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十叁參與人間佛教(下)(遊祥洲)▪P2

  ..續本文上一頁引導,臨終時得以“往生極樂世界”。《華嚴經》的原文是這樣的:

  “或複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刹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莊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花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衆生心而爲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服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52)

  《華嚴經》這一段經文,有幾層深意值得探討。

  第一、明顯的彌陀取向的往生觀,也就是把普賢十大願與往生彌陀淨土結合在一起。五十叁參之中,唯有普賢菩薩這一參作此強調。

  第二、普賢十大願之所以能與往生極樂相結合,在于十大“願王”具有強大的“引導”作用。所謂“引導”,從一個比較實際的觀點加以理解,就是引導臨終者的正念。

  第叁、爲什麼十大願王引導的目的地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呢

  依照《華嚴經》的世界觀,十方世界有無量的佛世界,其所以特重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理由應不出數點:

  (一)阿彌陀佛與娑婆世界的衆生特別有緣;

  (二)五十叁參的菩薩善知識,包括文殊、普賢、觀音、彌勒等,都在極樂世界幫助阿彌陀佛弘化;

  (叁)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有它十分巧妙的設計,適合娑婆世界的衆生前往參學。這些設計包括:

  (1)蓮花化生,免除住胎出胎之苦;

  (2)五塵說法,叁根普被,特別是針對原來在娑婆世界未曾受過教育的人士而言,尤爲方便;

  (3)彌陀授記;

  (4)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5)無有衆苦,但受諸樂;

  (6)自性叁寶隨時現前,也就是處處有自悟的因緣;

  (7)往生者皆得不退轉;

  (8)發願持名即得往生,易行易成;

  (9)十方諸佛共同護念;

  (10)環境無比優美;

  (11)可以帶業往生;只要業障不超重,checkin不成問題;

  (12)可以自由地雲遊他方十萬億佛國,並且以花供養諸佛。

  綜合這些設計,可見極樂世界是一個非常完美的學習環境。如果要把極樂世界比喻作一個完善的佛學夏令營,應不爲過。

  第四、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一個學佛的好環境,但是任何人要成佛,卻不在那兒。那兒只是提供給你成佛的條件,然而此一條件的充分實現,卻是你必須從極樂世界“畢業”,然後前往“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展開一個完全屬于你自己的成佛曆程。這個學佛曆程也是你以福慧俱足的條件,走向十方世界,走向十方衆生,在“莊嚴佛土”與“成熟衆生”兩大綱領之下,圓滿成佛的功課。

  從大乘佛教的曆史發展上看,《華嚴經》普賢行願與彌陀信仰的結合,有其十分重大的意義。普賢行願豐富了彌陀信仰“信”、“願”、“行”的內涵,同時也如實地呈現了彌陀淨土在整個菩薩道漫長曆程中的過渡性質。過渡猶如高速公路的休息站,它可以提供你充電、充水、加油以及補充飲食和恢複精神的方便。

  五十叁參之中與淨土思想有關的另一理念就是它的念佛觀。一般而言,中國的淨土宗是比較著重于“持名念佛”的。也有人以爲“念佛”是淨土特有或專有的法門。其實“念佛叁昧”是佛教的共法,只是大小乘各宗各派對于“念佛叁昧”的修持,有其不同的方法選擇。南傳佛教的念佛法門,一樣也有持名的。中國的禅宗,四祖道信依《小品般若經》與《文殊般若經》的路徑,提倡由“專念一佛名”而至于“無所念”的念佛門;五祖弘忍更是大力提倡“急速念佛名”。《華嚴經》的念佛法門,不但不與上述的方法相違背,而且在念佛的內涵上,有著極廣大的發揮。

  以五十叁參的第一參“吉祥雲比丘”而言,他一方面修持“般舟叁昧”(這是以行禅爲主而又以見佛爲目的的修行方式),另一方面又向善財童子開示十種念佛法門。有趣的是,五十叁參第一參以“念佛法門”始,最後一參又以“往生極樂”終。此中始終一貫的訊息,值得深參。

  十二、體大思精的豐富理念

  五十叁參可以探討的理念實在極其豐富。限于篇幅,本文無法一一詳論。下述數點,與本文主題“人間佛教”略有關連,爰略述之。

  第一、幻住幻用的因緣觀。

  “幻”之一詞,在《華嚴經》中不只是用其“虛幻”義。依筆者個人所了解者,反而更是多用其“幻住”、“幻用”義。我們可以說“人生如幻”,可以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但也不能忘了,在如幻的人生與萬法之中,更要善用“幻”來莊嚴國土,善用“幻”來成熟衆生。因緣和合固然是無自性,固然是空,但是無自性反而提供給我們一種“以幻爲用”的自由。種子是緣起的,也是幻的;蘋果是緣起的,也是幻的;但是種子與蘋果的緣起無自性,卻提供了種子可以成長爲蘋果的自由。這一切都是空,一切都是幻,但是種下蘋果的種子,經一番辛苦的灌溉照顧,在適當的時機就會有蘋果可吃,就可以果腹充饑,可以幫助健康。西諺雲:“每天吃一粒蘋果,你就可以遠離生病。”這是何等的妙用!所以,談“幻”,不能只是明白它的“虛幻”義,更要發明其“幻住”、“幻用”義。五十叁參之中,第四十一參“摩耶夫人”暢明“如幻業”、“如幻智”、“如幻願”;第五十參“德生童子、有德童女”也詳述“幻住解脫”,所謂“幻境自性,不可思議”,境界尤深。

