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聖嚴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心,也不是見的法界無差別相的理體法身,而是感受到諸佛大慈大悲的利生功德。可是站在禅宗的立場,來看《觀經》的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解釋成爲 “心外更無別佛”了。道信禅師所謂的“心”,是指的衆生與佛同等不二清淨無相的心體。[23]《觀經》

  p. 8

  是站在修行者的立場而說的有內有外之凡夫心。

  因此,《觀經》的淨土是指方立向的極樂世界,道信禅師的淨土,則是泯然無相的法性身土。[24] 道信禅師的理解目的,雖然不會受阿彌陀佛淨土學者們所接受,卻是很受中國禅宗學者們的歡迎。到了禅宗六祖慧能大師的《壇經》,便主張: “心但無不淨,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淨之心,念佛往生難到”。又說: “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刹那”。複雲: “內外明徹,不異西方”。[25]

  禅宗的淨土思想是著重于清淨的本心所顯的真如自性,諸佛與衆生心中的自性平等不二,衆生亦未離諸佛的嚴淨妙土。迷者向心外求佛求淨土,悟者頓悟自心是佛,自心作佛,當下未離嚴淨的佛土。此與《楞伽》、《法華》、《涅槃》、《華嚴》、《般若》,尤其是《維摩》等諸經的思想是一致的。故于《壇經》,引用以上諸經經文,[26]發揚見性成佛,不異西方之說。不過,《壇經》所說的淨土,絕對不是阿彌陀佛淨土叁部經的淨土,而是如其所引 “如《淨名經》(《維摩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又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27]經文的“本心”及“直心”,都是明心見性的悟境,頓悟成佛的佛是理體的法性空慧之身,直心也是法身遍在的諸法實性淨土。[28]此于《維摩經

  佛國品》的原文所載,乃是由于長者子寶積,問釋迦世尊,如何是諸菩薩的淨土之行?也同于《大般若經》處處都說的菩薩摩诃薩如何嚴淨佛土,成熟有情,主要是問的淨土的因行。所以佛說: “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谄衆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

  p. 9

  具足功德衆生來生其國;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衆生來生其國”。下舉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六度是菩薩淨土,四無量心、四攝、叁十七道品、十善等道法,都是菩薩淨土之因,乃至“隨其方便則成就衆生;隨成就衆生則佛土淨……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29]此與《壇經》所理解的“直心”即是“心不住法”的“本心”或真如心,是略有差距的。“直心是淨土”,是淨土的因行,類似《大般若經》爲了淨佛國土,必當成熟有情,所以成熟有情,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即是嚴淨佛土。因行與果德是互相呼應的。不過,禅宗以“豁然”開悟,“還得本心”,看作當下見性,立即成佛,此人便處于淨土,也是沒有錯的,那與《華嚴》、《法華》所說是相通的。因此可知,佛經中的淨土,至少有五類:①以佛的神力顯示者,如《維摩經

  佛國品》釋迦世尊以足指按地,顯示舍利弗尊者是。②以佛的功德圓滿,雖居此穢土,佛所見者乃是淨土,如《華嚴》、《法華》等經所說者是。③以菩薩摩诃薩的修行功德、成熟有情所完成者,如《般若》、《維摩》等經所說者是。④以佛的弘誓願力及其所修功德完成者,如阿彌陀佛的淨土叁部經所說者是。⑤以衆生自悟自證,明心見性所得者,如禅宗的《壇經》者是。前四類是報身報土,第五類是法性身土。

  五

  不論是那一類淨土,因行都很重要。若依自力修行聖道門者,修六度萬行,曆叁祇百劫,始能如《仁王

  般若經》所說的, “唯佛一人居淨土”,意思是說,叁賢十聖的菩薩,都是不夠純淨的,唯到成佛,才入淨土。

  若依他力念佛門者,《十住毗婆沙論

  易行品》說,仗阿彌陀佛等的諸佛大悲願力,依法發願,以信心方便,即得疾至不退轉的阿惟越致;其方法乃是念十方諸佛,恭敬禮拜稱其名號,亦應憶念諸大菩薩。特別提示: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p. 10

  是故應常憶”。[30]根據《阿彌陀經》,當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一日乃至七日,達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即得彌陀接引往生極樂國土,僅以持名念佛,爲淨土生因;《觀無量壽佛經》有九品生因之分,《無量壽經》亦有叁輩生因的條件。

  可知,阿彌陀佛的淨土方便門,唯有《阿彌陀經》僅說持名念佛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彼國,[31]《十住毗婆沙論》則除稱名念佛,亦應恭敬禮拜並念諸大菩薩名號。《觀經》及《無量壽經》都說除了僅靠念佛名號,最少可得下品往生,至于欲求上品中品往生,必須另修附帶的項目。這也就是在尚未往生淨土之前,必備往生淨土的資糧,是故凡爲修行彌陀淨土法門的人,都會在其生前熱心于各項資糧的福業,也與依自力而修聖道門的發心菩薩相同,必須經營自利利他的事業。

