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論人間佛教思想體系(趙樸初)

  試論人間佛教思想體系

  趙樸初

  趙樸初會長在《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的報告中指出:提倡人間佛教思想是解決當今中國佛教向何處去的基本途徑。這一思想,對當前的佛教工作具有極爲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理論意義。本文試就人間佛教思想體系問題作些探索。

  一、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礎

  學佛從何處下手,怎樣才能成佛,這是佛教理論所要回答的一個根本問題。就其主要內容而言,可以歸納爲四個字.智慧、慈悲。佛爲福慧兩足尊,是智慧與慈悲的高度體現。唯有修福修慧,才能成佛。

  關于修福即是廣修菩薩行,要求在人的本位上從事有益衆生的事業,促進人類幸福。對此,正果法師在《人間佛教寄語》一文中寫道:因爲人類的社會,是互助互賴的,衣食住行,事事都必須依賴他人的幫助供給,才能生存,沒有任何一個人不依賴他人的幫助而能單獨生存的。自己的一切既需要靠他人的協助,自己也有義務爲他人提供方便。人類社會的互助互賴,形成了彼此互依的人類社會之網。每個人都是這個網的一環,每一環都不能脫離整體的網而獨立。離開了整體的網,個體的那一環便不存在了。我們知道了人類社會互助互賴而共存的原理;就應該盡到自己作爲整體之一環的責任,以酬報他人給予自己的助力。這是每個人的義務,也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的道德觀念。對自己,應潔身自愛,不苟且,不偷生,不自私以損人。對社會,應積極工作,自強不息,見義勇爲,以熱情坦白的心情助成他人有益的事業。這是每個人在自他兩個方面應具備的私德和公德。完成公私二德,亦即人格的完成。學佛應該從這裏下手,充分做到完成人格的修養,學佛的基礎也就奠定了。(見《法音》1984年第5期)正果法師運用佛教緣起說的觀點.說明人與人的關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這種關系是關系複有關系,條件複有條件。從豎的方面來推尋,是無始無終,從橫的方面來推尋,是無邊無際。一、事物是一切事物的緣。一切事物是一事物的緣。就個人來說:一切人,一切物,乃至整個宇宙,都是生起個人的緣。就社會來說:我一個人,即是一切人,一切物,乃至整個宇宙的緣。因此,個人的一呼一吸,與一切衆生息息相通,休戚與共。如果從這種胸懷出發而對一切衆生産生同情心,救護心,佛經稱此爲同體大悲,或平等大悲。《華嚴經》說: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從根本上說.有了衆生,才有菩薩。所以說: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花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正因爲如此,每個學佛者對待衆生都應具足五心:

  1、不舍心:時時處處,不舍一切衆生,不舍菩薩行,菩薩的一切自行都應尊重衆生的利益。助成衆生的幸福.爲了衆生的福樂而工作,奮鬥,無有止息。

  2、平等心:菩薩將衆生當成父母和諸佛一樣看待,以菩薩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

  3、無畏心: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誓願弘深,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難忍能忍。

  4、同事心:佛經上說的同事,指的是菩薩應與衆生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思考,共同奮鬥。菩薩只有在言行上與衆生同事,不分彼此,打成一片,才能真正救度一切衆生。

  5、學習心:菩薩爲了服務衆生,助成衆生幸福,要悲心懇切,學處廣大。難學能學,盡一切學。學習一切知識,向一切人學習。像《華嚴經》上說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那樣,不知疲倦地學習。

  釋迦牟尼在爲太子時,爲了救度衆生,舍棄王位而行乞食;脫下璎珞寶農換上賤民的服裝;丟開高貴的梵語,采用通俗的摩竭陀語;不顧等級製度的森嚴走到平民大衆中去,破除神我的執著,闡明緣起的理論。他的一生,犧牲個人的一切,面向群衆,面向社會,在人間創立了佛教。佛陀明白的告訴我們;不僅他個人是在人間成佛,叁世諸佛都是在人間成佛。

  值得一提的是,佛陀還給人間留下一個類似近代民主製的僧伽製度。規定僧伽中一切事務,由僧衆會議決定之後再進行處理,不許個人或少數人獨斷獨行。對于會議的程序、工作的檢查、僧團個人行爲的評判等等,均有詳細的規定。美國塞德蘭侯爵在《印度的遺産》一書中寫道;我們今天的議會製度,竟可以從兩千多年前,印度佛教會議見到,真是令人驚奇的事。

