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與以戒爲師——學習太虛大師關于人間佛教思想的體會
關于人間佛教
釋迦世尊降迹人間,生活、修道、成佛均在人間;說法度生,始自鹿苑,終于雙林,均以人類衆生爲主要對象;所說法義,亦以人生現實爲依據,以覺悟人群爲中心。佛陀屢贊“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完全有理由這樣認爲:自從人間有了佛陀及佛陀的教法,佛教就是屬于人間的;佛教的思想必須紮根于現實人生;離開人生的現實,佛教便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土壤和基礎。
人類的優勝,在許多經論中受到贊揚。《立世阿毗昙論》雲:
何故人道名摩沙(譯爲意)?此有八義:一聰明故,二爲勝故,叁意微細故,四正覺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別虛實故,七聖道正器故,八聰慧業所生故。
《大毗婆沙論》認爲人道優勝于天道。論雲:
能寂靜意故名人,以五趣中能寂靜意無如人者。故契經說,人有叁事勝于諸天:一勇猛,二憶念,叁梵行。(見《法苑珠林》卷五)
唐代的一位著名長者裴休也說:
諸天正樂,修羅方瞋,鬼神沈幽囚之苦,畜生懷之悲,其能整心慮、趣菩提者,唯人道爲能。(見所撰《圓覺經疏序》)
六祖惠能大師特別強調佛法不離世間法的道理,指出: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他的這首有名的偈語,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佛法與世間的關系,高樹人間佛教的法幢,豁清了籠罩于佛法的種種迷霧。由于以惠能爲代表的禅宗的興起,禅宗的祖師們把人間佛教思想具體化爲“平常心是道”、“搬柴運水,俱是佛法”的農禅風規,極大地發展了大乘佛教積極利世的思想,從而把人心與道心、衆生與佛融爲一體,爲人們趨向寂靜清涼、圓滿究竟的覺悟境界提出了更爲直截了當的方法和途徑。據此,我們清晰地看到:人間佛教思想具有重視人生和以人爲中心兩方面的意義,突出地體現了佛法濟世利人的積極精神,是全部佛法的精髓之所在。
人間佛教思想的內容,從廣義來說,一切佛法都屬人間佛教的內容。但是,既然將人間佛教的思想單獨提出來討論,就有必要指出其重點,揭示其內涵。在這方面,太虛大師有許多論述可以作爲我們今天理解、信受、實踐人間佛教思想的方便。半個多世紀佛教發展的進程表明,太虛大師不愧是二十世紀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傑出的思想家。他總結、繼承了二千年來中國佛教各宗各派的思想,剖析了佛教在曆史的積澱中形成的種種流弊,在東西方新舊文化急劇的沖擊中,陶古鑄今,架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以人生佛教爲特征的太虛佛學思想體系。他的思想,是現代中國佛教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從佛教流行必須契理契機的原則出發,經過全面而深刻的研究,認爲以人類的生活和諧、精神淨化爲宗旨的人間佛教或人生佛教的思想,最能契合現代人類的根機。他的這一深刻的理論概括,把握了中國佛教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在這裏,我想對人生佛教和人間佛教這兩個概念作些解釋。人生佛教與人間佛教這兩種提法,在習慣的用法上沒有本質上的不同,都是指修學佛法必須從淨化現實人生入手。但嚴格分析起來兩者似乎各有側重:人生佛教側重在個體的淨化,人間佛教側重在群體的改善。本文在使用這兩個概念時,系根據習慣上的用法處理的,即不作內容上嚴格的區分,二者都包含人生個體與群體的淨化與改善。
太虛大師在《人生佛教之目的》一文中,把全部佛法的目的與效果分爲四個層次,即人間改善,後世勝進,生死解脫,法界圓明。他說:“是四重爲全部佛法所包容之目的。然以言終極,惟法界圓明之佛果始爲究竟,亦可謂此乃全部佛教之真正目的,前叁層皆爲達此目的之方便也。”他語重心長地指出:“舊行之佛教,厭離現實人生之心切,每重求後世之勝進或無生之寂滅,……每與現實脫節,不能圓顯佛法之功效。今倡人生佛教,旨在從現實人生爲基礎,改善之,淨化之,以實踐人乘行果,而圓解佛法真理,引發大菩提心,學修菩薩勝行,而隱攝天乘、二乘在菩薩中,直達法界圓明之極果。即人即菩薩而進至于成佛,是人生佛教之不共行果也。”他在另一篇文章中說:“然今之所講人生佛教,爲對治向來偏重于如上二者(即後世勝進與生死解脫),故特重于人生改善而直接法界圓明。換言之,今之人生佛教,側重于人生之改善,特出者即能依之發菩提心而趣于大乘之佛果。即于此上,消極的則對治佛法向來之流弊;積極的則依人生之改善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此中自亦含攝後世勝進與生死解脫,第二第叁亦融攝其中。故人生佛教雲者,即爲綜合全部佛法而適應時機之佛教也。”(見《人生佛教開題》)
太虛大師在這裏所講的人生佛教,同我們今天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其含義是相同的,都是主張修學佛法者應該發揚佛教切合人生現實的積極進取精神,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積極投身改善世間、淨化人生的善業,使佛教與世間打成一片。太虛大師說:“佛教的本質,是平實切近而適合現實人生的,不可以中國流傳的習俗習慣來誤解佛教是玄虛而渺茫的;于人類現實生活中了解實踐,合理化,道德化,就是佛教。”這裏所說“合理化”與“道德化”,據他本人的解釋是指合理的思想,道德的行爲。他說:“若以合理的思想,道德的行爲,推動整個人生向上進步、向上發達,就是菩薩,亦即一般所謂賢人君子;再向上進步到最高一層,就是佛,亦即一般所謂大聖人。”
人間佛教或人生佛教,其目的是要使人類的思想合于真理,行爲合于道德。所以太虛大師進一步強調:“在人類生活中,做到一切思想行爲漸漸合于真理,這就是了解佛教,也就是實行了佛教。因爲佛陀教人持戒修善,息滅煩惱,就在使人類的生活合理化。……學佛,並不一定要住寺廟、做和尚、敲木魚,果能在社會中時時以佛法爲軌範,日進于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學佛。”特別是在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條件下,大力提倡人間佛教,其意義尤爲重要。一方面,佛教作爲一種傳統的信仰模式、傳統的文化因素,不庸諱言,它的某些方面同現代人的根機、現代人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因時製宜地作某種調節是完全必要的。另一方面,生活在現代的佛教徒應該在契理契機的原則下致力于弘法利生事業,使現代人信解佛法,實踐佛法。這是一種現實。在這種現實面前,一些負有振衰起敝曆史使命的佛門領袖,過去的如太虛大師等,現在的如趙樸初居士等,都以他們高度的智慧,從一大藏教、萬千法門中抉擇出人間佛教的積極進取思想,以適應現代人類的根機,給現代追求佛法、弘揚佛法的人點燃了一盞智慧的明燈。隨著時輪的飛奔和文化觀念的不斷更新,人間佛教思想的內容將會越來越充實,它的生命力也將越來越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