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恩與息怨
少恩加己,思欲大報;
于己怨者,恒生善心。
--《優婆塞戒經》
一、報恩的人生
知恩報恩,是做人的根本。但是,一般人往往凡事都以自己爲前提,只想接受,不想付出,當然更遑論報恩了。我們學佛的人,要學習佛陀的慈悲,要以大衆的安樂爲安樂,對于宇宙世間要能知足、感恩,要有“我能給別人什麼”的胸懷;不能自私貪求,只想“別人能給我什麼”。因爲施者的境界比受者更寬大,施者所獲得的快樂比受者更豐富。唯有分享快樂給人,唯有懂得報恩的人生,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二、報恩的對象
既然如此,我們要感恩什麼?佛教說“報四重恩”,即:感念佛陀攝受我以正法之恩;感念父母生養撫育之恩;感念師長啓我懵懂,導我入真理之恩;感念施主供養滋潤我色身之恩。
除此之外,我們要感念衆生自曠劫以來供我所需之恩;感念宇宙自然界:太陽供我光明與熱能,空氣供我呼吸,雨水供我洗滌,花草樹木供我賞悅,,感念世間種種的給予。
叁、報恩的態度
《增一阿含經.等見品》說:“當知反複,識其恩養,小恩尚不忘,何況大者?”因此,一個人應該時時自忖:自己何功何德而能生存于宇宙間,接受種種供給,不虞匮乏?他人給我們的一個笑容、一個點頭,都是給我們大慈大悲,我們都要力圖回報。《大方便佛報恩經》說,能行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名知恩,亦名報恩。即:見惡衆生,心生憐愍,以修慈因緣故;見苦衆生,目不暫舍,起悲因緣故;見師長父母有德之人,心情歡悅,起喜因緣故;見怨家衆生,心不瞋恚,修舍因緣故。
古來的大德,他們都知道從感恩中去體證佛法,如印光大師二十一歲出家,在一個寺院裏挂單當水頭,每天燒熱水供應全寺大衆,柴火沒有了,還要親自上山砍伐。雖然工作如此粗重,但是印光大師卻非常感謝地說:“啊!你們對我太好了,你們給我的恩德實在是太大了。你們准許我挂單,並且給我學習的機會,我要感恩圖報,把熱水燒得更好!”印光大師,他帶著感恩的心情,雖然做的是粗重的工作,卻也能夠逍遙自如。
過去的人都是“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如韓信接受漂母一飯,後以千金相報。可是,現代的人,你對他施以九十九分的恩惠,只有一分不如意,他就會永遠記恨你。人與人的相處,若能時時懷抱感恩的心情,則仇恨、嫉妒便會消失于無形,是非煩惱自然匿迹于無影。又我們能時時以感恩的心來看這個世間,則會覺得這個世間很可愛、很富有。即使只是樹上小鳥的輕唱,路旁花朵的芬芳,也會令你感到心曠神怡,生活的人間自可獲得和諧美滿。
四、以德報怨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誤會或摩擦的事情産生,只要我們有寬大的度量容人,不念舊惡,猶如大海之深廣,能納任何汙穢之物,且不失去大海的清淨;又如虛空之寬大,任何美醜之物皆能包容無余。所以,與人相處,不論任何的怨隙、過失,都要以寬宏的心量來包容,如大海之容納百川,如泰山之不辭土壤。《出曜經.忿怒品》說:“不可怨以怨,終已得休息。”這是說以怨報怨,永遠不能息怨,唯有以德報怨,才能結束一切冤怨的根本。例如提婆達多雖然一再和佛陀作對,甚至叁番兩次設計陷害佛陀,但是,有一天提婆達多生病了,群醫束手無策,佛陀還是親自前往探視,給予無盡的關愛。《維摩诘經》也告訴我們,對朋友要不念舊惡,要感念別人對我們的好處,如《優婆塞戒經》說:“少恩加己,思欲大報;于己怨者,恒生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