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大乘普濟的人間佛教
在家庭裏,都能和敬相處了,就要進一步把慈悲法喜普施給社會大衆,大乘的佛教,就是在家的佛教,在家的信徒更應該本著大乘菩薩的大慈大悲大智大勇的精神,從事普濟社會大衆的事業。現在,我說一個在家居士普濟人間的故事,給大家參考。
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國王淨飯王,是佛陀的父親,本來這個國家應該由佛陀繼承王位,但因爲佛陀出家了,所以,就由甘露王子摩诃男將軍來繼承。他即位後,使迦毘羅衛國呈現了小康的局面,但是對于鄰國憍薩彌羅國琉璃王的侵略,仍然沒有力量抵抗。
琉璃王的父親叫波斯匿王,波斯匿王生了琉璃太子,最初爲了讓他學習射箭的技術,就送他到迦毘羅衛國去。很多年幼的王子,在一起學習文才武術,聽到消息說:佛陀將要回到迦毘羅衛國說法了,馬上爲佛陀啓建講堂,並且下令在佛陀未到之前,什麼人都不可以走進說法臺上去。可是,琉璃太子對于這個命令不放在心上,爲佛陀預備的寶座他居然坐了上去。
當時釋迦族的人看了就罵他:『你這個賤種,你憑什麼資格坐在爲佛陀預備的寶座上?』
琉璃太子的母親,叫做末利夫人,過去是釋迦族王宮的侍女,因爲釋迦族出美女,波斯匿王硬要釋迦族許配一位公主給他,礙于波斯匿王國大勢強,不得已才假用侍女裝扮做公主嫁過去,這事後來傳開了,所以大家才罵他是侍女生的孩子––賤種。琉璃太子被這樣一罵,覺得很沒面子,當時,就發誓說:「我有朝一日當了王,一定要消滅釋迦族﹗」
釋迦族在過去所種的惡因就要降臨了,琉璃太子謀殺了長兄只陀太子,自己繼承了王位,帶領兵將,消滅釋迦族,所到之處,無不殺人放火。迦毘羅衛國,實在沒有辦法,這時,摩诃男出來要求琉璃王說:
『請您不要濫殺無辜,我有一個要求,當我跳到水裏面去時,你就暫停殺人,釋放民衆逃命,等到我的屍首浮到水面上時你再開始殺人,好不好?』
琉璃王一聽,哈哈大笑說:
『很有趣,很好玩﹗我依照你的話做。』
這時,仁慈的摩诃男,由于受了佛陀的教化,作了犧牲自己的決定,他跳到水裏以後,就把頭發綁在水底的樹根,因此,他永遠再也浮不起來了﹗
凶惡的琉璃王,知道了摩诃男的行爲,也爲之感動不已,他醒悟了,于是下令以後不再濫殺無辜﹗
摩诃男個人是犧牲了,但是千千萬萬的人卻得救了,這就是大乘普濟精神的最高典範。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個須達尊者,自從他皈依了佛陀以後,就發了一個願:「從今以後,凡是過路行商,要吃飯要茶水,我都願意供養;從今以後,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信佛的男女居士,只要經過我家的門,要吃、要用,我決不拒絕;如果有老人孤苦無依,有孤童幼孩沒有父母,只要我知道,一定要幫助他解決生活的困難。」
因此,須達長者,贏得大家尊稱他爲「給孤獨長者」,他專門照應孤獨無依的人,這就是大乘菩薩的精神,這就是對社會實行普濟的慈悲。
(一)應有仁愛心,要發菩提願
在托缽的時候,有位送報先生正在送報紙,他看到我們托缽的行列,就拿了五十元,朝我的裏中一放,我心裏非常感動,心想象他們送報紙,奔波勞累,要送多少報紙才有五十元的所得呢?但是他們仍然願意布施。
在路邊賣槟榔的小販也趕來,放一百元在我的缽裏,像他們這種生活,應該是被救濟的,但還是願意拿一百元、五十元來救濟別人。因此,當時我就發現一個道理,「富人」之名,不應該由所擁有的金錢有多少而決定,一個人即使沒有多少錢,只要他肯布施給人,他就是富有者;反之,雖然很有錢,而不肯普濟于人,那就像窮人一樣。
所以,推行人間佛教,倒不一定希望各位人人有財有勢,主要是要心裏富有,要有仁愛的心,要發菩提大願。
(二)樂結衆生緣,喜作佛法事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在佛教裏,結緣很要緊,有時候,我們發現有的人做事順利無礙,到處受人歡迎,這都是從結緣中得來的。
我提倡每一個信佛教的弟子們,應該重視結緣,你用眼睛朝他看,行個注目禮,這就是你的眼睛對他結緣了,如我現在與各位講話,你們很認真的聽,我看了很歡喜,這就是你我結了緣;或者你們回去以後,贊美今天聽衆當中哪裏一位很好,就是用口與人結緣;其至于你走路時,讓別人一步,也是結緣,如此你就可以奉行佛陀的大乘普濟精神。也許你認爲不重要,但是大家都實行起來,社會就成爲大乘菩薩的社會。
各位當中,聽說有從屏東來的,有從善化來的,乃至于還有從高雄來的,你來到這裏就與臺南地方的人結緣了。假如有朝一日,你要到臺南來競選臺南議員,你說:「多少年前,我來臺南聽某某人講演過佛法。」哦﹗這樣子,你與臺南很早就有緣了,臺南人就支持你。
我們多結法緣,則必須多做佛事;我在臺灣各地方,常常聽到一些居士對興建塔寺之事,常常硬性規定要出多少錢,我自己覺得這種化緣方法太惡劣。但是有時想一想,雖然他是勉強別人出錢,也算了不起,因爲他讓人家有機會結緣,這緣結下了以後,就等于是播種子,什麼時候收成,那是意想不到的。
舉例來說,譬如:你們隨便哪裏一天到了佛光山,你說:「我是某年某月在臺南聽某人講演的。」佛光山的弟子們一定會很熱烈的歡迎你,因爲你聽我們講經,與我們的佛法,在思想上交流過,這就結下了法緣。
(叁)願代衆生苦,普濟一切衆
《華嚴經》中說:「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這並不是說自己沒有快樂,你爲人家的快樂打算,使別人快樂了,你怎會不快樂呢?
有時候,我們走到佛教的道場,心裏就感到現在的人很冷,笑容很少,一點也不親切熱情,因此,我曾說每一個人面上常常微笑便是供養,口中說幾句好話便出妙香,多做一些事情,多走幾步路,多給人點幾個頭,多把自己的所有奉獻給人,如果社會上大家都能這樣,那就等于是佛國淨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