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有向他人宣揚所學的義務及責任,故于《金剛般若經》也說: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 爲他人說的福德,不可以算數譬喻所能說明。[43]《大品般若經》處處提示, 菩薩摩诃薩,應當嚴淨佛土,成熟有情(衆生)。如何嚴淨佛土? “從初發心,乃至究竟,常自清淨身粗重、語粗重、意粗重,亦清淨他身粗重、語粗重、意粗重。是菩薩摩诃薩,清淨自他叁粗重故,則能嚴淨所求佛土”。[44]如何成熟有情?若遇生活資具貧乏者,先施予生活必需的物品,然後令其修持淨戒,行十善業道、六波羅蜜、叁十七菩提分法、四聖谛、四禅八定、叁解脫門,乃至具足十力、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依其根性次第,使令證得聲聞、獨覺、無上正等菩提。[45]
《大品般若經》常常說到,從初發心,乃至究竟,都應 “能自饒益,亦能饒益一切有情”。也就是說,初發無上菩提心的凡夫菩薩,自身的身語意叁業雖然尚未清淨,但能盡心盡力,一邊精勤于戒定慧等的無漏道業,一邊也不斷地忏悔改正粗重的行爲;勉勵自己,同時勸勉他人,這便是能自饒益,亦能饒益他人的菩薩行。雖未登初地乃至八地以上的菩薩摩诃薩位,已是發的無上菩提心,當然亦已發了菩薩摩诃薩心。是故凡爲初發心菩薩,均當能自饒益,亦能饒益一切有情。此對一般初學的凡夫,乃是極大的鼓勵,令之生起,能夠自利,亦能利人的信心。所以,實踐人間淨土的理念,應以初發心的凡夫菩薩群,爲推動及推廣的基礎。
依據《大涅槃經》卷11說,菩薩摩诃薩應當于《大涅槃經》,專心思惟五種行:一者聖行、二者梵行、叁者天行、四者嬰兒行、五者病行。[46]聖行與梵行是菩薩思惟修習的;天行即是第一義天的如來行;嬰兒行亦是如來大行,
p. 14
示現無知無說無示,如初生嬰兒狀;病行是說,如來本無病,爲化衆生故,示現病苦相。所以後叁者是如來行,而囑菩薩摩诃薩皆當專心思量分別此五種行。
初發心的凡夫菩薩,雖然無從如實修此五行,但須專心思惟,常系在心。見有他人現此五行者,應當視爲菩薩摩诃薩以及諸佛的示現,應予平等尊敬,不得怠忽輕慢。如果自身有病乃至癡呆無知而如嬰兒者,亦當自信是“一念成佛”的初發心菩薩。所以我亦常用嬰兒行菩薩及病行菩薩來稱呼初發心者,勸勉大家不用爲了經常無知犯錯或身心不夠健康而自暴自棄。只要知過改過,知病療病,並且以之勸勉他人發菩提心,便是菩薩行者。
七
人間佛教及人間淨土的名詞,在中國佛教史上,的確是未曾出現過。然到二十世紀之初,便有中國佛教的大改革家太虛唯心(1889~1947年),提出人生佛教以及人間淨土的構思,他于叁十九歲時撰《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主張“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四十歲時講“人生的佛學,然後又寫了一篇“建設人間淨土論”。至于如何建設人間淨土,他一再強調:依佛十善等法而行,與叁乘聖賢爲友,即爲造成人間淨土之因緣也”。其方法便是受持叁皈、五戒、十善,[47]幾乎與《觀無量壽經》的叁福淨業相同。可見太虛唯心希望建設的人間淨土,也是西方淨土的生因。由于現實的時代環境需要,建設人間淨土的號召,已在今日中國大陸及臺灣兩地,受到普遍的響應。即使有許多佛教徒根本不知道人間淨土的思想淵源及其理論依據,人間淨土這項運動,確是適合這個時代社會所需要的。
至于人間佛教,是由現猶健在于臺灣已有九十叁歲高齡的印順法師(1906年生),開始提出的,在他所撰《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中,有這樣的敘述:“在國難教難嚴重時刻,讀到了《增一阿含經》所說:
p. 15
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48]便很感動。在他叁十六歲( 1941 年)撰寫《佛在人間》。[49]他說諸佛在人間成佛的記載,“阿含經如此說,初期大乘經也如此說,正確的佛陀觀,是不能離卻這原則的”。又說:“人間佛教的論題,民國(西元 1912 年)以來,即逐漸被提起”。又說:“佛經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只有人最爲難得,才能學佛”;“一切衆生都可成佛,但六道中真能發菩提心而修菩薩行的,唯有人。佛性功德,人身最爲發達,所以人才能學佛成佛”。如何以人身學佛,他也主張“當從十善菩薩學起”。[50]以十善爲菩薩行的看法,與大乘諸經論及曆來諸大師,幾乎完全一致。[51]印順法師一生從事佛法的探索,目的即是“使佛法能成爲適應時代,有益人類身心的,人類爲本的佛法”。[52]
