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經證 戒瞋

  戒瞋

  以瞋報瞋者,是則爲惡人;

  不以瞋報瞋,不瞋勝于瞋。

  --《雜阿含經》

  一、瞋心的起因

  瞋,又名瞋恚、瞋怒、恚、怒,是對有情怨恨的精神作用。與貪、癡兩者因荼毒衆生身心甚劇,妨害修道,所以共稱爲叁毒;又因爲能起惑造業,使衆生身心感到逼迫熱惱,猶如火燒,所以也稱爲叁火;此外,由于能病惱有情,壞出世善心,令衆生長劫受苦不得出離,所以又稱爲叁病。

  據《俱舍論》、《成唯識論》載,對違背己情的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熱惱,不得平安的精神作用,名爲瞋。又忿、恨、惱、嫉、害等隨煩惱,都是以瞋的部分爲體,是六根本煩惱、十隨眠、五蓋、五鈍使之一。

  瞋有叁種相,即:

  非理瞋:他不來惱,而自生瞋。

  順理瞋:他人來惱,爾乃生瞋。

  诤論瞋:己法言是,他法言非。

  瞋唯屬欲界所系之煩惱,于色界、無色界則無。貪,乃從喜愛的對境所生起;相反地,瞋則從不順心,即逆己的對境而産生。

  二、瞋心的過患

  《華嚴經》雲:“一切惡中,無過是瞋,起一瞋心,則受百千障礙法門。”《法苑珠林》亦雲:“瞋是失諸善法之根本,墮諸惡道之因緣,法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惡口之府藏,禍患之刀斧。”由是可知,瞋是修學佛道上最大的障害。因此,經論中常告誡之,如《佛遺教經》說:“瞋恚之害,能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于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大智度論》亦載:“當觀瞋恚,其咎最深,叁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爲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觀罪福,不知利害,不自憶念,當墮惡道。”

  所以,《正法念處經.觀天品》載,瞋怒如毒蛇、如刀、如火,有智慧的人,當要以忍滅瞋。

  叁、瞋心的果報

  據《地持論》載,身若多瞋恚,死後當墮于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

  常爲一切求其長短:因前世瞋惱,不能含容,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長短,而動辄得咎。

  常爲衆人之所惱害:因前世瞋惱衆人,令不安穩,故感今生亦爲他人惱害之。

  四、瞋心的對治

  瞋之爲害,具說難盡;要獲得安穩無憂,唯有殺瞋。如《大智度論》載,“殺瞋心安隱,殺瞋心不悔。瞋爲毒之根,瞋滅一切善。殺瞋諸佛贊,殺瞋則無憂。”那麼,要如何對治瞋心呢?《正法念處經》載,能忍之人,則具第一善心。能舍瞋恚,即爲衆人所愛,衆人樂見,人所信受,顔色清淨,其心寂靜,心不躁動,善淨深心,離身口過,離心熱惱,離惡道畏,離惡名稱,離于憂惱,離怨家畏,離于惡人惡口罵詈,離于悔畏,離于惡聲畏,離無利畏,離于苦畏,離于慢畏,具足一切功德,名稱普聞,得現在未來二世之樂。

  又《攝論》載,由觀五義可以去除瞋恚:

  觀一切衆生無始已來于我有恩。

  觀一切衆生常念念滅,何人能損?何人被損?

  觀唯法無衆生,有何能損及所損?

  觀一切衆生皆自受苦,雲何複欲加之以苦?

  觀一切衆生皆是我子,雲何于中欲生損害?

  總而言之,對治瞋心的方法,不外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心來化解之,這猶如“贈禮不受,物歸原主”,也就是所謂“不以瞋報瞋,不瞋勝于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