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加強人間佛教理論研究的建議(*)
楊曾文
當代中國佛教在建立和發展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適應的體製的過程中有一些重大的理論問題。其中宏觀的人間佛教問題是帶有指導意義的理論問題,是有必要組織力量進一步加以研究和闡明的。中國曾是曆史上北傳佛教的中心,對亞洲各國的佛教文化發生過極爲重大的影響,在當前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曆史進程中,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有著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曆史意義。
應當首先指出的是,中國佛教協會和前不久去世的中國卓越的愛國宗教領袖、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已經在一些文章和報告中闡述過這個問題。1983 年中國佛教協會第四屆理事會二次會議正式提出人間佛教的思想;趙樸初先生在 1987 年中國佛教協會五屆代表會議的報告中又對人間佛教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並在佛協章程中提倡〞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思想〞;1986 年趙樸初會長在《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系》的文章和後來發表的其他的一些講話中一再地闡述了這個問題。1993 年中國佛教協會第六屆全國代表會議修定的《中國佛教協會章程》已對佛協的職能作了重大改變,佛協從中國各民族佛教徒的〞聯合組織〞改爲〞愛國團體和教務組織〞,對全國佛教組織和寺院具有統一領導、協調的職責。
我想,趙樸初先生和佛協領導一再提倡人間佛教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是讓佛教貼近現實生活,將佛教信仰、佛教自身建設與社會主義兩個文明的建設密切結合起來。
我也注意到,在臺灣地區的佛教界的一些教團也主張人間佛教。例如,以星雲法師爲首的佛光山教團在其國內外的組織中是積極提倡人間佛教的。星雲法師寫過《佛光山的性格》、《佛光山對佛教的影響》、《怎樣做個佛光人》等,對所說人間佛教作了明確而通俗的解釋。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正在籌建法鼓山的聖嚴法師近年也提倡人間佛教。當然,由于所處環境不同,他們所說的人間佛教與大陸佛教界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在具體诠釋中也存在不少重要差別。
當前學術界正在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按照黨的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對在兩個文明建設實踐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開展深入的研究工作。我想,對于人間佛教這樣的理論問題,也有必要在以往趙樸初先生和中國佛教協會已經提出的人間佛教理論的基礎上,從曆史和現實兩個方面進一步開展研究,以便豐富它的內涵,擴大它在現實中的指導作用。
爲了將這一研究引向深入並取得成效,我作爲一個人文社會科學界的佛教研究工作者,認爲由中國佛教協會出面聯絡並組織教內外的學者對這一重大理論問題開展認真的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最爲合適的。
這裏把我的一些想法提出,僅供諸位領導和學者參考。
一、圍繞〞人間佛教〞所應研究的方面
1、古代中國佛教作爲北傳佛教的中心,具有些什麼民族特色?在當前新的國內外的環境中應當繼承發揚哪些方面,改進乃至舍棄哪些成份?
2、日本和韓國等國的佛教在進入近現代以後在組織、教義和活動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怎樣的變革?中國佛教在今後的自身建設中結合本國的具體環境和實際情況可以從中汲取哪些有益的東西?
3、〞人間佛教〞的佛典依據,以及中國進入近代以來佛教界的學者關于人間佛教的理論主張。
4、以往中國佛教協會和以趙樸初先生爲代表的領導人關于人間佛教有哪些論述、文章和報告,基本出發點和含義、精神是什麼?
5、在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適應的曆史進程中,應當付予人間佛教以怎樣的內涵?這一理論能否在協助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維護佛教徒的正當權益,加強佛教自身的建設,團結佛教徒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理論的指導作用?
6、人間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倫理道德有什麼關系,如何將佛教的基本戒律與社會公德、行爲規範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消除公害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7、當代中國人間佛教的基本教義應當主要包含哪些內容?是否等同于所謂〞通佛教〞?它對于大小乘、各個宗派的超越和融攝的關系如何?
8、人間佛教與四化建設。
9、人間佛教的組織管理、學術研究和教育事業。
二、深入開展人間佛教研究的方法
1、通過組織系統,號召和組織教內外的佛教學者對人間佛教進行多方面的研究。
2、在《法音》、《中國佛教文化》和其他刊載佛教文化研究文章的刊物上經常刊登論述人間佛教的文章,並組織學者撰寫研究人間佛教的著作。
3、經過認真地籌備,召開地區性或全國性的人間佛教研討會,出版專題論文集。
4、希望在適當時機,以中國佛教協會報告或有關負責人的名義發表關于人間佛教的理論文章,並以通俗的簡明扼要的形式向僧俗信徒進行宣傳,陸續將一些得到共識的研究結果寫入各級佛教院校的教科書之中。
5、設立人間佛教研究基金,對人間佛教的研究給予資助或獎勵。
以上是我初步提出的一些設想,僅供諸位參考。若有不妥當的地方,謹望給予指正。
1995 年 5 月 10 日草擬,2000 年 9 月 1 日修改
(*.) 此爲在 2000 年 9 月 18 日-19 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與世界宗教研究所當代宗教研究室聯合舉辦的〞宗教與社會〞的研討會上的發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