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十一世紀的人間佛教和佛教研究(楊曾文)

  二十一世紀的人間佛教和佛教研究

  楊曾文

  剛過去的20世紀,無論對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來說都是經曆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的世紀。中國結束幾千年的以皇帝爲首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封建社會體製,經過緩慢而曲折的道路進入以民主爲基本標志的近現代社會。雖然現在兩岸社會體製不同,但廣大民衆相信中華民族正在經曆著偉大的複興。在這種曆史背景和氛圍下回顧走過的曆史,展望未來的前景,是十分有意義的。

  筆者選擇的這個題目很大,涵蓋的範圍很廣。然而筆者無意也無力將這個題目展開作廣泛的論述,僅就其中幾個有興趣的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展望。

  一、新世紀佛教:“人間佛教”是一面旗幟

  中國是個有悠久曆史文化傳統的國家。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佛教占有重要地位,曾廣泛深刻地影響和充實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然而佛教在經曆了初傳、普及、民族化、內部諸宗會通之後,到清代末年明顯地呈現出衰老、頹廢乃至腐敗的面貌。佛教界僧俗有識之士對這種情況深爲憂慮,激發了他們奮起複興佛教的決心。先有楊文會居士(1837-1911)設立金陵刻經處,編印佛經,創辦佛教學校,拉開了近代佛教複興運動的序幕。接著是太虛法師(1889-1947)登場 [1],將佛教複興運動推向高潮。1913年,年僅25歲的太虛在參加敬安(字寄禅)長老的追悼會上發表的演說中提出了震驚教內外的“組織、財産、學理”(後改爲教理、教製、教産)叁大革命的口號。[2] 此後全力投入佛教複興運動中去,通過著述、成立佛教團體、辦學、報刊、帶領弟子深入社會傳法等艱苦卓絕的努力,促使中國佛教出現轉機,使面向現實人生的“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成爲中國佛教界的最強音。中國雖經曆過痛苦的戰亂、動蕩、坎坷曲折,然而社會畢竟取得空前發展,正在步入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在佛教界,兩岸兩叁代人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終于促成佛教大體適應現代社會體製的轉型。

  (一) 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

  1989年香港佛教法住學會舉辦了紀念太虛法師誕辰100周年的國際學術會議。筆者在向會議提交的《太虛的人生佛教論》論文中,對太虛的人生佛教(有時也稱人間佛教)概括爲以下幾點:

  第一,出于對中國現代佛教的整體性設想,主張佛教應重視人生,以改善人生爲基礎,並在教理、組織等方面提出相應方案。

  第二,重視與社會道德密切結合的五戒、十善等規則,並適應時代作了新的解釋,提倡佛教徒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熱愛祖國和人民,多爲社會民衆奉獻。

  第叁,主張建設新型僧團,興辦佛教學校,創辦佛教學術刊物。[3]

  印順法師長年追隨太虛從事佛教複興運動,對人生佛教理論作出新的發展。他認爲太虛的人生佛教理論尚未突顯佛、菩薩在人間,修行解脫在人間的“人間佛法”的現實內容。他根據自己對中印佛教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系統的人間佛教理論。他在1984年寫的《遊心法海六十年》的書中對此作出總結性的說明:

  大乘佛法,我以性空爲主,兼攝唯識與真常。在精神上、行爲上,倡導青年佛教與人間佛教。……

  虛大師說“人生佛教”,是針對重鬼重死的中國佛教。我以印度佛教的天(神)化,情勢非常嚴重,也嚴重影響到中國佛教,所以我不說“人生”而說“人間”。希望中國佛教,能脫落神化,回到現實人間。我講人間佛教。……[4]

  印順法師在1989年又寫了《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載《華雨集》第四冊),針對後期大乘中的將菩薩天神化的弊端,特別提倡“修學人間佛教——人菩薩行,以叁心(按:大乘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爲根本”,在現實人間弘揚佛法,利樂衆生,造福社會。[5]

  太虛、印順二位法師的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的理論對1949年以後至今的臺灣佛教界有很大影響。臺灣以佛光山、法鼓山、慈濟功德會等爲代表的較大教團,在人間佛教實踐中做出了突出成績。佛光山創始人星雲法師結合佛光山建設和傳法的經驗,對人間佛教的理論和實踐從不同方面作了說明。他的〈佛光山的性格〉、〈佛光山對佛教的影響〉、〈怎樣做個佛光人〉及〈人間佛教的藍圖〉[6] 等都對人間佛教作了清楚的並且切實可行的說明。

  中國大陸佛教界也提倡人間佛教,然而強調人間佛教應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提倡發揚佛教中的優良傳統、倫理觀念和行爲規範,加強自身組織和道風建設,發展文教事業,“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趙樸初先生在1987年佛協五屆代表會議上作的〈團結起來,發揚佛教優良傳統,爲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作貢獻〉的報告中說:“佛教的利生思想,如“五明”中的工巧明,“四攝”中的利行、同事,“八正道”中的正命、正業,以及“一切資生産業(即工農商業)悉是佛道”的教義,中國佛教“農禅並重”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優良傳統”,可以激勵佛教徒參加社會物質文明的建設;同時,“佛教教義中建設人間淨土,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理想;衆生平等的主張;報國家恩,報衆生恩,普度衆生的願力;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的原則;慈悲喜舍,四攝六合的精神;廣學多聞,難學能學,盡一切學的教誡;自利利他,廣種福田的思想;禁止殺、盜、淫、妄等戒規;以及中國佛教的許多優良傳統”,都可激勵佛教徒道德修養,提高文化,爲精神文明建設作出有益的貢獻。[7]