其實,縱然是強調他力救濟,即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無量壽經》,也認爲此一娑婆世界是修學佛法得力最快的國土,甚至是要比生到彼國之後更好的修行環境,于該經卷下,即有釋迦佛告彌勒菩薩的經文: “汝今諸天人民,及後世人,得佛經語,當熟思之……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相教化,爲德立善,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極樂世界),爲善百歲。……于此修善十日十夜,勝于他方諸佛國中,爲善千歲”。于此界以人間身修行善法,一日一夜功德,勝過生于極樂國土修善百年,十日十夜,勝過他方佛土千歲。[53]當時雖以諸天人民爲說法對象,而又特別提及後世之人。原因是人間雖有種種苦逼,心勞形困,確能激發出離心、菩提心、慈悲心,精進修學六度萬行無量善法,速得成就自利利他的菩薩道業。
p. 16
八
今日臺灣佛教界的有識之士,都在推行“人間佛教”的觀念,也在推行“人間淨土”的運動,我自己創立的法鼓山,便是其中的團體之一。我們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結合僧俗四衆的力量,將正信正見正行的佛法,以各種現代化的型態,爲廣大的人間社會,作適時適所的宣導示範及關懷服務。我們有出家的僧團,並有一個人數衆多的在家居士組織群。我們以叁大教育事業來實踐人間淨土的理念:
一、大學院教育:先後創立中華佛學研究所及法鼓人文社會大學。爲佛教、爲社會,培育宗教、人文、社會等各層次人才。二、大普化教育:創立出家僧團,組織在家信衆,設立出版公司。全面提升人品,淨化身心,淨化社會環境。叁、大關懷教育:以宗教信仰關懷、社會福祉關懷、終身學習關懷等爲大衆服務。提倡四環及四安運動。[54]
我們法鼓山正在以各種不同的角度,與教育學術的、與社會文化的、與臺海兩岸的、與國際交流的等等關系,推展出建設人間淨土的藍圖。1997年七月,我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召開了第叁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其大會研討的主題,便是“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協辦單位,有十四個,包括臺灣叁所大學(臺大、輔仁、文化)、日本叁所大學(佛教、立正、駒澤)、美國兩所大學(密西根、杜桑)。一百六十多位東西洋學者,提供了四十六篇論文,對人間淨土的這個主題,作了相當有深度的探討。
由于諸方學者及社會大衆,雖然樂意接受“人間淨土”的理念,對于此一理念的佛教淵源及曆史發展,則多不太了然;在此近十多年間,我已寫過講過許多遍的人間淨土,也尚未作比較完整的探索。這一篇論文正好滿了我的心願,它讓我們知道:
p. 17
一、佛法本來就是以人類爲教化對象的。二、人間淨土說的源流,是來自印度的大小乘諸種經論。叁、人間淨土的思想,在中國,是曆經天臺、淨土、華嚴、禅等諸宗對淨土觀的激蕩,到宋初的永明延壽,結合諸宗,會歸華嚴的理事等齊,唱出“一念成佛”之說。四、人間淨土的主要根據,乃是
《仁王般若經》的 “唯佛一人居淨土”,
《華嚴經》的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法華經》的 “我此土安隱”,
《維摩經》的 “直心是淨土”,
《般若經》的 “成熟有情,嚴淨佛土”,
《觀無量壽經》及《無量壽經》的淨土生因說。五、中國首創建設人間淨土論的人是二十世紀初的太虛大師,首創人間佛教的是太虛的門生印順長老。
六、我本人綜合大小乘聖典以及古聖先賢們的智慧,構成如下的叁點結論:
(一)信佛學法者,初發菩提心;成熟有情,嚴淨佛土;由人心清淨而行爲清淨,由個人的叁業清淨而使社會的環境清淨。(二)一念清淨一念見淨土,一日清淨一日見淨土;一人清淨一人居淨土,多人清淨多人居淨土。(叁)此心由煩惱而顯菩提,此土由穢土而成淨土。便是《維摩經》的 “隨其心淨則佛土淨”。[55]
(本文爲祝佛教大學前學長水谷幸正博士古稀記念作)
1998年6月17日寫于紐約法鼓山分會
[1] 《四分律》卷32,《大正藏》冊22,頁793上。
[2] 《增一阿含經》卷35,〈莫畏品〉第41,《大正藏》冊2,頁746中~下。
[3] 《法華經》卷5,〈如來壽量品〉,《大正藏》冊9,頁43中。
[4] 《增一阿含經》卷44,《大正藏》冊2,頁786中~頁791中。
[5] 與彌勒相關的資料相當多。除了彌勒叁經,尚有阿含部等。
[6] 見 《阿閦佛國經》二卷,《大正藏》冊11。
[7] 阿彌陀淨土的叁部經爲:《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
[8] 《十住毗婆沙論》卷5,《大正藏》冊26,頁40下~頁45上。
[9] 同前注7,《大正藏》冊26,頁41中~頁45上。
[10] 《觀無量壽佛經》有雲:“下品下生者,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臨命終時……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大正藏》冊12,頁346上。
