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與生活儒學(龔鵬程)▪P3

  ..續本文上一頁齋老屋之間,自盡其心自其知性而自謂能上達于天也。

  話雖如此,但到底應怎麼做呢?

  我認爲:面對現代社會,若想重建禮樂文化,讓儒學具體作用于生活世界,就需要在反現代性的世俗化及形式化方面著力。反世俗化,有兩個方式,一是重新注意到非世俗的神聖世界,由其中再度尋回生命歸依的價值性感受,重新體驗宗教、道德等的實質力量,並以之通達于美感世界。二是針對世俗化本身再做一番厘清。現代社會的世俗化,其實並未能真正符應于社會生活的原理,要讓社會世俗生活恢複生機,即必須恢複禮樂揖讓之風,使人各得其所,各安其位,顯現出人文之美來。

  現代社會的特征之一,就是世俗化。從工業革命以降,新開展的世界與文明,往往被理解爲是因擺脫神權迷信而得。Toennies形容這就是從「社區」到「社會」,Durkheim形容這是由「機械」到「有機」,Maine形容這是自「地位」到「契約」,Redfield稱此爲由「鄉土」到「城市」,Becker則謂此乃「神聖的」與「世俗的」之分別。

  世俗的現代社會中,人所關心的,主要是世俗社會的活動與價值,例如高度參與、社會成就取向之類。對于神聖性的價值與生活,則較不感興趣,也較少參與,甚至會經常覺得陌生,難以理解。

  當然,在許多場合中,神聖性並未完全消失。例如醫院。人在醫院中,態度自然會敬謹起來。面對醫師,立刻表現出敬畏與期待的情緒。醫院中也常保持有祈禱與祭祀的空間及設施,安排宗教人員參與「安甯照護」或「臨終關懷」之類工作,以撫慰患者及家屬的心情。因此,這便成爲現代社會中的一種神聖空間。

  可是社會上大部分機構都不具有神聖性了,學校即是其中最明顯的一種。

  學校,無論在東方或西方,自古即被視爲神聖空間。西方的大學,系由宗教的修道院發展而來。除非是現代新建的學校,否則一定瞧得見這些校園中高聳的鍾樓、矗立的教堂,也一定可以發現神學及神學院乃是彼等整體架構中的核心。在中國,則古代的大學「辟雍」,向來與宗廟「明堂」合在一塊兒。州府所辦學校,亦必連接著孔廟。私人書院,建築中則一定包含著先師殿、先賢祠、奎星閣之類。因此它是教育場所,同時也即是一處祭祀中心。春秋兩季舉行「釋奠」「釋祭」禮,或供奉先賢,兼祠土地,均充分體現了它的神聖性。故其教育本身,也是具有神聖性的。民國二十八年曾創辦近代著名書院,複性書院的馬一浮先生即曾說道:古者射飨之禮于辟雍行之,因有燕樂歌辭燕飨之禮,所以仁賓客也。故歌〈鹿鳴〉以相宴樂,歌〈四牡〉〈皇皇者華〉以相勞苦,厚之至也。食叁老五更于大學,必先釋奠于先師。今皆無之(《泰和宜山會語合刻》附錄)。

  他最後所感慨的「今皆無之」,指的就是先光緒末年以來成立的新學堂已久不行此等禮儀了。現代的學校,在建築上放棄了文廟、先賢祠之類祭祀系統,改以行政體系爲建築中心,有一度還以政治人物代替了先師先賢的地位,塑了一堆銅像。建築本身也與一般世俗功能之辦公大樓商社工廠無大差異。其行政方式,則亦與一般行政機構無大不同。在禮儀上則亦放棄了燕歌燕飨釋菜這一套,而改之以唱國歌、升國旗、向領袖致敬。服製方面,則無青衿,亦非皮弁,盡是一般街市中所禦日常服裝,如T恤、牛仔褲、拖鞋球鞋等。世俗化如此徹底,學校教育工作所蘊含的神聖莊嚴之感,遂蕩然不複存在。教師以教書爲一般職業,學生也不以爲來校上課是什麼應該莊遜誠敬的事,以輕率爲潇灑、以懶散爲自由,對學校、教師及知職均乏敬意。

  這種情況,比許多現代社會中的專業領域還糟。例如法院裏的法官、律師,在執行其業務時,必然披上法袍,甚至戴上象征司法傳統的假發。醫師、牧師、法師乃至廚師亦然。

  那是因爲要在世俗的現實社會中創造出神聖性來,就不得不從幾個方面去做,一是從時間上,區隔出某些時段,予以特殊化,認爲那幾個日子具有特別的意義,可以成爲具神聖性的節日。二是從空間上區隔或建構出神聖性的場域,如紀念碑、某某公園。叁則是利用反世俗、違異世俗生活一般樣態的服飾、飲食、動作、語言、儀式來表現神聖性。醫師律師等披上法袍醫袍,即屬于這種型態。唯獨同被稱爲「師」的教師,上課授業仍只著一般世俗日用之服裝,上下課也常沒什麼儀式,其世俗化遠甚于其它專業領域。

  由此神聖性淪喪及世俗化傾向講下法,我們就會發現當今教育發展的許多問題均與此有關。

  因爲神聖性所蘊涵的是一種價值的觀念,對某項職務、某種工作,覺得非常特殊,具有與衆不同的意義與價值,值得或應該敬謹從事之,才能形成神聖感。所以許多時候我們要借助儀式,來表示這是件不尋常的事務,由現在開始,得專心誠謹、以敬事神明般的心情來行事了。電影開拍前、工地動工時,爲什麼需要拈香祝禱?不就是這個道理嗎?一旦神聖性喪失,對工作便也喪失了專誠敬慎之心,不能體會出正在進行的事具有什麼價值。以教育來說,教者與學者就會相率嬉惰、苟且散漫下去。

  

《人間佛教與生活儒學(龔鵬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