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下)(游祥洲)▪P3

  ..续本文上一页的人间化事业,却对于自己内心的权力欲、名利欲、眷属欲、斗争欲等负面心理活动缺乏觉照与降伏,佛教人间化的事业就会有所扭曲。对治之道就是发心纯正。提倡人间佛教者,应以提倡“发菩提心”为入佛第一义。

  二、尊重一切善知识

  五十三参一个极重要的精神,就是对一切善知识,不论僧俗、男女、长幼、尊卑、内外,总是一体尊重。唯有尊重一切善知识,整体的佛法才得以实现。太虚大师提倡人间佛教之初,曾有“僧尊俗卑”、“以僧治俗”的看法与蓝图,后来终于发现其不切实际,因此晚年所提出的佛教建设蓝图,无不基于“僧俗平等”之前提。

  三、普遍包容的态度

  佛教人间化之后,难免有一些人间的恶劣性格出现。山头主义即其一。

  佛教而有山头,本非坏事。发菩提心而有成就者,成立山头,聚众共修,接引世俗,这本来就是一种菩萨道的实现。问题出在山头之间相互排斥,相互攻讦,于是造成信徒之间的隔阂与痛苦。

  五十三参每一参的善知识,都是本着普遍包容的风度,鼓励善财童子去参访另一位善知识。台湾佛教提倡人间佛教的同时,宜留意于此。或有以“一师一道”约束信徒者,须知“一师一道”如出于佛教徒本身的选择则可,如果当成一种教条来加以鼓吹,那就非常容易变质,“一师一道”可能成为控制信徒的紧箍咒。

  一个以法为重的道场,它对于社会大众的接引,应立足于对方的精神需求而不是道场本身的经济需求。如果前者受到忽视,人间佛教的发展可能反而形成某些剥削社会大众的宗教托拉斯。

  四、开放性的知识观

  五十三参的精神之一是“五明并重,内外兼学”,处于现代社会的佛子们,更要坚持此一开放性的知识观,随时吸收现代知识,并且与佛教以外的宗教平等沟通。

  传统社会中的佛教,因为社会保守,因此可以隐遁深山,建立封闭性的丛林道场而聚众修行。但现代社会已不相同。佛教人间化的要务之一,就是使佛教道场与社会相结合。现代社会已经逐渐形成以“社区”(Community)为单位的社会结构。佛教须与社区结合,才能够充分实现其教化人间的功能。

  五、提倡俭朴生活

  五十三参所述“十二支头陀行”,是佛教僧团一种十分理性化的生活规范。它既不同于古印度极端的苦行主义,而且从现代观点来看,有其俭朴生活的重大启示。这包括:

  (1)降低物欲,减少生活上对于物质的依赖;

  (2)减少不必要的消费,以免损害身心;

  (3)锻炼心志;

  (4)回归大自然;

  (5)环保的效果。

  举例言之,“但三衣”就是减少衣着方面的浪费。现代社会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结果,就是对于生态平衡的破坏。如果衣饰过多,不但是增长个人的虚荣之感,而且废弃不穿的旧衣,又将增加环保的负担。在家众虽不必如出家众以“但三衣”为准则,但至少在衣着的态度上宜力求接近此一精神。要知道,今天身上多一件新衣,不久地球上就要多一件垃圾。唯有自我约束,个人与环境才能减少浪费与污染。

  又如“一坐食”。它不但是对治多食之贪,其实也是藉此锻炼人们在饮食之际,从头到尾注意正念。藉着生活的一切细节来滋润正念,这是佛陀最慈悲也是最直接的教导之一。“一坐食”又岂只是限制你吃饭不要跑来跑去而已!

