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 法水長流——訪臺灣佛光山星雲長老
來自臺灣的星雲長老,對于香港人來說一點也不陌生。在過去的叁十年間,星雲長老一年一度的佛學講座,風雨無阻,掀起了港人學佛行佛的熱潮。在沙田大會堂、在紅 體育館、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到處都留下了星雲長老講經弘法的足迹,聞法者累計達數十萬人。
在“世界佛教論壇”開幕前夕,大公報記者在香港佛香講堂,訪問了星雲長老。
動與靜 一步之遙
清晨八時半,香港旺角窩打老道一如往常,熙熙攘攘,車水馬龍。上學的、上班的、等車的、趕路的,行人們步伐快促,神情緊張。當我們好不容易穿過車流、鑽過人群,走進位于旺角鬧市中心的佛香講堂時,突然,緊趕慢趕的腳步一下子停頓了下來,噪音充斥的耳膜一下子清靜了下來,一顆浮躁的心一下子沈靜了下來……原來,從鬧市到淨土,心動到心靜,只是一步之遙。
佛香講堂位于高樓大廈之中,普通平常的房屋。環顧室內,陳設簡單,一塵不染。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人心一下子靜了下來?
迎面走來的臺灣星雲長老笑著說,社會是動態的,道場是靜態的。佛教的修行,通過打坐、禮佛,可化動爲靜,淨化心靈。
星雲長老將佛教道場喻爲“人生的加油站”,人生長途跋涉,一路辛苦,來到道場,加加油,再啓程。至于長老自己,如何看待動與靜?他答曰:“動也未嘗動,靜也未嘗靜。”上求佛道,下化衆心,自然靜心、收心。
出與入 薪火傳燈
以前的佛教寺廟,多在人迹罕至的深山,稱山林佛教。今日佛教道場,走入鬧市,走近人群,關懷世道人心,名“人間佛教”。星雲長老提出佛教要國際化、製度化、現代化、人間化,數十年來身體力行把佛教落實人間,與時俱進,使“人間佛教”從理論到實踐發揚光大薪火傳燈。星雲長老稱:“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契理契機的佛法,只要是對人類的利益、福祉有所增進,只要是能饒益衆生、對社會國家有所貢獻,都是人間佛教。”
佛教是以人爲本的宗教,“人間佛教”主張家庭就是佛堂、社會就是道場、有心人都可以成爲信徒。自度度人,自覺覺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把入世、出世統一調和起來。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儒釋道的發展也有近叁千年的曆史。星雲長老一生“志在國家統一,行在佛教複興”。他認爲當務之急就是培養佛教優秀人才,擔當將來服務社會的責任,促進社會和諧。
苦與樂 空有空無
星雲長老幼時家貧,十二歲出家,從未受過正規學校教育,可以說一張正式的畢業證書都沒有,但他卻把成千上萬的畢業證書送到學子手中。爲嘉許他對佛教、社會的貢獻,世界各地共頒給他八個榮譽博士學位。“佛教就是教育,宗教如果離開了教育,就沒有意義了。”星雲長老弘法興教不遺余力,先後創辦臺灣嘉義南華大學、臺灣宜蘭佛光大學、美國西來大學,以及遍布世界各地超過十六所佛教學院,還有一批中、小學,致力培養佛教弘法人才。其中,創辦于一九九一年的美國西來大學,成爲獲美國政府認可學曆的第一所中國人創辦的美國大學。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在臺灣佛光山,有二百多名碩士、博士加入弘法隊伍。在全球,佛光山擁有一百七十多個協會、叁千多個分會,門下弟子逾千、信衆數百萬。
當年爲興辦南華大學、佛光大學,星雲長老捐出佛光山典藏作品募資,又發起百萬人興學募資運動,結合百萬人之力,每人每月捐出一百元錢,爲期叁年。真正是“一步一腳印,聚沙始成塔”。談及興辦教育苦與樂,星雲長老答:沒有苦,只有樂,辦教育是自己最歡喜的事情!八十高齡,自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星雲長老爲國、爲教仍然如年輕時一樣,“很熱情,但不執著”,常懷感恩之心,心系衆生之事。回首來時路,星雲長老最大的感悟是“似有似無,空有空無”。至于評價,揮一揮衣袖,讓別人說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