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譯爲靜慮,如果能心止一境思維研修,則可得定,故名禅定。禅亦可分叁種:1.世間禅,就是色界無色界的四禅八定。2.出世間禅,如六妙門、十六特勝,觀練熏修等,爲出世之禅定,修此能出離叁界。3.出世間上上禅,即能于一法中,圓觀空假中叁谛,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異,此爲佛之大定。若如淨土念佛法門,經上稱爲無上甚深微妙禅。
精修禅定始則能引發智慧,終可開悟見性。經雲:“製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就是修禅定的功德。故學佛者修禅定能去散亂之障,平時曆境遇緣亦常以定製亂,如是道業必成。淨宗學人以一句彌陀直念下去,就能具足禅修諸法,故古德稱念佛爲無上深妙禅。
六度之最後一度是般若度,譯成漢語叫智慧度。但這裏稱的智慧不是一般的聰明才智,智是通達諸法之智,慧是斷惑證理之慧,故通常不譯,直以音稱爲般若。般若亦分叁種:1.實相般若,即是離一切虛妄相的衆生本具之真如實性,這是所證的理體。2.觀照般若,是觀察照見一切實相真理的智慧,這是能證的實智。3.方便般若,是通達利益他人與證悟真理的方法與手段,這是化用的權智。
佛弟子因修般若,以觀照而證實智就可究竟成佛。而以實智而施用權智,則能以種種善巧廣度衆生。學佛者辦一切事均不能任感情沖動,應住菩提、用理智,如此則可去愚癡之障。
能修六度者,則福慧莊嚴。六度的前四度偏修福,後二度偏重于慧。入定是發慧的前導,般若是修行的最終目的。行菩薩道志在利益衆生、圓滿佛果,略說則六度盡含。若細分之,則有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種種善行,以萬行概稱之。雖有萬行,但不出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六度萬行就是修菩薩乘的方法,菩薩能發菩提大心,普修六度萬行,則福德日增、智慧日長,最後福慧兩足,圓滿佛果。
服務社會是行菩薩道的表征
所有的人,均生活在社會之中,佛教徒也是人,故佛教徒亦是社會的一員,不論是他的生活環境,或者是修道之所需,均不能離開社會。作爲一個菩薩道的修持者棗一個菩薩道的理想的實行者,他與社會的關系應比常人更爲密切。如果一個學佛的人因信佛、爲求解脫而表現出孤獨、冷漠、甚至竟與社會的關系疏遠了,則可以說他修行的道路走偏了。
我們已經知道修持布施等六度,是菩薩自利利他圓滿佛果的大行,要利益衆生,就必須接近衆生;四弘誓願中有“衆生無邊誓願度”,你要度衆生,就必須與衆生打成一片,否則就不可能實施你廣度衆生的行願。佛教徒是人類社會的組成部分,且靠社會以生活,故修利他之行應從熱情地幫助人、熱心于社會公益事業做起,這就是菩薩行最現實的方便之門。太虛大師曾說過:“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正說明我們作爲“人乘”的衆生,要修菩薩道就要先把人做好棗完成人格,也說明了行菩薩道必須做服務社會的實際工作,否則怎能說是完成人格呢?太虛大師于晚年更說:“想複興中國的佛教,樹立現代的中國佛教,就得實現振興佛教、服務人群的今菩薩行”。因此,我們可以說服務社會是行菩薩道的表征,願同修們都能發菩提心,都能悲智雙運、各顯身手來實現菩薩的行願。
爲佛弟子人人應成爲真菩薩行者
信佛、學佛是爲了脫生死,爲了成佛。爲佛弟子不管你修何法門,當遵佛遺教,發揚大乘佛法的真正精神,做個真正的菩薩。學佛絕不是口頭上說說就可以的。現在皈依佛門,受菩薩戒的人很多,這是一種好現象,如果受了菩薩戒的人都能真發心、切實地依教奉行,都能理解佛法的根本精神,而讓每個佛弟子都能照佛法去做,則佛教對于社會將作出更大的貢獻。
話又說回來,我們學佛、直至成佛,應當運用戒定慧叁學,依“信、解、行、證”的步驟去達到。一個真正的菩薩行者,必須是腳踏實地的務實者。不重實行,空談大乘的人之作爲,是使佛教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這裏所說的菩薩行,是佛教大乘理論結合實際行持的菩薩行,學佛者絕不是只尚空談的“菩薩”,菩薩行的工作很多,太虛大師就說過:“改善人民的生活風俗習慣,提高一般民衆的教育,增加農村的生産,協助工業的發達,興辦救濟貧病的醫院、教養院等慈善事業。”這些都是菩薩利他之事,也是修行菩薩道者的實際工作。
因此,一個真正的菩薩道行者,應廣行利他之事以完成人格,這是屬于修福的方面;另一個重要的工作是在理解佛法的大意後,修慧、明心。此屬“聞、思、修”的“思”之階段,最好依“念佛一行”入一行叁昧,以念佛一行融通世間、出世間法。在明心之基礎上修理事不二,世間出世間不二,佛與我不二,淨土與此土不二之念佛法門。即動靜忙閑不忘念佛,打成一片。靜時念念系佛,動時(工作中)以佛爲榜樣,以佛心廣行利益衆生之事,以一切世間善事爲建設人間淨土手段,作往生西方淨土之資糧,而此二事,二而不二。這在理論上即可破佛與我,淨土與此土爲二的執著,在事上則可變過去純欣淨厭穢的消極往生爲有益于世之積極淨土法門。
至老年則可結期閉關一意念佛,以期修成念佛叁昧,現前即見彌陀,則往生之勝券可操。
如此修行雖是念佛法門,但其總攝禅、教、律、密之精華,是既仗自力又仗他力,既符合我國國情,又可仗佛盡快超出生死的好法門!
(節錄自 林克智著《一生解脫之路》)
《人間佛教與淨宗修持(林克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