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思考(濟群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善命運。否則,我們只能在世間隨波逐流。所謂的把握命運之舵,只能是一句無法實現的空話。

  2、珍惜人生

  現代世界人口過剩,很難感受到人的身份究竟多麼寶貴。不少人會覺得,造人並不難呵,生個孩子就是了。但佛陀告訴我們,人身寶貴,難得而易失。盡管地球上已有五六十億人口,但和動物相比還是微不足道的。僅在我們的色身內,就存在無數微生物;僅一個小小的蟻窩中,就有百萬甚至千萬生命。更何況,宇宙浩瀚無邊,其中又生存著多少衆生呢?

  佛教認爲,人身價值重大。在無盡的生命長河中,這樣的機會,或許是千年等一回乃至更久。我們得到它,等于得到了今生可以支配的最大財富。如何進行投資,則涉及價值觀的問題。

  在這個世界,很多人將功成名就、家財萬貫作爲追求目標。這些對生命本身的改善又有多少意義?當我們死亡時,又能抓住什麼?我們兩手空空而來,又兩手空空而去。但在來去途中,並非一無所有,伴隨我們的,正是無始以來造作的業力。我們做每件事,結果不只是外在的成敗,更會在內心留下各種影像。

  人們作一項投資時,必然會考量投資的成本和收益。成本包括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但還有一點最重要的,可能再精明的商家也不曾考慮到,那便是心力的參與。如今,很多人做事都唯利是圖、不擇手段,事業成敗還未見分曉,心態卻首先扭曲了。若是這樣,無論事業結果如何,這項投資必然得不償失。因爲人生最重要的,在于生命自身而非生命以外。財産和地位是暫時,我們所擁有的生命素質,卻有著恒久的影響力。

  佛教認爲,所有生命形態中,唯有人的身份才能幫助我們提升生命素質。一般宗教皆以天堂爲永恒歸宿,但《阿含經》卻告訴我們:“人間于天上則爲善處。”原因何在?從生存環境而言,天堂固然美滿,但天人往往因耽于享樂而不思進取。且這種享樂並非永久,天福享盡必然墮落。而畜生又太過愚癡,只是憑本能在世間生存。雖然它們的不少技能都超過人類,卻不具備理性思維,而這才是解脫的關鍵。

  人不僅具有理性思維能力,且生存環境有苦有樂,促使人們産生離苦得樂的願望,並尋求解脫之道: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何爲生命真谛?何爲宇宙根源?在探討世界的過程中,人們建構了哲學、科學、宗教等認識世界的不同方式,逐步接近並發現真理。所以,佛教認爲真理和智慧是屬于人類的。

  《阿含經》還有一句話是:“諸佛世尊皆出人間。”佛陀是在人間成佛,而非來自天堂。佛陀以其出生和成道,爲我們證明了人身之可貴。作爲佛教教主,佛陀並非一般宗教所崇拜的神祗,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他經曆過結婚生子的世俗生活,因感于人間生老病死的痛苦,放棄王位並出家求道,經過艱難的修行曆程,最終在菩提樹下覺悟證果。

  佛陀以自身修行經驗告訴我們:“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也就是說,衆生都具備佛陀所具備的一切品質,只是隱沒不見,雖有若無。因此,爲妄想、生死所縛,非但不能決定生死大事,連心念起落都無法把握。

  3、重視當下的修行和解脫

  談到修行和修行成就,人們往往以爲須到臨終才能看出一生修爲。而人生佛教的口號是:當下修行,當下解脫。修行成就不必非以死亡方式才能鑒定,也不必以升到他方淨土爲唯一的究竟。如果修行成就,娑婆世界便是淨土。所以,佛教又有“人間淨土”、“心淨則國土淨”之說。可見,關鍵是對心的改造。

  我們的內心有兩種力量,一是負面的,一是正面的。前者爲我們製造痛苦麻煩,使我們患得患失,佛教稱之爲凡夫心。後者則是快樂的源泉,是幫助我們開發智慧、證得真理的動力。孟子雲:“人人皆可爲堯舜”,但又說“人與禽獸幾希”。事實上,不少人連禽獸都不如,因爲人能將獸性無限地擴大、張揚。基督教也認爲:人有神性,也有獸性。神造人時,賦予其一部分神的品格。但人還有和動物相似的一些特點,如貪嗔癡、飲食男女等等。在這些方面,我們和動物並沒有本質區別。如果一個人停留在這樣的層面,實在不能說自己比動物高尚多少。近現代的哲學同樣告訴我們:人有理性,也有動物性。而佛教則認爲:人有佛性,也有衆生性。

  不論是宗教還是哲學,都發現了人的兩重性。如果張揚高尚品質,就能成賢成聖;如果縱容不善品質,則會退墮淪落。我們將成爲什麼?沒有誰能賦予我們什麼身份。生命源于無盡的積累,我們想什麼、做什麼,就會成爲什麼。人類幾千年的生活和追求,並無本質改變。多數人的生活,只是在重複生命中動物性的層面。只有少數人開發出人性的光輝層面,從芸芸衆生中脫穎而出,成爲流芳百世的賢聖。

