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引导,临终时得以“往生极乐世界”。《华严经》的原文是这样的: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庄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花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服魔军,成等正觉,转妙*轮……”(52)
《华严经》这一段经文,有几层深意值得探讨。
第一、明显的弥陀取向的往生观,也就是把普贤十大愿与往生弥陀净土结合在一起。五十三参之中,唯有普贤菩萨这一参作此强调。
第二、普贤十大愿之所以能与往生极乐相结合,在于十大“愿王”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所谓“引导”,从一个比较实际的观点加以理解,就是引导临终者的正念。
第三、为什么十大愿王引导的目的地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呢
依照《华严经》的世界观,十方世界有无量的佛世界,其所以特重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理由应不出数点:
(一)阿弥陀佛与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
(二)五十三参的菩萨善知识,包括文殊、普贤、观音、弥勒等,都在极乐世界帮助阿弥陀佛弘化;
(三)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有它十分巧妙的设计,适合娑婆世界的众生前往参学。这些设计包括:
(1)莲花化生,免除住胎出胎之苦;
(2)五尘说法,三根普被,特别是针对原来在娑婆世界未曾受过教育的人士而言,尤为方便;
(3)弥陀授记;
(4)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5)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6)自性三宝随时现前,也就是处处有自悟的因缘;
(7)往生者皆得不退转;
(8)发愿持名即得往生,易行易成;
(9)十方诸佛共同护念;
(10)环境无比优美;
(11)可以带业往生;只要业障不超重,checkin不成问题;
(12)可以自由地云游他方十万亿佛国,并且以花供养诸佛。
综合这些设计,可见极乐世界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学习环境。如果要把极乐世界比喻作一个完善的佛学夏令营,应不为过。
第四、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一个学佛的好环境,但是任何人要成佛,却不在那儿。那儿只是提供给你成佛的条件,然而此一条件的充分实现,却是你必须从极乐世界“毕业”,然后前往“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展开一个完全属于你自己的成佛历程。这个学佛历程也是你以福慧俱足的条件,走向十方世界,走向十方众生,在“庄严佛土”与“成熟众生”两大纲领之下,圆满成佛的功课。
从大乘佛教的历史发展上看,《华严经》普贤行愿与弥陀信仰的结合,有其十分重大的意义。普贤行愿丰富了弥陀信仰“信”、“愿”、“行”的内涵,同时也如实地呈现了弥陀净土在整个菩萨道漫长历程中的过渡性质。过渡犹如高速公路的休息站,它可以提供你充电、充水、加油以及补充饮食和恢复精神的方便。
五十三参之中与净土思想有关的另一理念就是它的念佛观。一般而言,中国的净土宗是比较著重于“持名念佛”的。也有人以为“念佛”是净土特有或专有的法门。其实“念佛三昧”是佛教的共法,只是大小乘各宗各派对于“念佛三昧”的修持,有其不同的方法选择。南传佛教的念佛法门,一样也有持名的。中国的禅宗,四祖道信依《小品般若经》与《文殊般若经》的路径,提倡由“专念一佛名”而至于“无所念”的念佛门;五祖弘忍更是大力提倡“急速念佛名”。《华严经》的念佛法门,不但不与上述的方法相违背,而且在念佛的内涵上,有着极广大的发挥。
以五十三参的第一参“吉祥云比丘”而言,他一方面修持“般舟三昧”(这是以行禅为主而又以见佛为目的的修行方式),另一方面又向善财童子开示十种念佛法门。有趣的是,五十三参第一参以“念佛法门”始,最后一参又以“往生极乐”终。此中始终一贯的讯息,值得深参。
十二、体大思精的丰富理念
五十三参可以探讨的理念实在极其丰富。限于篇幅,本文无法一一详论。下述数点,与本文主题“人间佛教”略有关连,爰略述之。
第一、幻住幻用的因缘观。