[11] 山口光丹著《天臺淨土教史》頁91~頁93。
[12] 《大正藏》冊8,頁828上。
[13] 見①印順法師《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頁3(臺北:正聞出版社)。②見印順法師《佛在人間》頁14(正聞出版社“妙雲集”下編第一冊)。
[14] 《大正藏》冊9,頁395上。唐譯八十卷《華嚴經》之開頭,亦有類似記載。
[15] 《大正藏》冊14,頁538下。
[16] 《大正藏》冊9,頁43下。
[17] 《大正藏》冊9,頁9上及下。
[18] 善導大師集記《觀無量壽佛經疏》卷1有:“問曰:彌陀淨國當是報是化也?答曰:是報非化,雲何得知?如大乘同性經說,西方安樂阿彌陀是報佛報土”。《大正藏》冊37,頁250中。
[19] 見《楞伽師資記》。《大正藏》冊85,頁1288上。其引《觀經》之原文則是:“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大正藏》冊12,頁343上。
[20] 《楞伽師資記》,《大正藏》冊85,頁1288上。
[21] 《大正藏》冊12,頁343上。
[22] 《大正藏》冊12,頁343中~下。
[23] 《楞伽師資記》,《大正藏》冊85,頁1288上。
[24] 《楞伽師資記》雲:“常憶念佛,攀緣不起,則泯然無相,平等不二,入此位中,臆佛心謝,更不須征,即看此等心,即是如來真實法性之身,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諸法實性實際,亦名淨土,亦名菩提金剛叁昧本覺等”。《大正藏》冊85,頁1287上。
[25] 敦煌本《壇經》第叁十五節。
[26] 參考拙作〈六祖壇經的思想〉,刊登《中華佛學學報》第叁期(1900年臺灣“中華佛學研究所”刊行)。
[27] 《大正藏》冊48,①前二句見頁351上。②後二句見頁352下。
[28] 參看注24《楞伽師資記》所言的淨土觀。
[29] 《維摩诘所說經》卷上,《大正藏》冊14,頁538中及下。
[30] 《十住毗婆沙論》卷5,《大正藏》冊26,頁41上~頁 44 下。
[31] 《大正藏》冊 12,頁 347 中。
[32] 《大正藏》冊 12,頁 341 下。
[33] 《大正藏》冊 12,頁 344 下及頁 345 中~下。
[34] 《大正藏》冊 12,頁 272 中及下。
[35] 《萬善同歸集》卷 3,永明延壽述,《大正藏》冊48,頁 957。
[36] 《宗鏡錄》共百卷,宋永明延壽集,《大正藏》冊48。
[37] 《大正藏》冊 48,頁 420 下。
[38] 《宗鏡錄》卷 14 雲:“煩惱客塵,全無體性,唯真體用,無貪嗔癡,任運即佛。故一念相應一念成佛,一日相應一日成佛”。《大正藏》冊48,頁491上。同書卷15亦有“一念相應一念成佛”之句,《大正藏》冊48,頁497下。
[39] 《大正藏》冊 48,頁 520 下。
[40] 《大正藏》冊 48,頁 522 中。
[41] 《大正藏》冊 9,頁 449 下。
[42] 《大正藏》冊 14,頁 543 中。
[43] 《大正藏》冊 8,頁752 上。
[44] 《大正藏》冊6,頁1035 中。
[45] 《大正藏》冊 6,頁1031 下。
[46] ①見四十卷本《大般涅槃經》卷11之〈聖行品〉。《大正藏》冊12,頁432上。②見 叁十六卷本《大般涅槃經》卷11之〈聖行品〉。《大正藏》冊12,頁673中。
[47] 此等文章已編入《太虛大師全書》的支論集。
[48] 臺北正聞出版社1990 年二版《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頁 3。
[49] 鄭壽彭編的《印順導師七十年譜》頁 19 說是叁十六歲撰《佛在人間》。
[50] 《佛在人間》頁14(《妙雲集》下編第一冊)。
[51] 有關十善是菩薩戒的論點,本人曾有一篇論文〈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1995年于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發行的年刊《中華佛學學報》第八期發表。
[52] 印順法師著《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頁41。
[53] 《大正藏》冊12,頁277中及下。
[54] “四環”是心靈、禮儀、生活、自然的四種環保。“四安”是安心、安身、安家、安業的四項平安。
[55] 《維摩經
佛國品》。《大正藏》冊14,頁538下。
《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聖嚴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