  也许有人要质疑,上述观点实不适合于现代国家以消费刺激生产、以提高生产带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原理。不错,俭朴生活与现代“耗能经济学”的利益之间有其不易妥协的问题,然而,今天的人类不得不思考,我们今天的消费,是不是以透支下一代的环保作为代价

  我们今天付得起制造垃圾的成本,下一代却无法负担如何消除垃圾的灾难。以“耗能经济学”为导向的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应该彻底反省了。

  基于此一观点,我们不能不呼吁,从事于佛教人间化的现代菩萨们,要回头想一想“十二支头陀行”的启示。在佛教建设与生活方式上,应该朝向不依赖电力、不消耗地球资源的目标进行。

  再者,从修心、明心、悟心的目标上说,享受物质虽非罪恶,享受却极易使人腐化乃至钝化。唯识学所谓“异熟无记”,的确是一种警惕。

  以台湾佛教的人间化事业来看,佛教是一天比一天普及了,但是世俗的奢侈与浪费,也出现在佛教上面。多少人以蜜蜡念珠、琥珀念珠傲人,岂知念珠是做什么用的

  这只是极细微的一端,佛教名翻译家郑振煌教授曾说:“佛教应该“化世俗”而不是“世俗化”!”的确是发人深省之语。

  六、建立“舍利崇拜”的正确认知

  佛教界有一种流行的思想,就是某某善知识往生了,首先关心的便是,有没有烧出舍利来

  不重视一个善知识平生的身教、言教,却以骨灰爪发论断其德行与修持,这是一种颠倒!善知识舍利子的感应,笔者个人有多次殊胜的体验。然而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们应该把恭敬舍利的心,还原到对于法的尊重上面,还原到五十三参所说“佛种无尽”的洞见上面去!

  七、正视情欲问题

  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情欲是绝大多数人与生俱来的习气。面对情欲问题,出家众与在家众处理的方式自有不同。

  出家众的处理之道,不是放弃禁欲的戒律,而是要从禅修上面增强自己的定力。不从禅修下手而勉强禁欲,犹如以石压草,效果十分有限。

  在家众面对情欲问题,应该从“正视它”下手。跳脱出禁忌与罪恶感的束缚,学习健康的认知,这将有助于在家生活的圆满。

  在家佛教团体基于此一认知,也应该传达中道而适宜的情欲观念。当然我们不能不警觉,如果只是鼓励一种可能促使更多在家众沉溺于性生活的哲学,可能因此断送了在家众上求生命解脱之道的前途。“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在家众需要保持一份自觉,那就是,眼前的我虽然有情色生活,但不能忘记学佛的最高目标乃在于解脱道。轻轻地搔痒固然可以止痒,但如果不从皮肤疾病上根治它,“皮肤搔痒症”就有恶化的可能。“痒”是一种生理现象,病因却是心理的。如果不治心,而只是以“搔”来满足“痒”的快感,“痒”就会渐渐上瘾变成严重的病态。在家众虽以节欲为原则,却不能自外于禅修。“以禅化欲”永远都是一个重要的用功方向。至于如何进一步由禅而慧,契入“烦恼即是菩提”的境界,那就要看个人的自我期许了。

  八、崇尚“走向十字街头”的菩萨行

  五十三参“恒顺众生的成佛观”与“走向十字街头的弘法利生观”,为菩萨行提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佛教的人间性格,更要从这个方向去落实。有些初发心的佛教徒,带着崇拜上帝、崇拜神明的态度来学佛,我们固然不忍心去苛责他,但是任何一个人只要发了心入佛门,我们就有责任传达给他正确的观念。佛世不塑佛像,只许礼拜菩提树,目的就是要佛的弟子们,以如实修行替代偶像崇拜,以效法佛陀菩提树下的精进办道,替代神格化的信仰。提倡人间佛教者,于此自应特别留意。

  九、发扬同行同愿的共修精神

  五十三参之中众多善知识集众共修的典型,令人仰慕。但其本质则是同行同愿,详细地说,也就是“同清净念”、“同清净趣”、“同清净智”、“同诸善根”、“同清净业”、“同清净报”。这是善友相摄,同依正法,不是拉帮结党,盲目地去信仰某一个个人。《金刚般若经》所谓“所说佛法,即非佛法”,就是提醒我们,打着佛法的招牌,未必是真正的佛法。是佛法不是佛法,根本还是在于发心清净不清净。有意承担起人间佛教的火车头责任者,于此须先建立正知正见,才能够避免出轨!