  關于修慧,此即要求學佛的人必須學習知識,尊重知識,具備高度覺悟、高度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例如釋迦牟尼爲太子時,完成了語言、文學、哲學、數學、天文、科技、軍事等學科的學習,成績優異,但他那時對人生爲什麼會有生老病死、人生和宇宙的真理是什麼等一系列問題常常萦回在他的腦際,百思不得其解,追求真理的強烈願望,使他毅然離開王宮,參訪了當時的著名學者,如跋渠(宿命論)、阿邏弗蘭(神意論)、郁頭弗蘭(無因論)等人。前二者持常見,認爲宇宙人生的道德、禍福,皆是命中注定或神意安排,否定了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後者持斷見,認爲宇宙的一切都是偶然形成的,人的善惡禍福也屬偶然,人類的奮鬥似乎沒有什麼用處。釋迦認爲這叁種觀點,都不能正確說明宇宙人生的實相。經過六年的參訪和苦行生活,他心頭的疑問依然如故,找不到正確的答案。最後他在菩提樹下,靜坐思維,洞徹宇宙人生是一系列無窮無盡的緣起現象,從而豁然開悟什麼是緣起?《阿含經》中佛常以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定義,說明一切事物都是互相依存,沒有單獨和絕對的存在。從時空縱橫的重重因果關系上視之,彼此互爲因果,如因陀羅網,目目相關,無量無邊,無始無終,不可窮盡。以緣起觀透視世界,絕對沒有第一因的存在,也沒有最後的終結。

  以緣起論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自然會得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道理。佛教以此爲檢驗印證一切法是否合乎佛法的標准,故名叁法印。

  1、諸行無常:宇宙間一切事物永遠處于緣聚幻生,緣散幻滅的變動中,沒有少許法是永恒不變的存在,諸行無常的法則在生理上是生、老、病、死,心理上是生、住、異、滅,物理上是成、住、壞、空。一切法都處在刹那刹那永不停息的急速變遷中,變化密移是物質與精神存在的唯一形式。掌握了諸行無常的法則,能使人奮發向上。因爲用變化和發展的觀點看待一切事物,打破凝固、僵化的觀點,愚者通過學習可以成爲智者,衆生經過修福修慧可以成佛,菩薩認識了諸行無常的法則,明瞭無常故苦,故能勇猛精進,發大悲心、處生死海,普度衆生。學佛人掌握諸行無常的法則,身居逆境,心得寂靜,不爲憂怖,待人接物,即無執著,隨遇而安,當下解脫。

  2、諸法無我:梵文我之含義有。(1)實體義,即單獨實在的個體,不依其它因素而存在。(2)常住義,不爲時間空間的變化而消失。(3)主宰義,能主持本身,不受外界幹擾。但世間一切事物都要借助于種種條件的組合,沒有單獨的實體。皆隨因緣的聚散而生滅,沒有自在的常住,皆受因緣條件變化的製約,沒有自我任意的主宰,故說無我。掌握諸法無我的法則,能喚醒人跳出我執的藩籬,開發健康和諧的新的生命世界。佛教認爲以此爲前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再是以自私自利爲出發點,文明幸福,友愛互助,和平融洽的人間淨土就會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3、涅槃寂靜;涅槃意爲止息,指各種貪欲、瞋恚、愚癡等煩惱止息的境界。佛教的涅槃,是在現世生活中證取的,而非死後的境界。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洞見緣起實相的真理,遠離一切煩惱和怖畏,當下便現證涅槃。涅槃是深觀緣起性空,從無常,無我中體悟一切法不生不滅的寂靜狀態,不再爲幻想所迷,于順逆諸境不再有貪愛取舍之念,心地寂靜、安詳、解脫。解脫不是離群索居,不食人間煙火。真正的解脫是深入人世間,深入人群,度化衆生。地藏菩薩有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大願。能體會涅槃寂靜的法則,便能體證無常、無我的深義,具有積極熱忱的服務精神。觀無常而克服凝固不變的執著,可以激發人們轉識成智、舍染趣淨的進取思想和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救度衆生的無畏精神。觀無我而舍棄我執,與衆生渾成一體。涅槃是永生,不是死亡。涅槃具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大乘佛教稱這種境界爲無住涅槃。

  佛的智慧就是緣起觀和以緣起觀爲核心的叁法印。這是佛教觀察宇宙人生的根本教義。在佛教發展史上雖然有許多變化,但都沒有離開緣起觀這一根本教義。如部派佛教主張業感緣起。大乘真常家主張真如緣起和如來藏緣起,中觀家主張性空緣起,唯識家主張賴耶緣起,密教主張六和緣起,天臺宗又有性具緣起,華嚴宗有法界緣起。把握了緣起的深義,即能掌握佛法的真谛,攀登智慧的高峰。

