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福田
人當瞻疾病,問訊諸危厄,
善惡有報應,如種果獲實。
--《佛說生經》
一、瞻病的必要
人吃五谷雜糧,誰無病痛,所以生病是不分男女老少、貧富貴賤的。嘗謂“諸苦之中,病苦爲深;作福之中,省病爲最”。因爲人一旦生病了,由于身體的痛苦,往往使得內心寂寥脆弱,易生煩惱,這時最需要仰仗他人給予粥藥的照顧,語言的安慰鼓勵,以堅固其信心,使夢幻之軀得保安康。
二、瞻病的方法
看護病者應具正確方法,否則非但不能使病者早日痊愈,反更使病情益加沈重。如何是正確的瞻病法呢?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載,有五法能令病人迅速康複:
分別良醫:能分辨醫生的醫術、醫德高明與否。
亦不懈怠:先起後臥,以勇猛心看顧病者,爲其拭洗浣衣,灑掃住處,極令清淨。
恒善言談:多與病人交談,說安慰、鼓勵的言語,使病者去除寂寞,得獲人情的溫暖而堅強振作。
少于睡眠:不貪睡眠,隨時注意病者所需,給予滿足。
以法供養:不貪飲食,爲病人說法,使病人體會病性本空的道理,而能淡然處之。
若能成就上述五法,照顧病人,病者必能早日重獲康健的快樂。
叁、瞻病的果報
布施猶如播種,要想有好的收成,先要有一塊好的福田。《大般涅槃經》卷中說:“若有施主,施于病人,及看病者,斯則名爲滿足大施。”又《梵網經》卷下說:
“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可見佛陀很重視看病。因爲看護病人可以獲得無量無邊的福報,未來的希求也會如願以償。
《四分律》卷四十一載,佛陀雖然已經果德圓滿,但其愛護衆生的悲心像流水長河一般,因此依然降尊就卑爲其生病的弟子拭身不淨,浣衣曬幹,灑掃環境,愛語安慰,使他們得到依怙。唐代悟達國師,在其尚是雲水僧時,途經京師,見一西域異僧(迦諾迦尊者)身患惡病,無人理睬,于是耐心爲其擦洗敷藥,並照顧其疾病。後嘗于懿宗時,膝生人面瘡,幸遇尊者,報以解冤消業。又玄奘大師,在四川見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汙,心生憐憫,將其帶回寺中療疾,並施與衣服飲食。病者慚愧,乃授法《般若心經》。由是之故,日後玄奘大師西行,臨危之際,幸得此經之助而解厄。
所以古德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善惡果報亦如此。”世間上無論善、惡事都有報應,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不變的真理。
四、結論
諺雲:“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又《生經》雲:“善惡有對,罪福有報,恩生往返,義絕稀疏。”人生無常,你我都難免病苦諸厄,所以,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幫助,健康的人應長懷恻隱之心,對于那些有苦難疾厄的人,要主動給予問候關懷。我們希望別人對我們仁慈,就先要對別人仁慈;未來想得到幸福美滿的前途,就要多播種一些幸福美滿的種子。如《生經》說:“人當瞻疾病,問訊諸危厄,善惡有報應,如種果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