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也不是见的法界无差别相的理体法身,而是感受到诸佛大慈大悲的利生功德。可是站在禅宗的立场,来看《观经》的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解释成为 “心外更无别佛”了。道信禅师所谓的“心”,是指的众生与佛同等不二清净无相的心体。[23]《观经》
p. 8
是站在修行者的立场而说的有内有外之凡夫心。
因此,《观经》的净土是指方立向的极乐世界,道信禅师的净土,则是泯然无相的法性身土。[24] 道信禅师的理解目的,虽然不会受阿弥陀佛净土学者们所接受,却是很受中国禅宗学者们的欢迎。到了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坛经》,便主张: “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又说: “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复云: “内外明彻,不异西方”。[25]
禅宗的净土思想是著重于清净的本心所显的真如自性,诸佛与众生心中的自性平等不二,众生亦未离诸佛的严净妙土。迷者向心外求佛求净土,悟者顿悟自心是佛,自心作佛,当下未离严净的佛土。此与《楞伽》、《法华》、《涅槃》、《华严》、《般若》,尤其是《维摩》等诸经的思想是一致的。故于《坛经》,引用以上诸经经文,[26]发扬见性成佛,不异西方之说。不过,《坛经》所说的净土,绝对不是阿弥陀佛净土三部经的净土,而是如其所引 “如《净名经》(《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又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27]经文的“本心”及“直心”,都是明心见性的悟境,顿悟成佛的佛是理体的法性空慧之身,直心也是法身遍在的诸法实性净土。[28]此于《维摩经
佛国品》的原文所载,乃是由于长者子宝积,问释迦世尊,如何是诸菩萨的净土之行?也同于《大般若经》处处都说的菩萨摩诃萨如何严净佛土,成熟有情,主要是问的净土的因行。所以佛说: “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
p. 9
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下举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是菩萨净土,四无量心、四摄、三十七道品、十善等道法,都是菩萨净土之因,乃至“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29]此与《坛经》所理解的“直心”即是“心不住法”的“本心”或真如心,是略有差距的。“直心是净土”,是净土的因行,类似《大般若经》为了净佛国土,必当成熟有情,所以成熟有情,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即是严净佛土。因行与果德是互相呼应的。不过,禅宗以“豁然”开悟,“还得本心”,看作当下见性,立即成佛,此人便处于净土,也是没有错的,那与《华严》、《法华》所说是相通的。因此可知,佛经中的净土,至少有五类:①以佛的神力显示者,如《维摩经
佛国品》释迦世尊以足指按地,显示舍利弗尊者是。②以佛的功德圆满,虽居此秽土,佛所见者乃是净土,如《华严》、《法华》等经所说者是。③以菩萨摩诃萨的修行功德、成熟有情所完成者,如《般若》、《维摩》等经所说者是。④以佛的弘誓愿力及其所修功德完成者,如阿弥陀佛的净土三部经所说者是。⑤以众生自悟自证,明心见性所得者,如禅宗的《坛经》者是。前四类是报身报土,第五类是法性身土。
五
不论是那一类净土,因行都很重要。若依自力修行圣道门者,修六度万行,历三祇百劫,始能如《仁王
般若经》所说的, “唯佛一人居净土”,意思是说,三贤十圣的菩萨,都是不够纯净的,唯到成佛,才入净土。
若依他力念佛门者,《十住毗婆沙论
易行品》说,仗阿弥陀佛等的诸佛大悲愿力,依法发愿,以信心方便,即得疾至不退转的阿惟越致;其方法乃是念十方诸佛,恭敬礼拜称其名号,亦应忆念诸大菩萨。特别提示: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p. 10
是故应常忆”。[30]根据《阿弥陀经》,当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一日乃至七日,达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即得弥陀接引往生极乐国土,仅以持名念佛,为净土生因;《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生因之分,《无量寿经》亦有三辈生因的条件。
可知,阿弥陀佛的净土方便门,唯有《阿弥陀经》仅说持名念佛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彼国,[31]《十住毗婆沙论》则除称名念佛,亦应恭敬礼拜并念诸大菩萨名号。《观经》及《无量寿经》都说除了仅靠念佛名号,最少可得下品往生,至于欲求上品中品往生,必须另修附带的项目。这也就是在尚未往生净土之前,必备往生净土的资粮,是故凡为修行弥陀净土法门的人,都会在其生前热心于各项资粮的福业,也与依自力而修圣道门的发心菩萨相同,必须经营自利利他的事业。
