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經證 忍辱多力

  忍辱多力

  何者多力?忍辱最健。

  忍者無怨,必爲人尊。

  --《四十二章經》

  一、忍力最大

  世間最大的力量是“忍”,忍的力量勝過一切拳頭刀槍。任何力量在忍者的面前,都要甘拜下風。所以,《羅雲忍辱經》說:“忍之爲明,踰于日月。龍象之力,可謂盛猛,比之于忍,萬萬不如一。七寶之燿,凡俗所貴,然其招憂,以致災患;忍之爲寶,終始獲安。布施十方,雖有大福,福不如忍。”又《法句經》說:“舍恚行道,忍辱最強。”

  二、忍的真義

  忍辱,是對無端橫逆能不以忿怒心迎之,而不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因此,能忍的人並不是懦夫,是勇敢的,有力量的。忍是一種認知、承擔、處理、認同、負責、犧牲、定力。忍是一種大勇、大無畏、大智慧。經典中關于忍辱的闡釋很多,例如《賢劫經》所載,就有一百種之多。《優婆塞戒經》說:“忍有二種: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饑、渴、寒、熱、苦、樂,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罵詈、撾打、惡口、惡事、貪、瞋、癡等,悉能忍之;能忍難忍,難作能作,名出世忍。”簡單的說,忍有四種真義:

  遭惡罵時默而不報:以沈默折服惡口。

  遇打擊時心能平靜:以心平氣和贏千秋事業。

  受嫉恨時以慈對待:以慈悲心消弭懷恨嫉妒。

  有毀謗時感念其德:以感念恩德彰顯道德涵養。

  叁、忍辱的方法

  據《瑜伽師地論》載,忍辱含不忿怒、不結怨、心不懷惡意等叁種行相。在佛法中的忍,是很高的菩薩道。如寒山大師說:“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佛遺教經》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我們要想爲未來的佛教、未來的衆生擔當重任,就要先學忍耐。你能把忍的功夫做到多大,將來的事業就能成就多大。那麼,要如何忍呢?

  忍,不要用力,要用力去忍的忍,是不會長久的。有力者,“先忍之于口”,不在語言上和人計較;“再忍之于面”,臉上沒有不悅的表情;“後忍之于心”,以慈悲心、平等心包容怨恨、差別。所以,忍辱者能增長其力,養成平等互融之心境。

  四、忍辱的功用

  忍辱的功用有四:

  忍辱能息怨:《出曜經》說:“不可怨以怨,終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來法。”人能于橫辱之來,全以慈愍行之,不爲所動,惡自息滅,如火燃虛空,薪盡火息,虛空不壞,是故忍辱者能感化一切惡人。據《賢愚經.羼提波梨品》載,過去久遠劫時,印度波羅奈國迦梨王在位,有仙人羼提波梨居住山林,修忍辱行。王因女色故,截斷仙人手足、耳鼻等,仙人忍之,並悲愍發願成佛後先度王等,王遂忏悔而供養之。因此,“忍者無怨,必爲人尊”。

  惟忍辱可怙:世間上,“忍”是衆生唯一的依怙。《羅雲忍辱經》說:“世無所怙,惟忍可恃。忍爲安宅,災怪不生;忍爲神铠,衆兵不加;忍爲大舟,可以渡難;忍爲良藥,能濟衆命;忍者之志,何願不獲!”

  忍辱得衆善:忍辱是一種陰德,可以增長福報。《大集經.月藏分》載,忍爲世間最,忍是安樂道,忍爲離孤獨,賢聖所欣樂,忍能顯衆生,忍能作親友,忍增美名譽,忍爲世所愛,忍得富自在,忍能具端正,忍能得威力,忍照于世間,忍得諸欲樂,忍能成工巧,忍力降伏怨,及以除憂惱,忍得好容色,忍能具眷屬,忍招諸勝報,忍能趣善道,忍得人樂觀,忍能得妙好,忍能息諸苦,忍得壽命長,忍能息諸怨,不害于衆生,忍能離偷盜,忍能舍婬欲,忍能止妄語,兩舌绮惡言,忍能除貪瞋,及離邪見意,忍力成施戒,精進及禅那,般若波羅蜜,能滿此六度。

  忍是菩提因:忍辱不只可以培養世人的品格,而且也是成佛的重要法門。《羅雲忍辱經》說:“吾今得佛,諸天所宗,獨步叁界,忍力所致。”又《優婆塞戒經》說:“我身若被截斫分離,不應生瞋,應當深觀往業因緣,當修慈悲,憐愍一切,如是小事不能忍者,我當雲何能調衆生?忍辱即是菩提正因,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是忍辱果。我若不種如是種子,雲何獲得如是正果?”

  忍辱有如是功德,故《四十二章經》雲:“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無怨,必爲人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