  十、建立正确的念佛观与往生观

  提倡“人间净土”,不能忽略“弥陀净土”。理由很简单,因为人间净土不能取代弥陀净土。人间净土是改善生命现实的一种理想与实践,弥陀净土则是此一世生命结束后一个理想的过渡。如果因为提倡人间净土而忽略弥陀净土的修持,那就可能错失下一步。

  有人以为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好比是上天堂;也有人以为,到极乐世界,就是成佛,其实都不贴切。上天堂是一了百了,天堂只是永远享乐,生命到此只是换一个比较讨人欢喜的方式“结束”罢了。往生极乐世界不是如此,那儿是参学的地方,参学完了,还要进一步展开自己的成佛之路。所以往生西方也不等于成佛,只不过是成佛的条件多了一层肯定罢了。有正确的往生观,才能够建立正确的修行态度。认同弥陀净土者,于此不可不辨。

  念佛是一个极为广大的法门,但却受到某些误解。有人甚至于以为念佛只能在为人送终的时候才能够“念”。其实,念佛是一种修持正念的方法。临终助念,一种是要帮助平常有念佛功夫的人让他得以保持正念,一种是平常不修念佛法门的人,藉着助念,让他临终在念头上得到一个依靠。后者因为平常没有底子,效果不易保证。唯有前者因为平常功夫已有几分,临终得人助念,正如登山攀岩,方是紧要之际,得人扶你一把,攻顶自是多了一分把握。所以,念佛的功夫要靠平常养成。忙碌于人间佛教的事业者,万万不能少了这一份资粮。《佛说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而生彼国”,如果你徒有众多福德因缘,却少了念佛的善根因缘,只怕到时候上路十分辛苦。

  从另一方面说,《华严经》十门广大的念佛观,更可以丰富念佛法门的修持。时下念佛者,大多以“持名”为主,这是非常好的,但如果能扩大念佛的内涵,岂不是持名更为有力。

  四、结 语

  佛教一向标榜“八万四千法门”,这是极为动人的表达。众生有种种差别,要不是八万四千法门,怎能引进种种差别不同的众生

  《华严经》五十三参的进程,正是发明这八万四千法门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善财童子固然无法以其一生之力而穷尽八万四千法门,但五十三参又何尝不是八万四千法门的一个缩影

  面对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传统佛教的“微模伦理”,已不足以适应广大社会的“巨模伦理”。五十三参的众多善知识们,显示了出世专修的清净解脱道,也显示了入世化俗的在家菩萨道。僧有僧的角色,俗有俗的角色,既不可以“以真混俗”,也不可以“以俗乱真”。提倡“人间佛教”者,确可以从五十三参之中获得十分有用的启示。

  佛教的发展,永远有它的源头,因此提倡人间佛教,不能不回到这个源头上深入省思。《华严经》五十三参的题材,为此提供了极佳的指标作用。提倡人间佛教而不流于俗化,不流于异化,有赖此一指标之确立。

  本文所述有关五十三参的若干观念,只是众多内涵中比较浅显的一小部分。然而抛砖引玉,希望对于人间佛教的深广化,能有一点微薄的贡献。

  注释:

  (47)引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五,大正藏,卷四十,页846。

  (48)同前注。

  (49)前注。

  (50)引同(47),卷十,页707。

  (51)引同(47),卷二十四,页771。

  (52)引同注(47)。

  (53)EnteryintotheRealmofReality,TranslatedbyThomasCleary,P.5,ShambhalaPublications,Boston,1987。

  (54)同(47),卷十二,页714。

  (55)同前注。

  (56)详参游祥洲撰《论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理念的形成及其实际》,1989年12月发表于法住学会“太虚诞生一百周年国际会议”。

  (57)参阅印顺著《佛在人间》,页23,台北正闻出版社,1971年。

  (58)有关“异化”的内容与讨论,详见游祥洲撰《论台湾佛教现代化进程中的异化问题》(台湾,1990),及《台湾佛教所面临的现代挑战:异化及其超克》(香港,1994)。

  

《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下)(游祥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