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思考(濟群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  其中,慈濟的證嚴法師爲印老弟子。她創辦的“慈濟功德會”,叁十多年來致力于社會服務、醫療建設、教育建設、社會文化等志業,擁有數百萬會員,在世界各地影響很大。在慈善領域,有長期濟助、急難救助、國際赈災等項目,幫助了千萬貧困和受災的人。下屬的慈濟醫院,秉持“尊重生命”的理念,落實“以病人爲中心”的醫療照顧,醫療技術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同時,還組織“全球慈濟人醫會”,遠赴南非、印尼等地進行義診,落實“大愛無國界”的理念。此外,還開辦慈濟大學、慈濟技術學院、慈濟附中、慈濟實小等教育機構,並在美國和加拿大設立了數所慈濟人文學校。他們所做的這一切,扭轉了佛教在人們心目中消極避世的印象。

  佛光山的星雲大師,則秉持“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理念,全面開展弘法事業。在他的帶領下,佛光山道場遍布亞洲、非洲、澳洲、美洲等一百多個國家。星雲大師時常在世界各地演講,出版人生佛教小叢書,以佛法智慧接引社會民衆。此外,他也非常重視教育,除致力于僧伽教育外,還開辦佛光大學、南華大學、西來大學、佛光信徒大學、普門中學等十多所院校。同時,熱心從事各種社會公益活動,相繼成立急難救助會、觀音放生會、大慈育幼院等慈善組織,並與法務部合作成立臺南戒毒村,由法師長期駐監爲佛教戒治班的吸毒者輔導教化。本著菩薩道的精神,對社會進行全面關懷。

  法鼓山的聖嚴法師,也是人生佛教的有力推動者。法鼓山提倡全面教育,分別是大學院教育、大普化教育、大關懷教育。同時,還大力推動心靈環保的主軸理念,落實整體關懷,在給予物質關懷的同時,全面提倡心靈改造。聖嚴法師曾閉關專修六年,並獲日本大正大學博士學位,非常重視學術研究,創辦了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山僧伽大學、法鼓山社會大學等教育機構。在深研教理的同時,聖嚴法師還以禅師的身份在世界各地指導禅七,影響甚廣。

  大陸地區,佛協已故會長趙樸老生前也是人間佛教的積極倡導者。在他的呼籲下,很多道場都在致力于人生佛教理念的落實。同時,因爲太虛大師對近代佛學教育的影響,各地佛學院大多繼承了他老人家的思想理念。

  目前國內辦學規模最大的閩南佛學院,1925年創辦于廈門南普陀,兩年後即由太虛大師擔任院長,培養“德、慧”兼備的新型僧才。在虛大師等人的共同推動下,開辦不久即享譽國內,成爲中國近代僧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爲日漸衰落的教界注入了新生力量。當代著名大德印順導師、竺摩法師、宏船長老、演培法師等,皆出自閩南佛學院,也是在海內外弘揚人生佛教理念的中堅。閩院後因戰事爆發而停辦,沈寂多年。八十年代,閩院又隨宗教政策的落實而複辦,並增設女衆部。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培養了大量僧才。

  在發展佛教教育的同時,南普陀還成立了國內教界首家“慈善基金會”,以“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脫離苦海”的願力,服務人群、造福社會。先後成立慈善處、佛經流通處、義診院等機構,對特困戶、殘疾人、失學兒童、孤寡老人等給予幫助。參與會員達數萬人,使慈善之念深入社會人心。此外,南普陀還積極開展弘法活動。92年起,即與廈門大學共同舉辦“佛教文化研討班”,開國內高校弘法風氣之先。2003年,又和廈大聯合成立“佛學研究中心”,每周爲高校學子舉辦佛學講座。十多年來,寺院還堅持面向社會普及佛法,贈送各類佛學書刊百萬冊。

  河北柏林寺所倡導的“覺悟人生、奉獻人生”,也是淵源于人生佛教的理念,本著菩薩道的精神,擔負起佛教在當代的使命。自1993年起,柏林寺連續舉辦十一屆“生活禅夏令營”,爲青年佛子親近叁寶、學習佛法創造了良好機緣。其創辦宗旨爲“繼承傳統(契理),適應時代(契機),立足正法,弘揚禅學,開發智慧,提升道德,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通過“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當下、將佛法融化于世間、將個人融化于大衆”的修行四要,使生活與修行互相融攝。自開辦以來,每年有數百位青年參加,在社會引起了廣泛影響,爲“佛法關懷社會、社會認同佛法”建立了極有親和力的交流通道。