例如《观无量寿佛经》于佛教授十六种观法之先,即标出: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32]此三福净业,已涵盖了人间共通的伦理德目,如对父母及师长的孝养与奉事;三皈、十善、众戒、威仪,已是僧俗七众律仪,并且包罗了菩萨的三聚净戒在内;慈心、菩提心、信因果、诵大乘、劝进行者,则为自利利他菩萨行的内容。由此明了,弥陀净土的因行,与他力圣道门的范围,并无二致。所不同者,是即生求生彼国,成就阿惟越致不退转位,不用历经初阿僧祇劫方登无生法忍位。《观无量寿佛经》的九品往生,上上品因是:除了已说三福净业,又说(一)当发三种心:①至诚心,②深心,③回向发愿心。(二)复有三种:①慈心不杀,具诸戒行,②读诵大乘方等经典,③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中品上生之因:受持五戒、八戒、不造五逆,无诸过患;下品上生之因: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
p. 11
合掌称念弥陀佛号[33]
再如《无量寿经》的(一)上辈生因:①舍家弃俗作沙门,②发菩提心,③一心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二)中辈生因:虽不必出家作沙门修大功德,但须:①当发无上菩提心,②一向专念无量寿佛,③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三)下辈生因:①当发无上菩提心,②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彼生其国,③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34]修行弥陀净土法门的人士,既然也以发无上菩提心,须修出离心、修慈悲心、修诸功德行,为净土的生因,故在尚未命终之前,除了系念忆念、念佛名号,或观彼佛光明相好及其净土庄严,此与一般佛法的修行禅观方法及菩萨行愿,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佛在人间成佛,为人间说法,劝勉人类修行成佛之道,当从人间的基本善法做起。
因此,到了中国的宋初,有一位永明延寿禅师,(西纪904 ~ 975 )倡导禅净合习,主张万善同归, [35]他自己每日持名念佛十万声,同时以日行一百零八件善事为恒课。他看到了禅宗修行,未必人人能得开悟,净土宗念佛也未必能够及时亲临净土,所以在其所著《宗镜录》[36]中主张: “凡圣所作,真俗缘生,此一念之心,刹那起时,即具三性三无性六义”;[37]故亦常常提起 “一念相应一念成佛,一日相应一日成佛”的观照。[38] 若悟真如妙心,已见真空佛性,此念即是无念的般若;若凡夫未悟,即以妄心念佛,此心亦与佛心相应,亦与佛身同处净土;但能一念念佛,只此一念,纵然是散心,亦与佛心相应。
p. 12
永明延寿对这样的观点,亦有申论: “三乘多约理成,或云法身即等,报化未圆,亦云一念成佛,皆从理说。今一乘宗,理事齐筹”。[39]又云: “言久修善根者,即在三乘教摄,从三乘入一乘,即是一念,始修具足。故《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40]此乃依据晋译《华严经
梵行品》所说: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41]中国华严宗的圆教释此经文,而谓始自十信位,乃至佛地,虽有六位不同,然得一位,随得一切位,相即相入,主伴圆融,是故十信满位,即得一切位及佛位。
《宗镜录》对于一念成佛论,著墨甚多,其所依据的圣典及宗义,便是《华严经》及华严宗的圆教。此对于凡夫学佛成佛的信念,是极大的鼓励,也为在此娑婆世间提倡人间佛教及人间净土的理念,提供了最好的理论基础。已不像诸种净土经典的净土是在他方世界,早期禅宗的自性净土唯在悟后能见。经过永明延寿大师的整合,便将对于净土资粮的修行,付之日常行动,对于禅宗的见性成佛,演成为一念成佛,既然可从一般凡夫的妄心乃至散心念佛,即能“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也可以进而成为念念念佛念念成佛,日日念佛日日成佛;既可乃至一念成佛,当然也是于此日常生活中的一念,住于日常环境中的佛国净土了。
六
佛法利益众生,主要是救济人类身心的种种苦恼。闻法之后如说修行的人,通常都会自己受用,也愿与他人分享。因此,大乘佛法的六度四摄,均首重布施,菩萨以度化众生为首要任务;《阿含经》中也鼓励修布施行广种福田,诸布施中以佛法布施为最上功德。是故《维摩经
菩萨品》云: “有法门名无尽灯……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人),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业,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
p. 13
是名无尽灯也”。[42]这是说,从初发心的菩萨,修学佛法…
《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