  例如《觀無量壽佛經》于佛教授十六種觀法之先,即標出: “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此叁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32]此叁福淨業,已涵蓋了人間共通的倫理德目,如對父母及師長的孝養與奉事;叁皈、十善、衆戒、威儀,已是僧俗七衆律儀,並且包羅了菩薩的叁聚淨戒在內;慈心、菩提心、信因果、誦大乘、勸進行者,則爲自利利他菩薩行的內容。由此明了,彌陀淨土的因行,與他力聖道門的範圍,並無二致。所不同者,是即生求生彼國,成就阿惟越致不退轉位,不用曆經初阿僧祇劫方登無生法忍位。《觀無量壽佛經》的九品往生,上上品因是:除了已說叁福淨業,又說(一)當發叁種心:①至誠心,②深心,③回向發願心。(二)複有叁種:①慈心不殺,具諸戒行,②讀誦大乘方等經典,③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中品上生之因:受持五戒、八戒、不造五逆,無諸過患;下品上生之因: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

  p. 11

  合掌稱念彌陀佛號[33]

  再如《無量壽經》的(一)上輩生因:①舍家棄俗作沙門,②發菩提心,③一心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二)中輩生因:雖不必出家作沙門修大功德,但須:①當發無上菩提心,②一向專念無量壽佛,③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叁)下輩生因:①當發無上菩提心,②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彼生其國,③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34]修行彌陀淨土法門的人士,既然也以發無上菩提心,須修出離心、修慈悲心、修諸功德行,爲淨土的生因,故在尚未命終之前,除了系念憶念、念佛名號,或觀彼佛光明相好及其淨土莊嚴,此與一般佛法的修行禅觀方法及菩薩行願,應該是一致的。也就是說,佛在人間成佛,爲人間說法,勸勉人類修行成佛之道,當從人間的基本善法做起。

  因此,到了中國的宋初,有一位永明延壽禅師,(西紀904 ~ 975 )倡導禅淨合習,主張萬善同歸, [35]他自己每日持名念佛十萬聲,同時以日行一百零八件善事爲恒課。他看到了禅宗修行,未必人人能得開悟,淨土宗念佛也未必能夠及時親臨淨土,所以在其所著《宗鏡錄》[36]中主張: “凡聖所作,真俗緣生,此一念之心,刹那起時,即具叁性叁無性六義”;[37]故亦常常提起 “一念相應一念成佛,一日相應一日成佛”的觀照。[38] 若悟真如妙心,已見真空佛性,此念即是無念的般若;若凡夫未悟,即以妄心念佛,此心亦與佛心相應,亦與佛身同處淨土;但能一念念佛,只此一念,縱然是散心,亦與佛心相應。

  p. 12

  永明延壽對這樣的觀點,亦有申論: “叁乘多約理成,或雲法身即等,報化未圓,亦雲一念成佛,皆從理說。今一乘宗,理事齊籌”。[39]又雲: “言久修善根者,即在叁乘教攝,從叁乘入一乘,即是一念,始修具足。故《經》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40]此乃依據晉譯《華嚴經

  梵行品》所說: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41]中國華嚴宗的圓教釋此經文,而謂始自十信位,乃至佛地,雖有六位不同,然得一位,隨得一切位,相即相入,主伴圓融,是故十信滿位,即得一切位及佛位。

  《宗鏡錄》對于一念成佛論,著墨甚多,其所依據的聖典及宗義,便是《華嚴經》及華嚴宗的圓教。此對于凡夫學佛成佛的信念,是極大的鼓勵,也爲在此娑婆世間提倡人間佛教及人間淨土的理念,提供了最好的理論基礎。已不像諸種淨土經典的淨土是在他方世界,早期禅宗的自性淨土唯在悟後能見。經過永明延壽大師的整合,便將對于淨土資糧的修行,付之日常行動,對于禅宗的見性成佛,演成爲一念成佛,既然可從一般凡夫的妄心乃至散心念佛,即能“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也可以進而成爲念念念佛念念成佛,日日念佛日日成佛;既可乃至一念成佛,當然也是于此日常生活中的一念,住于日常環境中的佛國淨土了。

  六

  佛法利益衆生,主要是救濟人類身心的種種苦惱。聞法之後如說修行的人,通常都會自己受用,也願與他人分享。因此,大乘佛法的六度四攝,均首重布施,菩薩以度化衆生爲首要任務;《阿含經》中也鼓勵修布施行廣種福田,諸布施中以佛法布施爲最上功德。是故《維摩經

  菩薩品》雲: “有法門名無盡燈……夫一菩薩開導百千衆生(人),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于其道業,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

  p. 13

  是名無盡燈也”。[42]這是說,從初發心的菩薩,修學佛法…

《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