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的方法
供給于惡人,欲益反遭損;如人飼猛獸,無不傷害者。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一、布施賢者的功德
在佛經裏,將布施比喻成爲農夫耕田,好的田地能獲得豐收,同樣的,多布施給賢德之人,能爲大衆創造更多的福利,爲自己增添更多的福德,所以,《四十二章經》中說:“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叁世諸佛。”
二、布施對象的種類
爲了使大家便于了解,佛教將布施的對象分成叁種:
悲田:即對于困苦之人,我們應該量力而爲,悲憫濟助。
恩田:即對于父母師長,我們必須知恩、感恩、報恩。
敬田:即對于佛法僧叁寶恭敬供養,能得無量福德。
叁、布施惡人的方法
至于爲非作歹的惡人,我們固然不應舍棄,但是必須具備權巧方便,能夠度化對方,否則一味的濫慈悲,其結果不惟自害害他,亦將擴散禍患的深度和廣度,乃至整個社會都會受到波及。例如:不當的布施,徒然助長貪婪和投機的風氣;父母給子女金錢吃喝嫖賭,縱容他們行凶作惡,造成問題青少年;遇到歹徒,不但不挺身而出,規過勸善,反而供給所需,助纣爲虐,凡此就像在家裏飼養了一頭猛獸,只知道給它吃喝,不懂得調伏它的邪念,一旦茁壯,就會危害大衆,禍患無窮。所以《心地觀經》裏有一首偈語警惕我們在度化惡人時必須謹慎小心:
供給于惡人,欲益反遭損;如人飼猛獸,無不傷害者。
四、結論
一般人都知道布施行善是好事,但是往往忽略了對象,以致于本末倒置,尤其錯用了方法,不但無法收到利生度衆的效果,反而讓自己陷于萬劫不複的地步,誠爲可惜。因此,我們在布施的時候,應該特別注重方法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