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上)(游祥洲)▪P4

  ..续本文上一页即是解脱。”(39)

  这一段话更明白地指出,你自己心能作主,你看得透诸法实相,淫怒痴就是解脱。你自己做不了主,又看不透,只好跟你说“离淫怒痴为解脱”,免得你跟着淫怒痴打转。这不是说看得透就任由你淫怒痴无所谓,而是说看得透则淫怒痴动不到你的心,你碰不碰,你的心都是如如不动、当下自在、当下解脱。如果看不透,即使不碰,心里头还不是堆积着许多淫怒痴的垃圾,自己烦自己。

  同品中舍利弗又是出于轻视女性的心态,质问天女既然功夫这么好,“汝何以不转女身

  ”天女反问他说:

  “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

  ”(40)

  这是从“法无定相”角度说明“女人相了不可得”。平常人所谓男相、女相,毕竟只是主观心识的投射。因此究竟的解脱女色之道,不是逃避女色,而是从“法无定相”上彻底超越个人对于“女相”的心理投射。要达到此一境界,唯有透过甚深的禅定功夫,才能够像《般若心经》所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维摩诘经》另一品“佛道品”也以另一种方式表达“烦恼即是菩提”的理念。经云:

  “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41)

  同品并且有下述的偈语:

  “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或现做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道。”(42)

  这一段偈语,正是筏苏蜜多的最佳诠解。用“火中生莲”来比喻“在欲行禅”,可见这个法门不但是高难度,而且是高危险性,一不小心,你可能变成“火花”而不是“火莲”!

  此外,《诸法无行经》也有如下的表达:

  “勿分别贪欲,贪欲性是道,烦恼先自无,未来亦无有;能作是信解,便得无生忍。”(43)

  《文殊般若经》也说:

  “菩提即五逆,五逆即菩提。何以故

  菩提、五逆无二相故。”(44)

  在“烦恼即菩提”的实际教学中,《大智度论》记载了“喜根法师”与“胜意法师”两人的教学差异与效果优劣。论中叙述喜根的教学说:

  “(喜根)不赞少欲知足,不赞戒行头陀,但说诸法实相清净。语诸弟子:一切诸法淫欲相、嗔恚相、愚痴相,此诸法相即是诸法实相,无所挂碍。以是方便,教诸弟子入一切相智。时诸弟子于诸人中无嗔无悔。心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则得法忍,于实法中不动如山。”(45)

  这一段文字的重点并不是说喜根用放纵的方式教导他的弟子,而是强调他的教学,不以戒律、教条以及由此二者衍生的罪恶感作为修行的动力。所以他的弟子们“无嗔”、“无悔”。所谓“无嗔”不只是对别人不生气,“无嗔”也是自己对自己不生气的结果。太多的戒律和教条,对于某些人可能形成压力与挫折。此一压力与挫折如果不能及时化解,人就很容易对自己生气。修行到此,修行就会变成一种灾难。笔者并不是反对戒律与教条,而是强调,戒律与教条不能孤立存在,它们需要支撑。最有效的支撑就是观照的慧眼(观)与宁静的定力(止),如果没有支撑,戒律与教条进到心里面就会形成压力与挫折。《大品般若经》所谓“罪不罪不可得,应具足尸罗波罗密”,提倡戒律与教条者,于此应深思之。

  因此,要看待筏苏蜜多的情色哲学,不能只是从“以毒为药”的角度加以理解,还要从一般世俗的人性角度肯定其消除性焦虑的治疗功能。大和民族在历史上训练娼妓时,要娼妓以“观世音菩萨”自誓;美国近年在治疗性障碍时,有所谓“行为治疗”,都可以做为我们理解筏苏蜜多法门的参考。不过,从佛法的如实义上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唯有向上修持,到此境界,才是究竟。

  再从另一角度说,筏苏蜜多的法门,实际上并非万能。在五十三参的整体架构中,筏苏蜜多女只是其中一参而已,不能以偏概全。这一参反映了人间的现实需要,但五十三参之中更多的是选择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因为性爱的行为,有其习惯性与上瘾性。对于选择世俗在家生活的人士而言,性爱固然是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一部分,但是就菩萨道的修持而言,选择“禁欲”的生活,实际上别有一番天地。讨论“禁欲”与讨论“性爱”一样困难,因为参与讨论者往往有其个人主观经验与立场。因此讨论此一课题,最好先跳出主观,同时避免优劣比较。毕竟它是个人的抉择,因此另一方面的优劣已无关紧要。

  美国新时代运动(NewAgemovement)的思想家们,一方面提倡性爱的喜悦,另一方面更尊重禁欲的价值。这种中道的态度,值得参考。在《搬柴运水日日道》(chopWood,GarryWater)一书中,特别提到有关“禁欲”的看法:

  “独身或禁欲,是很多传统的求道者认为很重要的一条途径与法则,瑜伽行者称之为正面的独身。正面的独身是表示他们认为性的精力是至高甚至是罕有的精气之源,这种观念不同于把性当作是污秽猥亵的行为。他们禁欲的目的,不是为了这种行为下流而避开,而是为了保存体内的精力,这种精力不经由性行为而流泄时,长久的聚积保存后,能有助于身心的转换与升华。有些人实行独身主义是为了更实际的理由。性的欲望会导致情感的牵绊,甚至引起许多情绪的纷扰与痛苦。

  在东方,出家的目的是为了使身心安宁,无所执著。他们相信精神的提升,必须从生活的清净开始。以往人们一旦出家,便是终身,但短期的出家也有助于内心的体验。禁欲使许多人重新审视他们自己心识与其伴侣之间的关系。独身生活已渐渐成为成长的途径之一。

  但是如果要采取独身生活,便须先能打消对性的妄想。强烈的性意识,对身心的消耗,比实际的性行为更甚。”(46)

  简言之,任何人选择独身或禁欲,不应出于把性爱看为猥亵或罪恶的看法,而是出于个人身心清净的理想。如果有人在“性爱”与“禁欲”之间采取“净”、“秽”两极的对立态度,或是以性爱为敌而不断抗拒逃避,他的禁欲一定是一种自我折磨,终将因不堪疲劳而宣告失败,甚而因此形成心理变态。诚如《大智度论》所述,唯有在淫怒痴和诸法实相之间,用“一相智”加以观察,对立性的紧张才会消除,不但对自己不生气,对别人也不生气。“不不悔”,再加上定慧等持的力量,如此修行必能成功。(待续)  

  注释:

  (1)引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五,大正藏册十,页683。

  (2)同(1),卷四,页679。

  (3)同(1),卷三十三,页811。

  (4)引自《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疏》,澄观作。卷三,页68。

  (5)引自《白云之道》(ThewayoftheWhiteClouds),Govinda著,周仰南译,台湾《十方》杂志,15卷5期,1997年2月。

  (6)同(1),卷四,页680。

  (6)同(1),卷十一,页711。

  (8)同(1),卷八,页698—699。

  (9)同前注。

  (10)南北传佛教对于十二支或十三支头陀行的详细内容,繁简不同。南传多说十三支,北传多说十二支。

  (11)同(1),卷三十三,页814。

  (12)同前注。

  (13)同(1),卷三十三,页815。

  (14)同前注。

  (15)同前注。

  (16)同(1),卷三十四,页815。

  (17)同前注。

  (18)见该书16页,1963年,Meridian版。译文参阅谢幼伟著《怀黑德学述》页21,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53年。

  (19)引同前注,参阅印顺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一章第一节第二项,页49,台北正闻出版社,1981年。

  (20)引同前注。

  (21)引见虚云著《虚云和尚年谱》,页51,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年。

  (22)同(1),卷十六,页732。

  (23)参见(19)。

  (24)引见《金刚般若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八。

  (25)同(22)。

  (26)语见《大智度论序》,东晋·僧轈述,大正藏册二五。

  (27)“情色”一词,参阅余德慧著《情话色话》,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84年。

  (28)见《佛本行集经》,隋·那崛多译,卷二十八,大正藏册三,页782。

  另见《佛所行赞》卷三“破魔品”,马鸣造,北魏·昙昕译,大正藏册四,页25。

  (29)同(1),卷十五,页731。

  (30)同前注。

  (31)同前注。

  (32)同前注。

  (33)语见《大智度论》,大正藏册二五。

  (34)引自罗素(BertrandRussell)著《婚姻革命》(MaritalRevolution)第19章“性和个人幸福”,靳建国译,台北远流出版社,1989年。

  (35)引自谢瀛华著《性心理手册》,第二章,页68,台北远流出版社,1994年。

  (36)引自余德慧著《性在暗处起舞》,《张老师月刊》177期,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2年9月。

  (37)引自郑石岩著《清凉心菩提行》,页191,台北远流出版社,1989年。

  (38)引自《维摩诘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十四,页547—548。

  (39)引同前注,页548。

  (40)引同前注。

  (41)引同前注,页549。

  (42)引同前注,页550。

  (43)引自《诸法无行经》,大正藏册十五,页752。

  (44)引自《文殊般若经》,大正藏册八,页728。

  (45)引自《大智度论》卷六,大正藏册二五,页107。

  (46)参阅该书原著页74—75,译文引自该书中译本《如莲的喜悦》,杜恒芬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89年。

《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上)(游祥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