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圣严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即有向他人宣扬所学的义务及责任,故于《金刚般若经》也说: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 为他人说的福德,不可以算数譬喻所能说明。[43]《大品般若经》处处提示, 菩萨摩诃萨,应当严净佛土,成熟有情(众生)。如何严净佛土? “从初发心,乃至究竟,常自清净身粗重、语粗重、意粗重,亦清净他身粗重、语粗重、意粗重。是菩萨摩诃萨,清净自他三粗重故,则能严净所求佛土”。[44]如何成熟有情?若遇生活资具贫乏者,先施予生活必需的物品,然后令其修持净戒,行十善业道、六波罗蜜、三十七菩提分法、四圣谛、四禅八定、三解脱门,乃至具足十力、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依其根性次第,使令证得声闻、独觉、无上正等菩提。[45]

  《大品般若经》常常说到,从初发心,乃至究竟,都应 “能自饶益,亦能饶益一切有情”。也就是说,初发无上菩提心的凡夫菩萨,自身的身语意三业虽然尚未清净,但能尽心尽力,一边精勤于戒定慧等的无漏道业,一边也不断地忏悔改正粗重的行为;勉励自己,同时劝勉他人,这便是能自饶益,亦能饶益他人的菩萨行。虽未登初地乃至八地以上的菩萨摩诃萨位,已是发的无上菩提心,当然亦已发了菩萨摩诃萨心。是故凡为初发心菩萨,均当能自饶益,亦能饶益一切有情。此对一般初学的凡夫,乃是极大的鼓励,令之生起,能够自利,亦能利人的信心。所以,实践人间净土的理念,应以初发心的凡夫菩萨群,为推动及推广的基础。

  依据《大涅槃经》卷11说,菩萨摩诃萨应当于《大涅槃经》,专心思惟五种行:一者圣行、二者梵行、三者天行、四者婴儿行、五者病行。[46]圣行与梵行是菩萨思惟修习的;天行即是第一义天的如来行;婴儿行亦是如来大行,

  p. 14

  示现无知无说无示,如初生婴儿状;病行是说,如来本无病,为化众生故,示现病苦相。所以后三者是如来行,而嘱菩萨摩诃萨皆当专心思量分别此五种行。

  初发心的凡夫菩萨,虽然无从如实修此五行,但须专心思惟,常系在心。见有他人现此五行者,应当视为菩萨摩诃萨以及诸佛的示现,应予平等尊敬,不得怠忽轻慢。如果自身有病乃至痴呆无知而如婴儿者,亦当自信是“一念成佛”的初发心菩萨。所以我亦常用婴儿行菩萨及病行菩萨来称呼初发心者,劝勉大家不用为了经常无知犯错或身心不够健康而自暴自弃。只要知过改过,知病疗病,并且以之劝勉他人发菩提心,便是菩萨行者。

  七

  人间佛教及人间净土的名词,在中国佛教史上,的确是未曾出现过。然到二十世纪之初,便有中国佛教的大改革家太虚唯心(1889~1947年),提出人生佛教以及人间净土的构思,他于三十九岁时撰《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主张“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四十岁时讲“人生的佛学,然后又写了一篇“建设人间净土论”。至于如何建设人间净土,他一再强调:依佛十善等法而行,与三乘圣贤为友,即为造成人间净土之因缘也”。其方法便是受持三皈、五戒、十善,[47]几乎与《观无量寿经》的三福净业相同。可见太虚唯心希望建设的人间净土,也是西方净土的生因。由于现实的时代环境需要,建设人间净土的号召,已在今日中国大陆及台湾两地,受到普遍的响应。即使有许多佛教徒根本不知道人间净土的思想渊源及其理论依据,人间净土这项运动,确是适合这个时代社会所需要的。

  至于人间佛教,是由现犹健在于台湾已有九十三岁高龄的印顺法师(1906年生),开始提出的,在他所撰《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中,有这样的叙述:“在国难教难严重时刻,读到了《增一阿含经》所说:

  p. 15

  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48]便很感动。在他三十六岁( 1941 年)撰写《佛在人间》。[49]他说诸佛在人间成佛的记载,“阿含经如此说,初期大乘经也如此说,正确的佛陀观,是不能离却这原则的”。又说:“人间佛教的论题,民国(西元 1912 年)以来,即逐渐被提起”。又说:“佛经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只有人最为难得,才能学佛”;“一切众生都可成佛,但六道中真能发菩提心而修菩萨行的,唯有人。佛性功德,人身最为发达,所以人才能学佛成佛”。如何以人身学佛,他也主张“当从十善菩萨学起”。[50]以十善为菩萨行的看法,与大乘诸经论及历来诸大师,几乎完全一致。[51]印顺法师一生从事佛法的探索,目的即是“使佛法能成为适应时代,有益人类身心的,人类为本的佛法”。[52]