  克立禮(ThomasCleary)在其所著《華嚴經入法界品》英譯本中強調說:

  “佛教常用“幻”之一詞,有其虛幻之義,但也有奇妙之義。幻之一詞,有狹義,也有廣義,有保守義,也有創造義。”(53)

  克氏所言,確有所見。

  第二、真俗相攝,聖王一體的政治觀。

  五十叁參第十七參“甘露火王”,有一套非常完備的政治哲學。《華嚴經》以“七支”、“九法”、“二十一德”的架構,逐層詳述其內容,實在是佛教典籍中闡述政治哲學的傑作。特別值得留意的是,“王欲理人,先自理身”,其中規矩頗爲不少。經中有一段比較特別的陳述:

  “盡第四時,于王正殿,敷置衆寶莊嚴論座,于王國內處處請求有大智慧沙門婆羅門得道果者,演說正法……然後谘問何等善法,何等惡法,何正何邪,何損何益,可行則行,可止則止;複應數集宿舊、智臣、高道、隱逸,谘承不逮,以達聰明,詢問國政,詳其得失。”瑓換句話說,這位甘露火王是極其重視精神文化的。由于經常接觸高人逸士,經中又說:“我王由聞勝法,常自省誡,以化群生。”這的確是政治家極高明的持身之道。《華嚴經》從甘露火王的政治施爲而更進一步引申說:

  “由斯王德漸盛漸圓,國內衆生展轉安樂,能令世化爲解脫因。所以者何

  一切菩薩諸所施爲,無非佛事。”(54)

  換句話說,佛教要落實于人間,就不能不重視政治,更不能不透過精神理想來提升政治的教化機製。

  第叁、交光相綱,重重無盡的宇宙觀。

  《華嚴經》所呈顯的宇宙觀,借用中國華嚴宗的一個名詞來說,叫做“因陀羅網境界門”。一切的一切,彼此交光相網,重重無盡。在這樣一個重重無盡的世界裏,生命的開展是沒有局限的,唯一的局限乃是衆生自身的心量與業習。

  第四、重視自然環境的生活觀。

  五十叁參之中,善財童子所參訪的善知識,有許多位是在十分優美的自然環境中修行的。有處于林岩之中的觀自在菩薩,也有注重庭園之美的優婆夷;有彳于高山之上的念佛僧,也有傍海而住的船師。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是五十叁參所傳達的另一訊息。

  第五、與時推移的養生觀。

  五十叁參之中第十六參的“普眼長者”與第十七參的“甘露火王”,曾分別陳述其隨順四時不同而有所因應的養生之道。

  第六、不厭輪回的無限成長觀。

  五十叁參之中多處提到菩薩不厭輪回、久住生死的成長曆程。特別是從第叁十一參“春和夜神”起至第四十參“釋女瞿波”,每一位善知識都說起他(她)們無量劫以來數不盡的生死輪回。重要的不是如何輪回,而是如何在輪回中不斷地成長。如果細看衆多善知識輪回中的角度變換,就更可體驗角色變換對菩薩道成長的重要。

  除了上述的數點,其它可以探討的課題還有很多,容當另文詳之。

  叁、五十叁參對“人間佛教”的啓示

  “人間淨土”的理念是1926年由太虛大師所提出的一種新見解(55)。傳統佛教所著重的淨土,多爲往生之後的去處,因而引起當時非佛教人士的攻擊,認爲佛教只重“人死”,不重“人生”。太虛大師有見于此,因此提出“人乘直接佛乘”的理念,認爲淨土要從人間做起,“人成即佛成”。

  “人間淨土”理念的提倡,的確是佛教現代化一個極重要的裏程碑。印順法師繼太虛大師之後,強調《增一阿含經》所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的理念,進一步把“人間佛教”的思想予以嚴密化(56)。此一思想的發展,塑造了近四十年來臺灣佛教發展的風格。

  討論“人間佛教”與近四十年來臺灣佛教發展的論文頗多,本文不擬重複。茲就上述五十叁參的部分理念,略論人間佛教未來深廣化的可能進路。

  一、重視純正的發心

  人間佛教的發展有一個極爲危險的歧路,就是佛教本身的“異化”(alienation)(57)。爲了迎合人間的特性,容易使佛教變得俗化。佛教一旦俗化,佛教就會從它的本質“異化”,自己變得不像自己。這是一種乖離本質的發展。

  造成佛教走向人間而不幸異化的第一因素,就是發心不正。如果投身于佛教…

《五十叁參與人間佛教(下)(遊祥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