  在生命發展過程中,兩種力量並非平均發展。有些人很貪婪,貪婪的增長速度就會超過其它;有些人愛嫉妒,嫉妒的增長速度就會超過其它;有些人很吝啬,吝啬就會成爲性格的重要特征;有些人很慈悲,久而久之,慈悲就會增強爲人性中壓倒一切的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外在的因果報應並不重要。因爲我們所做的一切,結果不僅是外在的,還會在內心留下影像。生活中,我們都有過很多經曆,愉快的回憶會使人心花怒放,痛苦的回憶則會使人悲傷難過。這些經曆都已過去,但記憶和在內心留下的影像,卻不會輕易消失,必須通過努力修行才能清洗。學佛,關鍵是心念的轉化。我們的生命素質,決定了我們的身、口、意叁業。我們可以弄虛作假欺騙他人,甚至可以欺騙自己,但逃脫不了“如是因、感如是果”的客觀規律。

  在我們生命的某個層面,和佛菩薩是平等無二的。但因爲我們不是活在那個層面,又和佛菩薩有著天壤之別。佛教提倡的修行,是以戒定慧克服自身的負面力量,並張揚正面力量。諸佛菩薩的品質主要是兩種,即無限的慈悲和智慧。

  佛教所說的智慧,不是世間有限的知識,而是透視人生真相的能力,也是穿透煩惱痛苦的能力。具備這種能力,煩惱就無立足之地。這種智慧,是通過聞思經教、如理思維而來。佛教非常重視理性,如果沒有正見,就不可能開發智慧。

  佛教所說的慈悲,也不同世人充滿分別的愛,而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對方需要就給予。同體大悲,是將衆生和自己視爲不可分割的整體。在菩薩心中,哪怕舍棄一個衆生,哪怕有絲毫親疏之分,便不是合格的菩薩。這種修行,正是大乘佛教所說的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若能時刻想著利益衆生,高尚品質就會在不斷積累中成就。佛教認爲,成佛不能離開衆生,正如《普賢行願品》所說:“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我們想成就佛菩薩那樣的品質,就要毫無保留、徹底無我地利益衆生。若還有我相在,就仍是凡夫。

  菩薩道的修行是在利他中進行的。菩薩發願度化一切衆生,並非度化一切衆生後才能成佛。若能對一切衆生施予平等、無限的慈悲,慈悲品質就成熟了。佛教的修行,主要是重視發心和行爲,而非外在結果。因爲度化衆生是因緣法,佛陀度化衆生的心行是圓滿的,卻不是每個衆生都有緣得度。

  4、重視現實人生的問題

  現實人生的問題很多。首先是人類自身的問題,包括人心、人性。其次是人生幸福的問題,人類幾千年文明,不斷改造外部環境,無非是想過得幸福。但這些努力並未奏效,事實上,現代人更緊張、更焦慮。原因何在?因爲幸福是物質與精神的結合。多少錢才算富有?多少錢才能過得幸福?沒有尺度可以衡量。有些人很富有,自己卻覺得遠遠不夠,那算是富有嗎?有些人很清貧,自己卻知足常樂,那算是窮困嗎?可見,這些標准是很有彈性的,不是簡單的幾個數字可以判斷的,而是取決于我們的心態。

  “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便是境由心造的真實寫照。若沒有這份怡然自得的心情,在如此簡陋的物質條件下,不是自哀自憐,便是憤憤不平了。所以,幸福不僅和物質有關,更和心態有關;不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否則想把幾十年過好並不容易。

  怎樣活著才有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有的是爲了孩子,有的是爲了事業,古人也有“立德、立功、立言”的叁不朽人生觀。但這些對生命自身有多大價值呢?很多事我們經曆時感覺很重要,回首往事時,卻只是些不足挂齒的瑣事了。

  除了我們自身的問題,如何看待財富、環保、信仰等社會問題,也都可以從佛教的角度進行思考。佛陀是智者、覺者、成就者,他所證得的真理,能幫助我們認識事物真相,爲我們提供正確的價值觀。

  四、人生佛教的弘揚情況

  繼太虛大師之後,印順法師也致力于人間佛教理念的推廣和實踐。印順法師早年親近過太虛大師,他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內涵與人生佛教基本相同,只是涵蓋的面更廣。不僅對人生,也對整個人間進行全面關懷。

  印老以佛學研究著稱,代表作有《妙雲集》、《法雨集》等,對傳統佛教作了正本清源的工作。佛教在弘揚過程中,因地區和時代的需要,融入不同背景的文化,並逐漸失去原有的純正性。就象賣牛奶的人,最初批發時就加了一點水,得到的人再加點水批發給另一個,如是輾轉,最後純奶就稀釋得與水無異了。所以,印老覺得有必要從原始佛教中探討佛教的根本精神。但他又受到西方治學方式的影響,以學術研究方法來考量經典,在正本清源的同時,將佛教發展中的一些重要內容也否定了。因此,教界對印老的觀點爭議很大,搞學術的年輕人對其普遍推崇,而傳統的一代則多不認同。雖然存在爭議,但印老的思想成就不容置疑,也在理論上爲人生佛教建立了更加完整的體系。

  除印老之外,臺灣教界影響最廣的是慈濟、佛光山、法鼓山、中臺山四大山頭。除中臺山重點提倡禅修外,其他叁家都很重視人生佛教的弘揚。

  …

《人間佛教的思考(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