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
釋聖嚴
中華佛學研究所創辦人
p. 1
提要
釋尊成道,是爲救濟人類生老病死的苦惱,成道之後便開始將他證悟的佛法分享人間。初度五比丘皆證阿羅漢果。立即付囑他們,遊化人間,分頭弘法。
修行叁祇百劫的聖道而成佛,其起點的初發心菩薩,主要是人間身的凡夫。修行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雖以信心、持名、發願往生,爲基本條件,但在《觀無量壽佛經》及《無量壽經》,均另有叁福淨業等的往生因行。
中國的禅宗引用《維摩經》的“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主張心淨即是西方。由于《觀無量壽經》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句,演成禅宗有唯心淨土的信仰,但能悟心,便在淨土。中國宋初的永明延壽依據《華嚴經
梵行品》的“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因此倡導“一念成佛”,一念即生淨土。
本文除將中國淨土思想的發展,作了探源性的介紹之外,特別依據《大般若經》的成熟衆生嚴淨佛土,《法華經》的釋尊即以此界爲淨土,《維摩經》的直心是淨土,太虛大師的人間淨土,印順長老的人間佛教,綜合而成法鼓山建設人間淨土的思想脈絡:衆生(人)的心清淨而行爲清淨,個人的身口意清淨而影響所處的社會環境清淨。在做往生佛國、嚴淨佛土的准備工夫階段,先要在人間自利利人,便是建設人間淨土。
p. 2
關鍵詞:1.人間佛教 2.直心是淨土 3.五類淨土 4.淨土生因 5.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6.一念成佛 7.成熟有情嚴淨佛土 8.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9.建設人間淨土
p. 3
一
本文所說的人間佛教,不是主張佛教僅僅屬于人間的宗教,而是說佛陀喬達摩教化的環境,主要是在人間。
本文所說的人間淨土,不是要否定他方佛國淨土的信仰,而是說十方叁世諸佛國土的成就與往生,必須從人間的立場做起。
佛教發源于印度,那是一個宗教氣氛極濃的社會,釋尊對于印度宗教的改革,乃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是以緣起緣滅的因緣法,取代了神造宇宙或神即是宇宙的梵我思想;也以五戒十善的倫理實踐,取代了祭祀主義的宗教行爲。從以信仰神的權威,到因緣觀的建立,從以對于神格的崇拜,到人間性的肯定,便是人間佛教的意思。
淨土思想,雖未見于阿含部,但在《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之中,都曾介紹北俱盧洲郁單越的依正二報,勝過我們的南閻浮提,尤其多處提及當來彌勒佛下生人間之時的景象,以及轉輪聖王出現于世之際的人間環境設施,都是後來大乘佛教淨土信仰的基礎。
釋尊住世時代的出家弟子之中,可以分爲隱遁及遊化的兩種型態:性喜隱遁者稱爲阿蘭若比丘,樂于遊化者稱爲人間比丘。他們的生活資源,雖然同樣依靠沿戶托缽,前者單人獨居的時間多,後者群居共住的時間多,佛法之所以能夠廣被人間,則以後者的貢獻爲多。因此,當釋尊于鹿野苑初度五比丘,當五人都已證得阿羅漢之後,便付囑他們,各別分道,弘揚佛法于人間社會,而雲: “諸比丘,汝等遊行人間,勿二人共行”。[1]釋尊自己也是如此,當他在菩提樹下成道之後不久,便受梵天的請求,開始了他的弘化人間的行程,直到涅槃爲止,還在諄諄善誘地,付囑弟子們當勤精進,實踐佛法並且傳持佛法于此世間,勿使斷絕。[2]所以佛在世間以人間身出現,觀察到人間不論是誰,都不能免于生老病死的四種根本苦難,毅然出家求道修道,希望爲人間大衆悟得解脫之道。經曆六年成道,悟得緣起的佛法。告誡人間大衆,依此自利,
p. 4
並且利益他人,便是人間佛教。
二
至于佛國淨土的思想及其信仰,乃是中國大乘佛教共同的理想,雖然對于淨土的歸趣和認識,諸家各有不同的主張,大致上說,佛國淨土,並不是在人間,雖然《法華經》的靈山淨土,不離娑婆世界,[3]一般的人間凡夫卻是見不到的。雖然《增一阿含經》的〈十不善品〉說過去七佛,以及當來的彌勒佛,都在人間成佛,人壽以及人間的道德水准,均比釋尊化世的人間環境優勝極多。[4]是故我們所居住的環境,絕對是所謂五濁惡世的穢土,所以稱爲娑婆世界。凡謂淨土,一定是指的他方佛國,或者是此界兜率內院的彌勒淨土,或者等待彌勒未來下生,龍華叁會,始能見到人間淨土。[5]
至于他方佛國的資料比較具全的有東方的阿閦佛,[6]尤其是西方的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除了主要的淨土叁部經[7]之外,在大藏經中也是被許多經論所介紹贊歎的一個佛國淨土;中國及日本的淨土宗及真宗,也都是以阿彌陀佛的淨土爲信仰的歸屬處。由于自力的聖道門,要修叁祇百劫方得成佛,通過十信叁賢始能見道而入初地菩薩位,在叁賢位之前的信位菩薩,很難有自主的把握,經常退退又進進,一不小心,或墮聲聞辟支佛地。因此,在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娑論》卷五〈易行品〉,[8]提出了念佛方便門,而說: “若菩薩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不退轉)地,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乃是總念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恭敬禮拜,並應憶念諸大菩薩。西方阿彌陀佛的本願,則被特別提出。[9]所謂彌陀本願,此在彌陀淨土的聖典之中,