  其实,纵然是强调他力救济,即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无量寿经》,也认为此一娑婆世界是修学佛法得力最快的国土,甚至是要比生到彼国之后更好的修行环境,于该经卷下,即有释迦佛告弥勒菩萨的经文: “汝今诸天人民,及后世人,得佛经语,当熟思之……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极乐世界),为善百岁。……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于此界以人间身修行善法,一日一夜功德,胜过生于极乐国土修善百年,十日十夜,胜过他方佛土千岁。[53]当时虽以诸天人民为说法对象,而又特别提及后世之人。原因是人间虽有种种苦逼,心劳形困,确能激发出离心、菩提心、慈悲心,精进修学六度万行无量善法,速得成就自利利他的菩萨道业。

  p. 16

  八

  今日台湾佛教界的有识之士,都在推行“人间佛教”的观念,也在推行“人间净土”的运动,我自己创立的法鼓山,便是其中的团体之一。我们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结合僧俗四众的力量,将正信正见正行的佛法,以各种现代化的型态,为广大的人间社会,作适时适所的宣导示范及关怀服务。我们有出家的僧团,并有一个人数众多的在家居士组织群。我们以三大教育事业来实践人间净土的理念:

  一、大学院教育:先后创立中华佛学研究所及法鼓人文社会大学。为佛教、为社会,培育宗教、人文、社会等各层次人才。二、大普化教育:创立出家僧团,组织在家信众,设立出版公司。全面提升人品,净化身心,净化社会环境。三、大关怀教育:以宗教信仰关怀、社会福祉关怀、终身学习关怀等为大众服务。提倡四环及四安运动。[54]

  我们法鼓山正在以各种不同的角度,与教育学术的、与社会文化的、与台海两岸的、与国际交流的等等关系,推展出建设人间净土的蓝图。1997年七月,我们的中华佛学研究所,召开了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其大会研讨的主题,便是“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协办单位,有十四个,包括台湾三所大学(台大、辅仁、文化)、日本三所大学(佛教、立正、驹泽)、美国两所大学(密西根、杜桑)。一百六十多位东西洋学者,提供了四十六篇论文,对人间净土的这个主题,作了相当有深度的探讨。

  由于诸方学者及社会大众,虽然乐意接受“人间净土”的理念,对于此一理念的佛教渊源及历史发展,则多不太了然;在此近十多年间,我已写过讲过许多遍的人间净土,也尚未作比较完整的探索。这一篇论文正好满了我的心愿,它让我们知道:

  p. 17

  一、佛法本来就是以人类为教化对象的。二、人间净土说的源流,是来自印度的大小乘诸种经论。三、人间净土的思想,在中国,是历经天台、净土、华严、禅等诸宗对净土观的激荡,到宋初的永明延寿,结合诸宗,会归华严的理事等齐,唱出“一念成佛”之说。四、人间净土的主要根据,乃是

  《仁王般若经》的 “唯佛一人居净土”,

  《华严经》的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法华经》的 “我此土安隐”,

  《维摩经》的 “直心是净土”,

  《般若经》的 “成熟有情,严净佛土”,

  《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的净土生因说。五、中国首创建设人间净土论的人是二十世纪初的太虚大师,首创人间佛教的是太虚的门生印顺长老。

  六、我本人综合大小乘圣典以及古圣先贤们的智慧,构成如下的三点结论:

  (一)信佛学法者,初发菩提心;成熟有情,严净佛土;由人心清净而行为清净,由个人的三业清净而使社会的环境清净。(二)一念清净一念见净土,一日清净一日见净土;一人清净一人居净土,多人清净多人居净土。(三)此心由烦恼而显菩提,此土由秽土而成净土。便是《维摩经》的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55]

  (本文为祝佛教大学前学长水谷幸正博士古稀记念作)

  1998年6月17日写于纽约法鼓山分会

  [1] 《四分律》卷32,《大正藏》册22,页793上。

  [2] 《增一阿含经》卷35,〈莫畏品〉第41,《大正藏》册2,页746中~下。

  [3] 《法华经》卷5,〈如来寿量品〉,《大正藏》册9,页43中。

  [4] 《增一阿含经》卷44,《大正藏》册2,页786中~页791中。

  [5] 与弥勒相关的资料相当多。除了弥勒三经,尚有阿含部等。

  [6] 见 《阿閦佛国经》二卷,《大正藏》册11。

  [7] 阿弥陀净土的三部经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8] 《十住毗婆沙论》卷5,《大正藏》册26,页40下~页45上。

