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十叁參與人間佛教(下)(遊祥洲)▪P3

  ..續本文上一頁的人間化事業,卻對于自己內心的權力欲、名利欲、眷屬欲、鬥爭欲等負面心理活動缺乏覺照與降伏,佛教人間化的事業就會有所扭曲。對治之道就是發心純正。提倡人間佛教者,應以提倡“發菩提心”爲入佛第一義。

  二、尊重一切善知識

  五十叁參一個極重要的精神,就是對一切善知識,不論僧俗、男女、長幼、尊卑、內外,總是一體尊重。唯有尊重一切善知識,整體的佛法才得以實現。太虛大師提倡人間佛教之初,曾有“僧尊俗卑”、“以僧治俗”的看法與藍圖,後來終于發現其不切實際,因此晚年所提出的佛教建設藍圖,無不基于“僧俗平等”之前提。

  叁、普遍包容的態度

  佛教人間化之後,難免有一些人間的惡劣性格出現。山頭主義即其一。

  佛教而有山頭,本非壞事。發菩提心而有成就者,成立山頭,聚衆共修,接引世俗,這本來就是一種菩薩道的實現。問題出在山頭之間相互排斥,相互攻讦,于是造成信徒之間的隔閡與痛苦。

  五十叁參每一參的善知識,都是本著普遍包容的風度,鼓勵善財童子去參訪另一位善知識。臺灣佛教提倡人間佛教的同時,宜留意于此。或有以“一師一道”約束信徒者,須知“一師一道”如出于佛教徒本身的選擇則可,如果當成一種教條來加以鼓吹,那就非常容易變質,“一師一道”可能成爲控製信徒的緊箍咒。

  一個以法爲重的道場,它對于社會大衆的接引,應立足于對方的精神需求而不是道場本身的經濟需求。如果前者受到忽視,人間佛教的發展可能反而形成某些剝削社會大衆的宗教托拉斯。

  四、開放性的知識觀

  五十叁參的精神之一是“五明並重,內外兼學”,處于現代社會的佛子們,更要堅持此一開放性的知識觀,隨時吸收現代知識,並且與佛教以外的宗教平等溝通。

  傳統社會中的佛教,因爲社會保守,因此可以隱遁深山,建立封閉性的叢林道場而聚衆修行。但現代社會已不相同。佛教人間化的要務之一,就是使佛教道場與社會相結合。現代社會已經逐漸形成以“社區”(Community)爲單位的社會結構。佛教須與社區結合,才能夠充分實現其教化人間的功能。

  五、提倡儉樸生活

  五十叁參所述“十二支頭陀行”,是佛教僧團一種十分理性化的生活規範。它既不同于古印度極端的苦行主義,而且從現代觀點來看,有其儉樸生活的重大啓示。這包括:

  (1)降低物欲,減少生活上對于物質的依賴;

  (2)減少不必要的消費,以免損害身心;

  (3)鍛煉心志;

  (4)回歸大自然;

  (5)環保的效果。

  舉例言之,“但叁衣”就是減少衣著方面的浪費。現代社會過度消耗自然資源的結果,就是對于生態平衡的破壞。如果衣飾過多,不但是增長個人的虛榮之感,而且廢棄不穿的舊衣,又將增加環保的負擔。在家衆雖不必如出家衆以“但叁衣”爲准則,但至少在衣著的態度上宜力求接近此一精神。要知道,今天身上多一件新衣,不久地球上就要多一件垃圾。唯有自我約束,個人與環境才能減少浪費與汙染。

  又如“一坐食”。它不但是對治多食之貪,其實也是藉此鍛煉人們在飲食之際,從頭到尾注意正念。藉著生活的一切細節來滋潤正念,這是佛陀最慈悲也是最直接的教導之一。“一坐食”又豈只是限製你吃飯不要跑來跑去而已!