  近年來,戒幢律寺也積極致力于人生佛教的弘揚,在辦學和弘法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寺院對外開放之初,即確立“重視文化建設、重視教育發展、重視人才培養”的基本原則和“學修一體、持戒習律”的發展方向。于1996年創辦“戒幢佛學研究所”,強調“從律儀生活中培養僧人形象,從禅定修行中培養信心道念,從聞思經教中樹立正知正見”,造就愛國愛教、具足正見、續佛慧命的高素質人才。在開展僧教育的同時,戒幢律寺還面向社會開展弘法活動。幾年來,分別爲中老年信衆和青年學子長期開辦不同層次的佛學講座和共修活動,爲在家信衆提供了如法的修學環境。同時,出版《人生佛教小叢書》和《人世間》雜志,在教學弘法的同時,拓展網絡弘法,大力推廣人生佛教的理念,以契合時代脈動的方式關懷社會人生,深受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五、佛教在當代弘揚中的思考

  人生佛教的弘揚,爲佛教在當代的健康發展注入了活力,也爲佛教在社會的推廣普及拓展了道路。但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爲膚淺化的傾向,使人生佛教有演變爲人乘佛教的趨勢。

  佛教修行分爲五乘,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五乘又彙歸爲叁士道,以人、天乘爲下士道,聲聞、緣覺乘爲中士道,菩薩乘爲上士道。人生佛教立足于人乘而直達菩薩乘,太虛大師總結爲:“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因此,人生佛教在弘揚中主要偏向人天善行及菩薩利他行,重視五戒十善和六度四攝。從表面來看,人天善行和菩薩利他行有著類似的道德項目。盡管在深度及廣度上截然不同,但一般人很難作出區分。比如,菩薩的利樂有情和世間的救濟貧困有何區別?菩薩的莊嚴國土和世間的改善社會有何區別?若不具備正知正見,很可能將人天乘等同于菩薩行。

  人天善行包括兩方面,一是自利,以佛法智慧正確處理財富、家庭等問題,以此改善人生;一是利他,包括樂善好施、熱心公益事業等等,以此造福社會。但這些善行都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礎上,當改善出現成效之後,凡夫心可能又會因此産生貪著。即使做得再多,也往往是在成就凡夫心,甚至走向追名逐利的誤區。因爲凡夫心是有我的,有我就會有障礙。

  菩薩行與人天善法的不共之處,就在于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唯有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善行,才能升華爲無上菩提的資糧。出離,是出離六道、出離輪回。某些人以爲,菩薩不可厭離世間,無須出離六道。《菩提道次第論》專門批駁了這一觀點,論曰:“經謂菩薩于世間不應怖畏之義者,非謂于業惑所製,而流轉叁有之生老病死等苦,不應出離。蓋謂菩薩悲願自在,爲益有情,而于叁有受生,不應怖畏也。夫以惑業所製,流轉世間,爲衆苦所逼者,自利猶且未能,況雲利他者哉。此乃一切衰損之門,菩薩較諸小乘尤應厭離而滅除之。而于悲願自在,受生世間,則應歡喜焉。”可見,菩薩比聲聞之出離心更切,只是不忍一人出離,而發心救度一切衆生出離。

  在人生佛教的弘揚中,不少問題都是因忽略出離心所致。佛法中,雖有從人乘直至菩薩乘的修行理路。問題在于,沒有出世的超然,從入世到入世的界限就很容易模糊。人生佛教之所以強調入世,主要是針對禅者和淨土行者的出世傾向而言。但在入世過程中,把握不好,就會走入世俗化的誤區。凡夫難免有世俗需求,盡管出家了,未成就前還是凡夫。我們都生活在世間,若無出離心爲基礎,和世人的入世有什麼區別呢?所以,佛教提倡“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一點非常重要。作爲出家人,應以持戒、修定培養堅定的道心和宗教情操。如此,才堪能擔負入世度化衆生的使命。

  其次,人生佛教比較重視對現實的關懷,但若缺乏菩提心及大乘的性空見,悲願一定不大,而對人生的認識勢必無法深入,難免會流于心靈感悟式的泛泛而談,缺乏實際力用。而不少學佛者也未明了人生佛教的深意,將其理解爲富有宗教情操的人生態度,以爲在生活中增加一點佛法氣息便算修行了,無疑是本末倒置。還有一種傾向,則是將佛法與世間善法混爲一談,一味提倡方便和圓融,使佛法喪失了自身特有的內涵。如此種種,最終使佛教走向世俗化。

  評說人生佛教,不是爲了批判,而是爲了使其得到升華。人生佛教的提出,對佛教在當代的弘揚功不可沒。在有著儒家文化背景的中國社會,佛教曆來因出世而被社會民衆所抵觸。當年,梁漱溟先生所以由佛入儒,便是感于佛教與現實脫軌,無法解決“此時、此地、此人”的問題。事實上,大乘佛教所提倡的菩薩道精神,有著深厚的悲心和恢弘的願力。“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何等寬廣的濟世情懷,又是何等積極的人生態度!

  人生佛教所提倡的人本精神和社會關懷,是契理契機的。關鍵是在弘揚中,必須立足于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由人天善行上升至菩薩乘,自利利他,最終圓成無上佛果。

  

《人間佛教的思考(濟群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