  [9] 同前注7,《大正藏》册26,页41中~页45上。

  [10] 《观无量寿佛经》有云:“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临命终时……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大正藏》册12,页346上。

  [11] 山口光丹著《天台净土教史》页91~页93。

  [12] 《大正藏》册8,页828上。

  [13] 见①印顺法师《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页3(台北:正闻出版社)。②见印顺法师《佛在人间》页14(正闻出版社“妙云集”下编第一册)。

  [14] 《大正藏》册9,页395上。唐译八十卷《华严经》之开头,亦有类似记载。

  [15] 《大正藏》册14,页538下。

  [16] 《大正藏》册9,页43下。

  [17] 《大正藏》册9,页9上及下。

  [18] 善导大师集记《观无量寿佛经疏》卷1有:“问曰:弥陀净国当是报是化也?答曰:是报非化,云何得知?如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是报佛报土”。《大正藏》册37,页250中。

  [19] 见《楞伽师资记》。《大正藏》册85,页1288上。其引《观经》之原文则是:“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大正藏》册12,页343上。

  [20] 《楞伽师资记》,《大正藏》册85,页1288上。

  [21] 《大正藏》册12,页343上。

  [22] 《大正藏》册12,页343中~下。

  [23] 《楞伽师资记》,《大正藏》册85,页1288上。

  [24] 《楞伽师资记》云:“常忆念佛,攀缘不起,则泯然无相,平等不二,入此位中,臆佛心谢,更不须征,即看此等心,即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诸法实性实际,亦名净土,亦名菩提金刚三昧本觉等”。《大正藏》册85,页1287上。

  [25] 敦煌本《坛经》第三十五节。

  [26] 参考拙作〈六祖坛经的思想〉,刊登《中华佛学学报》第三期(1900年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刊行)。

  [27] 《大正藏》册48,①前二句见页351上。②后二句见页352下。

  [28] 参看注24《楞伽师资记》所言的净土观。

  [29]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藏》册14,页538中及下。

  [30] 《十住毗婆沙论》卷5,《大正藏》册26,页41上~页 44 下。

  [31] 《大正藏》册 12,页 347 中。

  [32] 《大正藏》册 12,页 341 下。

  [33] 《大正藏》册 12,页 344 下及页 345 中~下。

  [34] 《大正藏》册 12,页 272 中及下。

  [35] 《万善同归集》卷 3,永明延寿述,《大正藏》册48,页 957。

  [36] 《宗镜录》共百卷,宋永明延寿集,《大正藏》册48。

  [37] 《大正藏》册 48,页 420 下。

  [38] 《宗镜录》卷 14 云:“烦恼客尘,全无体性,唯真体用,无贪嗔痴,任运即佛。故一念相应一念成佛,一日相应一日成佛”。《大正藏》册48,页491上。同书卷15亦有“一念相应一念成佛”之句,《大正藏》册48,页497下。

  [39] 《大正藏》册 48,页 520 下。

  [40] 《大正藏》册 48,页 522 中。

  [41] 《大正藏》册 9,页 449 下。

  [42] 《大正藏》册 14,页 543 中。

  [43] 《大正藏》册 8,页752 上。

  [44] 《大正藏》册6,页1035 中。

  [45] 《大正藏》册 6,页1031 下。

  [46] ①见四十卷本《大般涅槃经》卷11之〈圣行品〉。《大正藏》册12,页432上。②见 三十六卷本《大般涅槃经》卷11之〈圣行品〉。《大正藏》册12,页673中。

  [47] 此等文章已编入《太虚大师全书》的支论集。

  [48] 台北正闻出版社1990 年二版《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页 3。

  [49] 郑寿彭编的《印顺导师七十年谱》页 19 说是三十六岁撰《佛在人间》。

  [50] 《佛在人间》页14(《妙云集》下编第一册)。

  [51] 有关十善是菩萨戒的论点,本人曾有一篇论文〈十善业道是菩萨戒的共轨〉,1995年于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发行的年刊《中华佛学学报》第八期发表。

  [52] 印顺法师著《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页41。

  [53] 《大正藏》册12,页277中及下。

  [54] “四环”是心灵、礼仪、生活、自然的四种环保。“四安”是安心、安身、安家、安业的四项平安。

  [55] 《维摩经

  佛国品》。《大正藏》册14,页538下。

  

《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圣严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