  二、人間佛教的基本內容

  佛陀一生從人文主義出發,引導人們趨向道德的解脫生活,所以學佛要先學做人。成佛的基礎,在于人格的完成,所謂人成即佛成。人格的完成,必須對自己嚴格要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見義勇爲,助人爲樂。人間佛教的內容,是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的思想,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

  五戒、十善是人類的道德規範。每條都有正反兩個不同側面。不該做的做了是犯戒,該作的不做也是犯戒。佛教主張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承認世間法律保護與製裁兩方面的作用。每條戒都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辯證的統一,作惡是犯戒,不行善也是犯戒。不殺生是這樣,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各條戒,莫不如此。佛教的道德非常重視動機與效果的一致性。如果一個人的言行,其動機是爲了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並取得了效果,不論他說什麼和做什麼都是對的。反之,如果私心雜念蔭發、不管他說得多麼娓娓動聽,都是錯誤的,這是佛教衡量道德的基本原則。

  十善是五戒的開展,從思想、語言、行爲叁方面止十惡而行十善。思想方面有叁:不貪、不瞋、不癡。語言方面有四:不妄語欺騙,不是非兩舌,不惡口傷人,不绮語譏笑人。行爲方面有叁:不殺、不盜、不邪淫。五戒側重于止惡,十善側重于行善。因此,十善必須在意業上:以不淨觀離貪欲,以慈悲觀離瞋恚,以因緣觀離愚癡;在口業上:以誠實語離妄語,以和合語離兩舌,以愛語離惡口,以質直語離绮語;在身業上;以救生離殺生,以布施離偷盜,以淨行離邪淫。

  佛教的五戒十善,以社會公德爲依據,體現了人類社會道德的普遍意義。人們能做到五戒十善,即能達到思想美、語言美、行爲美,人與人的關系就會和睦相處。

  四攝和六度是指佛教徒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四攝是團結群衆,開展工作的方法,而六度則是舍己爲人,一心爲公的精神。度,音譯爲波羅密;意譯爲度到彼岸、圓滿究竟。度和到彼岸的意思是:布施度能使人從悭吝自私的此岸,度到舍己爲人的彼岸;持戒度能使人從放蕩無羁的此岸,度到約束身心的彼岸;忍辱度能使人從瞋恨報複的此岸,度到以德報怨的彼岸;精進度能使人從懈怠放逸的此岸,度到勤奮不懈的彼岸;禅定度能使人從動搖散亂的此岸,度到意志堅定的彼岸;智慧度能使人從愚昧無知的此岸,度到知識淵博的彼岸。圓滿究竟的意思,是說彼岸世界的人們,精神是充實的,行爲是高尚的。佛教說此岸與彼岸,實際上是善與惡、染與淨的異名,改惡從善、離染顯淨,即是從此岸到達彼岸,也就是通常說的回頭是岸,或放下屠刀(此岸)、立地成佛(彼岸)的意思。

  叁、人間佛教的意義

  1、人間佛教爲五乘佛教的基礎。成佛先當做一個好人,在人乘五戒、十善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聲聞、緣覺、菩薩、佛四乘佛教。成了佛果之後,仍然要大權示現,回到人間,普度一切衆生。衆生界的有情世間,即是叁乘人的正覺世間,佛菩薩的實報莊嚴土,不離五濁惡世。人間佛教爲佛法之大總持法門,一切佛教,不離人間佛教。這正是孤峰頂上,盤結草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有出世之修養、有入世之精神。

  2、人間佛教是佛教教義的真髓。小乘教的基本教義: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緣等,是教人如何認識人生,淨化人生。大乘教的基本教義:四攝、六度等,是教人淨化世界,莊嚴世界的利他行願。唯有提倡人間佛教,才能恢複佛教的本來面目,滌瑕蕩垢,使寶鏡重光,法燈再耀。

  3、人間佛教使愛國愛教的原則更加明確,更加具體。當前愛國的主要內容:佛教徒要積極投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盡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愛教的主要內容:要像玄奘、鑒真諸大師那樣誠重勞輕,求深願達,在佛教學修方面獲得成就,對佛教、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4、人間佛教思想要求僧團去掉悲觀、厭世的消極成分,發揚慈悲濟世、覺悟人群的積極成分,使佛教同社會主義相協調,揭開佛教曆史的新篇章。

  

《試論人間佛教思想體系(趙樸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