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作爲人間佛教理論基礎的般若思想(蔡宏)

  作爲人間佛教理論基礎的般若思想

  蔡宏

  佛教的發展要求它能妥善地解決出世與入世、來世與現生的關系問題,亦即個人的解脫與社會發展問題。這個問題在佛陀時代被佛陀解決了。以後隨著佛教的不斷發展,這一問題就尖銳起來,原始佛教的分解、部派佛教的形成就與此有關系,而大乘佛教的興起,也就是對出世與入世,生死解脫與社會效果這些矛盾進行調解的産物。在中國,佛教作爲儒家思想的補充,其特點是偏重于形而上和出世。它傳入中國後,曾多次受到中國本土文化的攻擊,被視爲異端邪說,儒道兩家一直有使之退回天竺而後快的願望,但佛教由于它內在豐富的內涵和強大的生命力,它一方面依附黃老方術,依附玄學;另一方面又積極吸收儒家倫理思想,如把五戒與五常相附會等,終于日漸中國化,到了慧能提出了即心即佛的禅宗思想時,已有天臺、華嚴、法相等大宗,這樣中國佛教的思想體系日漸完備,終于在佛教傳入中國的幾百年後,使佛教的出世與入世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使佛教的出世與儒家的入世矛盾得到調和。但到了近代,西方文化與宗教傳入,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社會發展起了巨大變化,佛教的生存、發展又受到了世界文化的挑戰,佛教先天的過于偏重"出世",入世的功能不足。又給它提出了老一套問題,即如何解決出世與入世,于是就有"人間佛教"的提出。其實在清末,許多高明的知識分子,就開始從大乘佛教取出合理的內容,建立能與西方思想文化相抗衡的思想體系。如章太炎爲了革命,吸收佛教唯識思想;康有爲把佛教視爲他大同世界的最高理想。而佛教界內部,一些關注現實人生、要求順應時代機宜的人就更是提倡佛教的入世精神。著名的《海潮音》月刊(《法音》雜志的前生)在民國廿叁年還出了"人間佛教"專號,抗戰期間,浙江缙雲縣出過小型的《人間佛教》月刊。當時在佛教內部思想較成體系,影響較大的是太虛大師(1889至1947),他在抗戰時,編了一本專著《人生佛教》,提出實踐"人生佛教"的主張。他的這一主張是試圖解決佛教內部入世與出世的矛盾的,爲人間佛教的思想形成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近半個世紀來,"人間佛教”在東南亞開出了花,結出了果。提倡並實踐人間佛教的高僧大德很多,著名的有星雲大師、證嚴法師等。其中理論建樹高,最具有代表性,影響最大的是印順法師。他作爲太虛大師的高足,繼承和發展了"人生佛教"的思想"。他寫了一系列著作如《人間佛教緒言》、《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人性》、《人間佛教要略》等。他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是指一種以人生爲本、以人爲中心的佛教,用以區別那些以死或鬼爲中心的佛教以及天化、神化、巫化的佛教。它肯定了人的自覺意識,重視現實人生,要求用佛法來指導人類面臨的世間、出世間問題,充分發揚佛教義理和無我濟世的菩薩精神,通過自心的淨化達到器世間(環境)的淨化及有情世間(大衆)的淨化,從而實現人間淨土。因此他們在研究了佛教的地域性、時代性、社會性即人間性後,建立了這樣一種開放的、具有極大涵容性的思想體系。

  在大陸,由于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的倡導,人間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且他還發揚了中國佛教的叁大優良傳統:農禅並重,注重學術研究,國際友好交流。使得這些思想成爲佛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在更大的範圍內實踐並豐富了"人間佛教"的思想。

  在近代,人間佛教經過了衆多高僧大德、大士的努力、營建,終于以卓然獨立的姿態挺立在世人面前。下面就從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觀念中,探索一下它與龍樹大乘佛教思想的關系,以及中觀般若思想對它的影響。從印順法師的思想,可以看出,人間佛教是接著龍樹大乘佛教往下講的。以往盡管人間佛教因時代原因未能發展出像龍樹那樣的人物,未能像龍樹那樣寫出《中論》、《十二門論》等著作,來建立起它的完善的理論基礎,但它的興起、它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社會的作用,都與龍樹的大乘佛學有著極大的相似性。因此研究龍樹的般若思想與人間佛教的關系,對于人間佛教的繼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佛教是在反對婆羅門教的神學思想中産生的,佛教認爲宇宙只是緣起而生而滅,沒有所謂的神創造萬物,因而殺牲祭天就被佛教斥爲是邪見。佛教強調正知正見,認爲宇宙因緣合和而有,不是恒常不變的,人的命運決定于自己相續流轉的身、口、意叁業,由起惑、造業而感果,感果時再起惑、造業。認爲人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即修戒、定、慧叁學等,才能改變命運,改造世界。然而佛教在發展中也不斷變化,佛的弟子中有不少是婆羅門出生的,他們雖然信仰佛教,但總是習慣以天神的觀點來看待佛陀,覺得人間的佛陀不夠神聖,太平凡了,于是把佛陀擡到天上,以提高佛教的影響和號召力。以後經過逐漸演變,天上的佛被認爲是真佛,人間的佛倒成了化身佛,從而使印度佛教走上了梵、佛合流的道路。而隨著佛教的梵化、神化,佛陀生前竭力反對的神創論、神佑論以及婆羅門教的講求咒術、隱居山林、避世苦行等也在佛教中流行起來了。針對這些弊端,更爲積極的大乘佛教思想就出現了,它破除人們的執著,使佛教更爲世俗化、大衆化,更接近現實人生,大乘菩薩們不執于空、有,遊化于人間,以般若的智慧等視生死與涅槃,在入世以清淨的心從事利他的事業,如維摩诘居士以清淨心處俗世,教化衆生,這樣就使得佛教解決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使得佛教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並最終建立起大乘佛教,對東方文化産生了深遠的、積極的影響。