  總之,從太虛提出人生佛教,到印順發展爲人間佛教,直到大陸佛教界遵循的以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人間佛教,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保持佛教基本特色的前提下,強調以人生爲本,面向現實社會,貼近人生,關懷人生,爲民衆作奉獻。

  (二) 新世紀佛教:在“人間佛教”旗幟下的實踐

  在新的21世紀,佛教將如何存在和發展?將在中國社會乃至國際社會發揮怎樣的作用?這不僅是佛教界人士經常思考的問題,也是從事佛教研究的學者關心和探討的問題。

  筆者想在這裏聯系佛教未來的走向,僅就幾個問題談談自己帶有預測性的看法。

  1. 佛教界的有識之士、教團、叢林和廣大僧尼群衆,將更加自覺地實踐人間佛教的理念。去年9月下旬,在北京召開了佛協第七次代表會議,新任會長一誠法師在〈繼承趙樸初會長遺願,同心協力,開創中國佛教事業新局面〉的報告中,對人間佛教思想作了概要闡述,要求大陸佛教界積極實踐人間佛教思想。他說:

  契理契機地弘揚“人間佛教”思想,我認爲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實際內容:以教育培養人才,通過院校教育、寺院教育、居士教育培養合格佛教人才,是佛教興衰存亡的關鍵所在;以修學淨化人心,如法如律地勤修戒定慧叁學是佛弟子覺悟人生、淨化人心的重要內容;以慈善回報社會,報國土恩、報衆生恩是佛教徒知恩報恩、慈悲濟世、無我利他的積極人生觀。……[8]

  將教育、培養人才、修學叁學、奉獻造福于社會置于實踐人間佛教理念的重要內容。在新修改的佛協章程中也清楚地將“倡導人間佛教思想”寫入〈總則〉。據此可以預料大陸佛教界在新世紀的基本走向是繼承和發揚人間佛教的思想,使佛教在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筆者對臺灣佛教所知不多,然而從已經了解的情況來看,人間佛教的實踐也是新世紀臺灣佛教的主流走向。在臺灣佛教界舉足輕重的佛光山、法鼓山等較大教團雖對人間佛教表述不盡一致,但都提倡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提倡淨化人心,建設人間淨土。還有證嚴、曉雲這樣的兩位傑出的女性法師不求建造寺院,不任住持,而本著慈悲濟世,建設人間淨土的宏願將全力投入慈善救濟、醫療、文教、科技等的社會事業之中,分別創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佛教慈濟功德會)、華梵人文科技學院(現爲華梵大學),爲社會造福,爲民衆謀利,在海峽兩岸産生很大的影響。

  2. 新世紀的佛教教育將取得空前的發展,培養衆多德才兼備的僧才、居士和學者。在教育方面,臺灣佛教界在上世紀最後二叁十年間,做出了顯著的成績。臺灣的佛教界十分重視佛教人才的培養工作,幾乎每個較大寺院、僧團,都創辦不同層次的佛學院、研究所等,並出版學報雜志及佛教學術著作。著名的有:印順法師創辦的福嚴佛學院,星雲法師創辦的佛光山叢林佛學院,聖嚴法師創辦的中華佛學研究所和僧伽大學佛學院,如悟法師創辦的圓光佛學院和研究所,如學禅師創立的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悟因法師創立的香光尼衆佛學院,淨心法師創立的淨覺佛學院,惟覺法師創立的中臺佛教學院和研究所,惠空法師創立的慈光禅學院和研究所,菩妙法師創立的元亨佛學院、慧門法師創立的力行佛學院、白雲禅師創立的千佛山佛學院、昭慧法師創立的佛教弘誓學院等。佛光山還創辦佛光、南華兩所綜合性大學,法鼓山正籌建法鼓大學。

  大陸從20世紀50年代創辦中國佛學院至今已經過了45年,雖然經過曲折坎坷的道路,然而不僅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現已經有不同層次的佛學院40多所。鑒于發展佛教教育,培養佛教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1992年1月于上海召開各地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製定文件,強調爲適應佛教事業的不斷發展培養大量合格佛教人才的必要性,並就發展佛教教育,辦好佛教院校等方面提出帶有方針性的指導意見,提出實行“學修一體化,學僧生活叢林化”,完善學科建設,建立完善和多層次的佛教教育體系,著手編寫統一標准的教學大綱和教材,改進思想道德工作等。去年召開的佛協七屆會議再次強調加強培養人才,辦好學校,並提出製定、編寫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建立人才庫和人才交流體系。[9]

  沒有現代佛教人才就沒有現代佛教,建設人間淨土又何從談起。可以預料,兩岸佛教界在新世紀將培養出一大批足以…

《二十一世紀的人間佛教和佛教研究(楊曾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