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的思考
濟群法師
自太虛大師高舉人生佛教的旗幟後,在兩岸叁地佛子的共同推動下,基本成爲當代漢傳地區佛教思想的主流。全面了解人生佛教,也就把握了當今教界的脈動。
人生佛教的題目非常寬泛。我從九十年代初開始弘法,十多年來,始終希望從佛法的角度關注社會人生,包括信仰、道德、財富、環保等具體問題,爲民衆提供智慧的思考。
本文想從宏觀上談談人生佛教,爲大家認識人生佛教提供一個思路。
一、人生佛教的提出
人生佛教的理念,由近代高僧太虛大師率先提出。大師所處的清末民初,內憂外患,國勢頹敗,教界亦面臨同樣的危局。中國國勢自隋唐達至鼎盛,宋元以降便逐漸衰落。佛教的命運幾乎與國運同步,自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傳入中國,至隋唐走向巅峰,其後便宗門不振、教下式微了。
佛教的衰微,原因固然很多。但以近數百年的教界狀況來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是經忏佛事的盛行,使民衆普遍以爲佛教乃爲死人服務的法門。這一影響至今不衰,很多人臨到操辦喪事時,才念及寺院和僧人。在香港地區,甚至有人認爲遇見出家人不吉利,便是這一流弊造成的。
其次是往生淨土思想的普及,使民衆以爲佛教只關心來世,並視爲死亡的宗教。所以,不妨等死之將至時再著手修行,年輕時大可享受人生。佛教信徒中,老年信衆的比例遠高于年輕人,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第叁是禅者生活形態的影響。禅僧多重視個人了脫生死,其修行方式又使其多選擇隱逸的生活,居于水邊林下,入山惟恐不深。既不觀世間喧鬧,亦不聞社會疾苦,帶有濃厚的出世色彩。這種山林佛教,又使得民衆視佛教爲消極遁世的逃避。
針對這些狀況,太虛大師提出了“叁大革命”方針,即教理革命、教製革命、教産革命。在當時,這一觀點無疑是振聾發聩的,大師也因此被稱爲“革命和尚”。
教理革命,是要恢複教理的純正性。佛教在中國兩千年的傳播過程中,因爲翻譯或是理解的失誤,難免出現一些偏差,形成鬼神化、神秘化、哲理化、出世化、世俗化等傾向。教理革命,便是要革除這些流弊,恢複佛教的本來面目。
教製革命,是要革除佛教在中國社會環境下形成的一些不良製度。佛教戒律是本著法治的精神確立,僧事僧斷,有良好的民主氛圍。而中國卻有著悠久的人治傳統,綿延數千年,僧團也難免受到影響。隨著叢林清規的興起,僧團向人治轉型,其發展之最終便是家長製。傳統寺院有十方叢林和子孫寺廟之分。叢林方丈由十方選賢,只要德行高廣,無論來自何地皆可出任住持並統領僧衆。而子孫寺廟則在師徒間傳承,由師父傳給徒弟,徒弟傳給徒孫。日本有些寺廟甚至以血緣相承,由父親傳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這一製度對佛教發展極爲不利,容易使寺廟淪爲私人財物。教製革命,便是要改革這些不良製度,恢複佛陀製戒的根本精神。
教産革命,即對僧團財産進行規劃。原始僧團實行“共産主義”製度,財産平均分配,和合共住。僧人是無産者,不可擁有私人財産。“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過著行雲流水般的生活。但隨著製度的錯位,如子孫寺廟的出現,部分寺廟已成爲私人財物。若這些僧人品行不過關,則有可能將教産用于個人享樂,影響佛教的健康發展。針對這一問題,太虛大師製定了一整套改革製度,希望通過各級佛教組織統一管理寺産,並從全局出發,根據佛教發展需要進行分配。
人生佛教的理念,正是“教理革命”的重要內涵。
二、人生佛教與原始佛教
佛教有小乘和大乘之分。此外,根據傳播地區的不同,又分爲漢傳、南傳和藏傳叁大語系。中國佛教屬于大乘佛教,在傳播過程中又出現了八大宗派,即淨土宗、禅宗、律宗、華嚴宗、天臺宗、叁論宗、法相宗、真言宗。
人生佛教既非獨立于宗派之外的新生事物,亦不同于任何傳統宗派。因爲宗派佛教具有一系列內涵,如各宗皆有自身的依據典籍,有特殊的思想內涵,有自宗的修行實踐,還有對整個教法所作的判攝(判教)。在這些方面,人生佛教並沒有完整的體系。
我給人生佛教的定位是:它是佛教的人本主義運動,是對原始佛教的回歸。
佛教誕生于印度,這是個充滿宗教色彩的國家。幾乎世界所有的宗教,都可在此找到思想根源或相關理論。雖然印度是佛教發源地,其傳統宗教卻是婆羅門教,即現在的印度教。婆羅門教崇拜大梵天,視之爲萬能的造物主,認爲世界乃至人類皆由大梵天創造,並由此提出四種姓的思想。四種姓分別是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由神的不同部位創造。其中,地位最高的婆羅門從梵天嘴巴出生,爲專事祭祀的僧侶階層;稍次的刹帝利從梵天肩膀出生,擔任國王、宰相等行政階層;再次的吠舍從梵天肚臍出生,爲工商階層;而底層的首陀羅則從梵天的腳底出生,是不具備轉生資格的賤民。印度種姓製度極爲森嚴,首陀羅甚至沒有最基本的人生自由,隨時可能受到其他種姓的傷害。