  也許有人要質疑,上述觀點實不適合于現代國家以消費刺激生産、以提高生産帶動經濟發展的經濟學原理。不錯,儉樸生活與現代“耗能經濟學”的利益之間有其不易妥協的問題,然而,今天的人類不得不思考,我們今天的消費,是不是以透支下一代的環保作爲代價

  我們今天付得起製造垃圾的成本,下一代卻無法負擔如何消除垃圾的災難。以“耗能經濟學”爲導向的經濟發展,實際上是應該徹底反省了。

  基于此一觀點,我們不能不呼籲,從事于佛教人間化的現代菩薩們,要回頭想一想“十二支頭陀行”的啓示。在佛教建設與生活方式上,應該朝向不依賴電力、不消耗地球資源的目標進行。

  再者,從修心、明心、悟心的目標上說,享受物質雖非罪惡,享受卻極易使人腐化乃至鈍化。唯識學所謂“異熟無記”,的確是一種警惕。

  以臺灣佛教的人間化事業來看,佛教是一天比一天普及了,但是世俗的奢侈與浪費,也出現在佛教上面。多少人以蜜蠟念珠、琥珀念珠傲人,豈知念珠是做什麼用的

  這只是極細微的一端,佛教名翻譯家鄭振煌教授曾說:“佛教應該“化世俗”而不是“世俗化”!”的確是發人深省之語。

  六、建立“舍利崇拜”的正確認知

  佛教界有一種流行的思想,就是某某善知識往生了,首先關心的便是,有沒有燒出舍利來

  不重視一個善知識平生的身教、言教,卻以骨灰爪發論斷其德行與修持,這是一種顛倒!善知識舍利子的感應,筆者個人有多次殊勝的體驗。然而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們應該把恭敬舍利的心,還原到對于法的尊重上面,還原到五十叁參所說“佛種無盡”的洞見上面去!

  七、正視情欲問題

  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情欲是絕大多數人與生俱來的習氣。面對情欲問題,出家衆與在家衆處理的方式自有不同。

  出家衆的處理之道,不是放棄禁欲的戒律,而是要從禅修上面增強自己的定力。不從禅修下手而勉強禁欲,猶如以石壓草,效果十分有限。

  在家衆面對情欲問題,應該從“正視它”下手。跳脫出禁忌與罪惡感的束縛,學習健康的認知,這將有助于在家生活的圓滿。

  在家佛教團體基于此一認知,也應該傳達中道而適宜的情欲觀念。當然我們不能不警覺,如果只是鼓勵一種可能促使更多在家衆沈溺于性生活的哲學,可能因此斷送了在家衆上求生命解脫之道的前途。“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在家衆需要保持一份自覺,那就是,眼前的我雖然有情色生活,但不能忘記學佛的最高目標乃在于解脫道。輕輕地搔癢固然可以止癢,但如果不從皮膚疾病上根治它,“皮膚搔癢症”就有惡化的可能。“癢”是一種生理現象,病因卻是心理的。如果不治心,而只是以“搔”來滿足“癢”的快感,“癢”就會漸漸上瘾變成嚴重的病態。在家衆雖以節欲爲原則,卻不能自外于禅修。“以禅化欲”永遠都是一個重要的用功方向。至于如何進一步由禅而慧,契入“煩惱即是菩提”的境界,那就要看個人的自我期許了。

  八、崇尚“走向十字街頭”的菩薩行

  五十叁參“恒順衆生的成佛觀”與“走向十字街頭的弘法利生觀”,爲菩薩行提示了一個明確的方向。佛教的人間性格,更要從這個方向去落實。有些初發心的佛教徒,帶著崇拜上帝、崇拜神明的態度來學佛,我們固然不忍心去苛責他,但是任何一個人只要發了心入佛門,我們就有責任傳達給他正確的觀念。佛世不塑佛像,只許禮拜菩提樹,目的就是要佛的弟子們,以如實修行替代偶像崇拜,以效法佛陀菩提樹下的精進辦道,替代神格化的信仰。提倡人間佛教者,于此自應特別留意。

  九、發揚同行同願的共修精神

  五十叁參之中衆多善知識集衆共修的典型,令人仰慕。但其本質則是同行同願,詳細地說,也就是“同清淨念”、“同清淨趣”、“同清淨智”、“同諸善根”、“同清淨業”、“同清淨報”。這是善友相攝,同依正法,不是拉幫結黨,盲目地去信仰某一個個人。《金剛般若經》所謂“所說佛法,即非佛法”,就是提醒我們,打著佛法的招牌,未必是真正的佛法。是佛法不是佛法,根本還是在于發心清淨不清淨。有意承擔起人間佛教的火車頭責任者,于此須先建立正知正見,才能夠避免出軌!