  近現代,人間佛教正是試圖吸收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以救大乘佛教在發展中形成的種種弊病,是與龍樹大乘佛教的興起是一脈相承的。佛教在傳入中國之初,與黃老神仙方術相結合。佛被看成"恍惚變化,分散身體,或存或亡,能大能小,能圓能方,能老能少,能隱能彰,蹈火不燒,履刃不傷,在汙不染,在禍無殃,欲行則飛,坐則揚光,故號爲佛也"1可見佛在當時被描述成一個無所不能的神。同時由于一些基本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得不到科學合理的解釋,統治者又熱衷于神道設教,佛教的神化、鬼化、巫化就越來越嚴重,宗教氣息也就越來越濃厚。而明清以來,佛教中少數人追求急證自了的消極心態,過分重死、重鬼,追求神異,隨意誇大他力或頓悟法門的簡捷,不顧佛教中重自力、重實踐的傾向,自私自利,不顧社會責任等行爲習慣,使得佛教越來越偏離大乘佛教的入世、救世精神,偏離了佛教基本思想。使得佛教被認爲是消極的,被斥爲精神鴉片,是迷信。針對佛教內部的這些弊病,佛教界的一些有識之士就提出人間佛教思想,以反對佛教的鬼神化、天化、巫化、迷信化。他們認爲佛教的理想淨土不在人世外,佛陀講"心淨則國土淨",強調人有了智慧,心地清淨,有了道德,則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人間淨土。人間佛教的先驅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亦成,是名真現實。"這句話可謂高度概括了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和追求。人間佛教最傑出的理論家印順法師說:

  我初學佛──叁論與唯識,就感到與現實佛教界的距離。經虛大師思想的啓發,終于在"佛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而得到新的啓發。2

  人間佛教,爲古代佛教所本有,現在不過將它的重要理論,綜合的抽繹出來,所以不是創新,而是將固有的刮垢磨光。3

  這幾段話不僅引用《增一阿含經》中的"諸佛世尊,皆出人間,不在天上成佛也。"4 說出了人間佛教的理論依據,而且還點出了人間佛教與龍樹思想的關系,印順法師曾偏重于叁論學研究,他所說的將佛教過去的"重要理論""綜合""抽繹"出來,其實主要就是指的龍樹中觀理論。這在他的人間佛教思想體系中可以看出來。

  印順法師在《人間佛教要略》中闡述了人間佛教的理論體系,在其中他把佛教過去的"重要理論","綜合""抽繹"爲叁項基本原則:一是法與律的合一,二是緣起與空的統一,叁是自利與利他的合一。第一項佛教教法與戒律的合一與第叁項自利與利他的合一都是關于佛教倫理方面的,而第二項才是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礎,印順法師把龍樹的緣起性空思想作爲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礎,正是說明了人間佛教是與龍樹大乘佛教是一脈相承的。

  印順法師認爲緣起與空是統一的,這是大乘佛教的特色。一切法是緣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性空,無自性的。偏于性空,人們就會去尋找一個實體,傾向于本體論、形而上學方面的探索,醉心于理性的思維或參證,而不重視法相,不重視佛法在人間應有的正行,這是執理廢事。而有的人執著于緣起的事相,重視法相的差別,對于萬法的空平等性不能相信,不能理解。這也不能與大乘佛法相應。只有依據性空,"二谛無礙"的中觀,才能與大乘佛法相符。印順法師特別指出,緣起與空的統一,它的出發點是緣起,是緣起的衆生,尤其是人本的立場。因爲泛說一切緣起,就落于宇宙論,容易離開以衆生爲本的佛法;而泛說一切衆生,即不能把握"佛出人間"、"即人成佛"的精義。

  從印順法師對人間佛教理論的闡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人間佛教是以龍樹菩薩的般若思想爲基礎,建立起它的思想體系的。對于這一觀點我深信不疑,並在《中論導讀》等一系列文章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提到,我相信研究佛教的基本理論──般若思想,對于更好地認識人間佛教,對于佛教以後更順利地發展都有著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注 釋

  1、《牟子理惑論》

  2、《契機契理的人間佛教》第七節《少壯的人間佛教》

  3、《人間佛教要略》

  4、《增一阿含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