樹的根與果是一體相連的,果是根的延伸,沒有根就沒有果。《華嚴經》把衆生定位爲“根”,把佛定位爲“果”,從“根果相連”而引喻出“生佛一體”,這是何等人文,何等令人震撼的宗教精神!
第六、菩提屬于衆生的啓示。
《華嚴經》順著上文的譬喻而更直言:
“何以故
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49)
這一段經文不但更進一步闡明“生佛一體”的妙義,而且闡明了“悲智相生”的原理。爲什麼
因爲“菩提屬于衆生”。當你基于“生佛一體”的大悲心而展開救濟衆生的行動的時候,衆生的苦難成了你開展智慧的因緣,“菩提”因而成就。沒有衆生的困難,就沒有菩薩的智慧。猶如沒有病就沒有藥,沒有病人就沒有醫生一樣。
“恒順衆生”在十大願中之所以位于關鍵性的位置,于此可見。
九、走向十字街頭的弘法利生觀
五十叁參的善知識,有很多位是在十字街頭從事弘法利生的活動的。最顯著的例子包括:彌伽居士(第四參),他是在十字街頭設立高臺公開傳授“輪字句品莊嚴法門”的在家居士。慈行童女(第十參)是一位公主,她雖然沒有走到十字街頭,卻開放宮廷,把宮廷變成一個跟十字街頭一樣開放的弘法道場。
根自在主童子(第十二參)是一位經常在河床上與青少年“聚沙爲戲”的青年領袖。他通達五明之學,特別重視對青少年的輔導。
具足智長者(第十四參),他經常“在于城內四衢道七寶臺上”奏樂說法。
尊法寶髻長者(第十五參)也是經常要在十字街頭才找得到的善知識。
普眼長者(第十六參)“住市肆內鬻香藥處”,當善財童子見到他的時候,“見其處在香臺座上”。熟悉臺灣的人,很容易由此聯想到臺北龍山寺的廟前廣場。
鬻香長者(第二十一參)是以製香與賣香爲業的善知識,他的工作也與大衆的生活分不開。
婆施羅船師(第二十二參)是從事運輸事業的善知識。當善財童子見到他的時候,“見彼船師在城門外海岸上住,百千商人大衆圍繞,說大海法,方便開示佛功德海。”這是以港都碼頭爲道場的弘法者。
最勝長者(第二十叁參)是一位通達商業的善知識。他經常聚集無量商人與百千長者,“理斷人間種種事務,因爲宣揚出世之法”。
大天神(第二十九參)猶如中國的城隍爺,他也經常在城內“現廣大身,處高顯座,爲衆說法”。
這許多位善知識的風格,反映出大乘菩薩道強烈的人間性、多樣性與都市性。自古以來,“都市”一直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心。佛教要走向人間、走向衆生,就不能不走向都市,走向人潮所在的十字街頭。
十、同行同願的同修觀
五十叁參的善知識中,有許多位是帶領著大衆一起修行的。
例如辯具足優婆夷(第十叁參)。她的身邊有“十千童女”一起修行。《華嚴經》藉著她的話闡明“同修”之義說:
“善男子!今我所有菩薩眷屬百萬阿僧祗,此十千童女而爲上首,皆悉與我行同類行,同一大願,同清淨念,同清淨趣,同清淨智,同無量覺,同諸善根,同普遍心,同廣大心,同所行境,同所證理,同決定解,同明了法,同淨妙色,同無量力,同最精進,同正法音,同隨類音,同清淨音,同第一音。同贊功德,同清淨業,同清淨報,同廣大慈,同普遍悲,同普救護,同遍成熟;同淨身業,隨緣現起,如所應見,皆令歡喜;同語淨業,于法自在,隨俗訓釋,宣布法化;同能普詣諸佛道場……”(50)
這是說明了同修之間不但同行同願,而且“同清淨業,同清淨報”,因此即使曆經無量世的生死輪回,而同修之緣不變。《大品般若經》所謂“善友相攝”,于此可以看到最明顯的典型。
另如具足智長者(第十四參),他的身旁也是“十千眷屬前後圍繞”,而且這些同修“皆與居士同昔善根”,“侍立瞻對,承其教命”。也就是朝夕相處,因而能夠形成同修之間良好的默契。
又如伐蘇蜜多女,她的身旁也是“無量眷屬恭敬圍繞,皆共善根,同一行願”。
再如自性不動地神(第叁十參)與一萬地神同行;普救夜神(第叁十四參)自述往世與諸眷屬“同種善根,同修諸行,同時誕生,同以寶飾璎珞莊嚴”;護城夜神(第叁十六參)也是“百千夜神而爲眷屬”;樹華夜神(第叁十七參)同爲“十千夜神前後圍繞”;岚毗尼園林神(第叁十九參)有“二十億那由他諸林神女前後圍繞”,都是明顯的例子。
而在護生夜神(第叁十八參)一參中,善財童子發現護生夜神具有與諸菩薩佛刹極微塵數“同行”,包括同念、同慧、同趣、同覺、同根、同心、同智、同教、同義、同法住、同勇猛等,略說則有八十八種,(51)其內涵與上述辯具足優婆夷的發揮有相互輝映之妙。
《華嚴經》這種大衆共修的修行方式與理念,對于菩薩道的實現而言,的確有其相輔相成的重要功能。
十一、彌陀取向的往生觀
四十卷本《華嚴經》在普賢菩薩這一參,最後特別反複強調,凡是受持讀誦十大願王者,有五種勝果,其中之一就是依靠十大願王的…
《五十叁參與人間佛教(下)(遊祥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