和世界其他宗教一樣,婆羅門教非常重視祭祀。因爲人乃神造,命運亦取決于神,必須以宗教儀規恭敬于神,以各種贊美取悅于神,才能獲得平安。《吠陀》中,便記載了很多贊美神祗的詩篇。此外,他們還有很多宗教迷妄行爲,視恒河爲神聖,認爲到恒河沐浴即可洗清所有罪業。這一傳統沿襲至今,每年都有千百萬人前去沐浴祈禱。
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佛教的出現無疑是對傳統的挑戰,因而被稱爲反傳統的沙門集團。佛教反對不平等的種姓製度,任何人皆可出家,僧團根據戒臘而長幼有序。不論本來身份爲何,進入僧團便具有平等的地位,所謂“四姓出家,同爲釋種”。
在佛陀的教義中,立足于以人爲本的原則,認爲命運由人類自身而非神祗決定,並由此提出業力說。佛教提倡衆生平等,但各人的天資秉性、福德因緣卻大相徑庭,原因何在?正是業力使然。所謂業力,又由各人行爲構成。生命是無盡的延續,今生命運取決于過去行爲,當下行爲又決定未來命運。行善或作惡,直接導致了生命現象的差異。
所以,人既是平等又是不平等的。在因果規律前,是平等的;但行爲不同,又導致了現象的不平等。作惡,張揚了生命中不善的力量;行善,則張揚了生命中善性的力量。由此造成現實人生的種種差異,包括性情、人格乃至相貌的差異。所以,平等不能抹殺不平等,而不平等也不能推翻平等。
因爲命運取決于自身行爲,佛教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倫理觀念,通過健康的生活形態來完善人格,而不是一味祈禱。《善生經》中,講述婆羅門青年善生每日清晨在曠野中拜東、南、西、北、上、下六方。一日,佛陀遇到這位青年並問他爲何而拜。善生答說是父親臨終囑托,亦是祖祖輩輩的傳統,原因不詳。佛陀便根據他所說的六方,賦予佛教的倫理內涵。如東方代表著父母和兒女的關系;南方代表著老師和學生的關系;西方代表著丈夫和妻子的關系;北方代表著親朋好友間的關系;上方代表著宗教師和信徒的關系;下方代表著主人和僮仆的關系。然後,分別指出雙方應履行的責任和義務。如丈夫對妻子應履行哪些職責,妻子對丈夫應履行哪些職責;父母對兒女應履行哪些職責,兒女對父母又應履行哪些職責等等。佛陀的很多教義,都是針對當時印度的宗教迷妄行爲而提出,爲我們作了非常具體的人生指導。
人生佛教直接繼承原始佛教以人爲本的思想,立足于佛陀教化世間的根本精神,對傳統佛教作出了契合時代的解讀。如《心經》、《金剛經》、《維摩诘經》等,皆可從關懷現實人生的角度進行诠釋。近百年來,弘揚人生佛教的大德們,基本都在從事這一工作。
叁、人生佛教的思想特征
作爲佛教的人本主義運動,人生佛教雖沒有建構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從太虛大師、印順導師的著作及近現代的弘揚情況來看,也有其自身的思想特征。
1、以人爲本
這是針對傳統的神本和鬼本而提出。古今中外,幾乎所有宗教皆以神爲本:人由神所造,並最終回歸神的懷抱。此外,國人還特別重視鬼的觀念。鬼即歸,陽壽盡後便至陰間成爲鬼魂。而佛教認爲,生命形態分爲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道,如此輪轉不息。其中,人的身份是最爲重要的。
那麼,佛教提出的以人爲本,和西方人文主義思想有何不同呢?人文主義者認爲,人是自己的主人,也是世界的主人,可以根據人類所需隨意改造世界,使其提供更多的服務。而佛教認爲,人類雖然是自己的主人,但世界卻不僅是人類的,也是其它生物的。一切衆生皆有獨立生存的權力,誰也不隸屬于誰。所以,佛教不僅提倡人權,更強調衆生權。在生存權利上,人類和衆生是平等一味的。我們不僅要保護自身的生存權利,也要尊重他人乃至動物的生存權利。是否尊重生命,是區別文明和野蠻的重要標志。
而佛教和其它宗教的最大區別則在于,佛教認爲人的命運是由自己決定,不存在什麼造物主。那麼,人又該如何決定自己的命運呢?事實上,世人大多沒有能力實現這一點。我們不了解自己的生命,不了解煩惱之因和對治方法。我們想不煩惱就能不煩惱嗎?想開心就開心得起來嗎?很多人爲了生存四處奔波,面對天災人禍、疾病死亡時更不能自己。所以,當我們說到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時,前提是能夠透視生命,並明確改善方式。
我們必須了解生命內在的因素,知道哪些力量會傷害我們,又有哪些力量會使我們獲得自在。否則,即使社會給我們再多的自由,我們仍會受到內心的束縛。對自身的無知和種種煩惱,決定了我們無法自由。現代社會崇尚科學,除了改造物質世界的科學,道德人倫和心智科學也很重要。事實上,它和人生的關系更爲密切,直接關系到我們如何認識自己,如何協調自我與他人的關系。
徹底了解自己,才能做生命真正的主人,進而通過修行改…
《人間佛教的思考(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