  十、建立正確的念佛觀與往生觀

  提倡“人間淨土”,不能忽略“彌陀淨土”。理由很簡單,因爲人間淨土不能取代彌陀淨土。人間淨土是改善生命現實的一種理想與實踐,彌陀淨土則是此一世生命結束後一個理想的過渡。如果因爲提倡人間淨土而忽略彌陀淨土的修持,那就可能錯失下一步。

  有人以爲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好比是上天堂;也有人以爲,到極樂世界,就是成佛,其實都不貼切。上天堂是一了百了,天堂只是永遠享樂,生命到此只是換一個比較討人歡喜的方式“結束”罷了。往生極樂世界不是如此,那兒是參學的地方,參學完了,還要進一步展開自己的成佛之路。所以往生西方也不等于成佛,只不過是成佛的條件多了一層肯定罷了。有正確的往生觀,才能夠建立正確的修行態度。認同彌陀淨土者,于此不可不辨。

  念佛是一個極爲廣大的法門,但卻受到某些誤解。有人甚至于以爲念佛只能在爲人送終的時候才能夠“念”。其實,念佛是一種修持正念的方法。臨終助念,一種是要幫助平常有念佛功夫的人讓他得以保持正念,一種是平常不修念佛法門的人,藉著助念,讓他臨終在念頭上得到一個依靠。後者因爲平常沒有底子,效果不易保證。唯有前者因爲平常功夫已有幾分,臨終得人助念,正如登山攀岩,方是緊要之際,得人扶你一把,攻頂自是多了一分把握。所以,念佛的功夫要靠平常養成。忙碌于人間佛教的事業者,萬萬不能少了這一份資糧。《佛說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而生彼國”,如果你徒有衆多福德因緣,卻少了念佛的善根因緣,只怕到時候上路十分辛苦。

  從另一方面說,《華嚴經》十門廣大的念佛觀,更可以豐富念佛法門的修持。時下念佛者,大多以“持名”爲主,這是非常好的,但如果能擴大念佛的內涵,豈不是持名更爲有力。

  四、結 語

  佛教一向標榜“八萬四千法門”,這是極爲動人的表達。衆生有種種差別,要不是八萬四千法門,怎能引進種種差別不同的衆生

  《華嚴經》五十叁參的進程,正是發明這八萬四千法門的多樣性與包容性。善財童子固然無法以其一生之力而窮盡八萬四千法門,但五十叁參又何嘗不是八萬四千法門的一個縮影

  面對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傳統佛教的“微模倫理”,已不足以適應廣大社會的“巨模倫理”。五十叁參的衆多善知識們,顯示了出世專修的清淨解脫道,也顯示了入世化俗的在家菩薩道。僧有僧的角色,俗有俗的角色,既不可以“以真混俗”,也不可以“以俗亂真”。提倡“人間佛教”者,確可以從五十叁參之中獲得十分有用的啓示。

  佛教的發展,永遠有它的源頭,因此提倡人間佛教,不能不回到這個源頭上深入省思。《華嚴經》五十叁參的題材,爲此提供了極佳的指標作用。提倡人間佛教而不流于俗化,不流于異化,有賴此一指標之確立。

  本文所述有關五十叁參的若幹觀念,只是衆多內涵中比較淺顯的一小部分。然而抛磚引玉,希望對于人間佛教的深廣化,能有一點微薄的貢獻。

  注釋:

  (47)引見《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五,大正藏,卷四十,頁846。

  (48)同前注。

  (49)前注。

  (50)引同(47),卷十,頁707。

  (51)引同(47),卷二十四,頁771。

  (52)引同注(47)。

  (53)EnteryintotheRealmofReality,TranslatedbyThomasCleary,P.5,ShambhalaPublications,Boston,1987。

  (54)同(47),卷十二,頁714。

  (55)同前注。

  (56)詳參遊祥洲撰《論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理念的形成及其實際》,1989年12月發表于法住學會“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

  (57)參閱印順著《佛在人間》,頁23,臺北正聞出版社,1971年。

  (58)有關“異化”的內容與討論,詳見遊祥洲撰《論臺灣佛教現代化進程中的異化問題》(臺灣,1990),及《臺灣佛教所面臨的現代挑戰:異化及其超克》(香港,1994)。

  

《五十叁參與人間佛教(下)(遊祥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