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經證 進德之道

  進德之道

  節身慎言,守攝其心;

  舍恚行道,忍辱最強。

  --《法句經》

  一、節身慎言

  在複雜多變的社會中,我們應該如何自處?節身與慎言是最基本的應世接物之道。節身就是進退得宜,行止合度,也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而懂得用慈悲的眼眸等視天下衆生,用智慧的耳朵傾聽蒼生的呐喊,用慈悲的口說撫慰苦難有情的語言,用精進的雙腳走訪各地,弘法利生。

  慎言更重要,俗雲:“良言一句叁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言足以興邦,一言也可以喪國,所以,嘴巴最容易做功德,嘴巴也最容易造惡業。我們想要立身處世,廣結善緣,就不能說粗惡的話,不能說虛妄的話,不能說沮喪的話,不能說過頭的話,而應該說慈悲的話,說誠實的話,說鼓勵的話,說謙虛的話。

  二、守攝其心

  經雲:“心是一切的主導。”身口二業都是心念投射出來的結果,只要把心守好,則無事不辦。性空庵主有一首偈語形容得很恰當:“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中軍主將能行令,不動幹戈致太平。”城池是指我們的身體,常常被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盜賊所擾亂,其中,心是主帥,如果他能覺醒自己的本來面目,善于調兵遣將,就能使六個原本竊取功德的盜賊,變成堅守崗位的忠臣,在人生的戰場上,縱使面對無邊的煩惱,也能夠無往不利,百戰百勝。所以我們應該隨時隨地觀照自己,收攝心念。

  叁、舍恚行道

  我們平常做人處事必須提綱挈領,修行學道也是如此。在諸多心垢之中,以瞋恚最爲惡毒。《華嚴經》雲:“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恚,能壞人善事,能破壞感情,能引發禍患,能盡焚功德,總之,瞋恚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擴大爭端,因此攝心行道,首須去除瞋恚。

  四、忍辱最強

  忍辱是對治瞋恚的最佳法門。《佛遺教經》說:“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又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在曆史上,貌不驚人的林肯由于能夠忍耐別人的非挑釁,以幽默的態度從容應付,因而贏得全民的愛戴;浮山法遠禅師在學道時忍耐種種恥辱,終于獲得寺主的器重,傳授衣,駐錫一方,道風遠播。因此忍辱並非懦弱退縮,而是在養深積厚中承擔責任,其所蘊含的力量是無比強大的。《法集經》中曾提及菩薩修行忍辱波羅蜜有六種功德力:

  能忍所罵,如空谷之應答衆響,能得“如響平等智力”。

  能忍所打,如明鏡之印現衆像,能得“鏡像平等智力”。

  能忍所惱,視其爲虛幻不實之物,能得“如幻平等智力”。

  能忍所瞋,能得“內清淨平等智力”。

  能忍八法,能得“世法清淨平等智力”。

  煩惱不染,能得“集因緣平等智力”。

  《法句經》這首偈語,從節身到忍辱,雖是寥寥數句,卻循序漸近地指出人生的通路,足以讓我們在萬丈紅塵中安身立命。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