p. 5
有詳細說明。
不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否等于最高的淨土,也有爭論,由于阿彌陀佛的本誓悲願,能救一切根性的衆生往生彼國,包括犯了十惡五逆的人。[10] 這樣的人,一旦往生彼國,如果能夠立即位登不退轉地,是會令人懷疑。比起東方阿閦佛國尚有男女性別,彌陀淨土全是蓮華化生的諸上善人,當然更加可稱爲淨土,但那究竟屬于何等層級的淨土,學派之間依然有不同的看法,例如中國天臺宗的智者大師,將淨土分爲四等:①凡聖同居土,②方便有余土,③實報無障礙土,④常寂光土。彼在《淨名經疏》,把極樂世界判屬第一類的凡聖同居士。[11]既不是二乘聖者所居的方便土,更不是初地以上菩薩所居的報土,當然不會是諸佛法身所居的寂光土了。如果依據《仁王般若經》卷上所說偈雲: “叁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一切衆生暫住報,登金剛原居淨土”。[12]就此標准來看極樂世界,當然不算是淨土。
叁
由諸大乘經論所講的淨土,必定是十方諸佛所居國土,有的是爲成熟有情而以願力所成的淨土,例如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多半是由于成熟無量衆生的功德,而嚴淨諸佛的國土。但是也有釋尊于穢土成佛的事實,過去七佛及未來的彌勒佛,也都于此穢土成佛,甚至《增一阿含經》曾說:“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13]晉譯《華嚴經》第一卷的開頭便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寂滅道場,
p. 6
始成正覺,其地金剛,具足嚴淨”。[14]《維摩诘經
佛國品》,亦有螺髻梵土語舍利弗言: “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叁千大千世界,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佛語舍利佛: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爲欲度斯下劣人故,亦不淨土耳”。[15]此也可與《妙法蓮華經
如來壽量品》所說: “于阿僧祇劫,常在靈鹫山,及余諸住處……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我淨土不毀”。[16]因此可說:釋迦如來的淨土,的確就在人間,只要信願行具足,便見自身即在佛國淨土。故于《法華經
方便品》亦雲: “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又雲:“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17]這是告訴我們,當有信心:釋尊的淨土不離此娑婆世界的穢土,乃至僅僅進入佛寺,一稱南無佛,或者聽聞佛法者,都有機緣成佛,見此釋尊的淨土。
由于釋尊的淨土,雖應當信爲事實,都不是凡夫所能得見,就有中國諸家學者對于淨土的分類,産生各種不同的看法,此于望月信亨博士所撰《中國淨土教理史》一書中,有詳細的介紹,其目的雖爲阿彌陀淨土的判屬報土或化土而作討論,但也涉及釋迦及彌勒二佛的此一國土,是淨是穢,或報或化的問題。天臺智者大師將此土及阿彌陀佛的西方世界,均判屬四種淨土中的第一類“凡聖同居土”;不過,西方阿彌陀淨土是同居土中的淨土,此界爲同居土中的穢土。兩者皆爲應化身佛所居淨土,因此另有學派如善導大師主張,凡夫得入報土。[18] 但是淨土諸家對此娑婆世界,從未有人承認即穢土是淨土的。
p. 7
四
于中國佛教史上,無法見到人間即是淨土之說,卻能見到自性彌陀及唯心淨土的思想。主要是出于禅宗的看法。
首先從禅宗四祖道信禅師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門》引用《觀無量壽佛經》第八觀的經文: “諸佛法身,入一切心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19] 因此斷定: “當知佛即是心,心外更無別佛也”。[20]此爲借用彌陀淨土的主要經典之說,以之證明淨土的諸佛,不出于此心的所想所念,若信此心即是佛,何必別向心外求佛求淨土?以此與《觀無量壽佛經》的連文並讀: “諸佛正偏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21]可知《觀經》的原意,是以心想觀阿彌陀佛寶像,此心即與佛相即相應,乃是由于佛的法界身,進入觀想者的心想之中,並不等于禅宗所說的自性佛,也不等于法身無相的即心即佛。類此的經文,在第九觀中,亦有幾句: “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叁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22]彼經所言念佛叁昧者,即是以心之眼,得見十方諸佛之光明相好身,乃是一種有形相的觀想方便,非指遍一切處的法性身佛;又以觀佛光相身故,亦以心之眼,得見佛的大慈悲…
《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