“幻”之一词,在《华严经》中不只是用其“虚幻”义。依笔者个人所了解者,反而更是多用其“幻住”、“幻用”义。我们可以说“人生如幻”,可以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但也不能忘了,在如幻的人生与万法之中,更要善用“幻”来庄严国土,善用“幻”来成熟众生。因缘和合固然是无自性,固然是空,但是无自性反而提供给我们一种“以幻为用”的自由。种子是缘起的,也是幻的;苹果是缘起的,也是幻的;但是种子与苹果的缘起无自性,却提供了种子可以成长为苹果的自由。这一切都是空,一切都是幻,但是种下苹果的种子,经一番辛苦的灌溉照顾,在适当的时机就会有苹果可吃,就可以果腹充饥,可以帮助健康。西谚云:“每天吃一粒苹果,你就可以远离生病。”这是何等的妙用!所以,谈“幻”,不能只是明白它的“虚幻”义,更要发明其“幻住”、“幻用”义。五十三参之中,第四十一参“摩耶夫人”畅明“如幻业”、“如幻智”、“如幻愿”;第五十参“德生童子、有德童女”也详述“幻住解脱”,所谓“幻境自性,不可思议”,境界尤深。
克立礼(ThomasCleary)在其所著《华严经入法界品》英译本中强调说:
“佛教常用“幻”之一词,有其虚幻之义,但也有奇妙之义。幻之一词,有狭义,也有广义,有保守义,也有创造义。”(53)
克氏所言,确有所见。
第二、真俗相摄,圣王一体的政治观。
五十三参第十七参“甘露火王”,有一套非常完备的政治哲学。《华严经》以“七支”、“九法”、“二十一德”的架构,逐层详述其内容,实在是佛教典籍中阐述政治哲学的杰作。特别值得留意的是,“王欲理人,先自理身”,其中规矩颇为不少。经中有一段比较特别的陈述:
“尽第四时,于王正殿,敷置众宝庄严论座,于王国内处处请求有大智慧沙门婆罗门得道果者,演说正法……然后谘问何等善法,何等恶法,何正何邪,何损何益,可行则行,可止则止;复应数集宿旧、智臣、高道、隐逸,谘承不逮,以达聪明,询问国政,详其得失。”瑓换句话说,这位甘露火王是极其重视精神文化的。由于经常接触高人逸士,经中又说:“我王由闻胜法,常自省诫,以化群生。”这的确是政治家极高明的持身之道。《华严经》从甘露火王的政治施为而更进一步引申说:
“由斯王德渐盛渐圆,国内众生展转安乐,能令世化为解脱因。所以者何
一切菩萨诸所施为,无非佛事。”(54)
换句话说,佛教要落实于人间,就不能不重视政治,更不能不透过精神理想来提升政治的教化机制。
第三、交光相纲,重重无尽的宇宙观。
《华严经》所呈显的宇宙观,借用中国华严宗的一个名词来说,叫做“因陀罗网境界门”。一切的一切,彼此交光相网,重重无尽。在这样一个重重无尽的世界里,生命的开展是没有局限的,唯一的局限乃是众生自身的心量与业习。
第四、重视自然环境的生活观。
五十三参之中,善财童子所参访的善知识,有许多位是在十分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修行的。有处于林岩之中的观自在菩萨,也有注重庭园之美的优婆夷;有彳于高山之上的念佛僧,也有傍海而住的船师。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是五十三参所传达的另一讯息。
第五、与时推移的养生观。
五十三参之中第十六参的“普眼长者”与第十七参的“甘露火王”,曾分别陈述其随顺四时不同而有所因应的养生之道。
第六、不厌轮回的无限成长观。
五十三参之中多处提到菩萨不厌轮回、久住生死的成长历程。特别是从第三十一参“春和夜神”起至第四十参“释女瞿波”,每一位善知识都说起他(她)们无量劫以来数不尽的生死轮回。重要的不是如何轮回,而是如何在轮回中不断地成长。如果细看众多善知识轮回中的角度变换,就更可体验角色变换对菩萨道成长的重要。
除了上述的数点,其它可以探讨的课题还有很多,容当另文详之。
三、五十三参对“人间佛教”的启示
“人间净土”的理念是1926年由太虚大师所提出的一种新见解(55)。传统佛教所著重的净土,多为往生之后的去处,因而引起当时非佛教人士的攻击,认为佛教只重“人死”,不重“人生”。太虚大师有见于此,因此提出“人乘直接佛乘”的理念,认为净土要从人间做起,“人成即佛成”。
“人间净土”理念的提倡,的确是佛教现代化一个极重要的里程碑。印顺法师继太虚大师之后,强调《增一阿含经》所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的理念,进一步把“人间佛教”的思想予以严密化(56)。此一思想的发展,塑造了近四十年来台湾佛教发展的风格。
讨论“人间佛教”与近四十年来台湾佛教发展的论文颇多,本文不拟重复。兹就上述五十三参的部分理念,略论人间佛教未来深广化的可能进路。
一、重视纯正的发心
人间佛教的发展有一个极为危险的歧路,就是佛教本身的“异化”(alienation)(57)。为了迎合人间的特性,容易使佛教变得俗化。佛教一旦俗化,佛教就会从它的本质“异化”,自己变得不像自己。这是一种乖离本质的发展。
造成佛教走向人间而不幸异化的第一因素,就是发心不正。如果投身于佛教…
《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下)(游祥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