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代佛學》社緣起

  《現代佛學》社緣起

  巨贊法師

  在人類文化史上,宗教的出現最早,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事實。而在宗教之中,已經有不知若幹低級的崇拜,和無稽的迷信,隨著文化的進展而被淘汰、被消滅,這又是無可加以否認的。到現在爲止,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雖然還占所有人口的最大多數,而具有國際性的偉大宗教,除耶教、回教、和佛教以外,其余大有趨向于衰微之勢。從這裏,我們可以深深的知道,這叁大宗教的能夠屹然不動,存在至今,決不是偶然的事情。

  佛教的開創,早于耶教五百年、回教一千年,其能存在,當然更不足偶然的了。我們認爲佛教的本質是革命的,而且是反封建、反迷信的。釋迦牟尼抛棄了王位,以一個乞士的身份,倡導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個個人都可以成佛的平等真理,以與嚴格主張階級製度的婆羅門教戰鬥。又摒棄了印度傳統信仰中多神的存在,及種種祭祀的儀式以解放人類的理性,這是事實。又據曆史家的研究,亞曆山大東征印度之所以失敗,完全由于佛教鼓吹四民平等,團結印度人民,采取遊擊戰術,堅強地予以抵抗與反擊的原因。所以印度曆史上國力最強大、文物最興盛的時期,也就是佛教最流行的時期。後來印度全境重又陷于分崩離析的局面,至被異族統治了近千年,則正是佛教受摧殘壓迫,日趨衰微的時期,這也是事實。我國佛教史上許多崇高偉大的人格,如法顯、玄奘、惠能、百丈,或者就是本著釋迦牟尼革命的、反封建反迷信的精神,建立起來的。從這種精神出發,經過幾次結集與曆代大師的闡發,而組成的經律論叁藏,大小乘務宗派教理,通常稱之爲佛學。

  目前佛學的面目,因爲在世界各地傳播之廣,發展的各異其趣,而呈現著五顔六色。其中的確有許多足以招致世人诟病的地方。但大乘佛學的真精神,在于破除執著,實踐無我,從六度(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智慧),四攝(布施, 愛語, 利行, 同事), 四無量(慈, 悲, 喜, 舍), 以加強生活的深度、廣度與密度,而爭取全人類心靈的聖潔,與整個世界徹底的改造。這恐怕是在這個新文化建設的高潮已經開始,馬、恩、列、斯、毛的學說,成爲全體人民學說的時代,還足有重新提出講明之必要的。

  同時我們認爲,“人類真正的文化是一元的。隨著曆史的推移,t日有學術思想之契合于真理的地方,在人類生活實踐當中,必然會被吸收融和,以豐富著永在開展中的文化。”(這幾句話系引自內學院研究工作的總結) 日丹諾夫說:“恩格斯說否定並不是簡單說個不字,否定本身包括有繼承性,就是吸收人類思想曆史上所有一切進步的東西,加以批判改造,並統一爲新的更高的綜合。”正是辯證地說明了這一個道理。從這一點上著眼,佛學對于新文化的建設,應該有其重要的意義,而我們佛教徒有責任提出來講解明白,乃是無可非議的事。因此,我們組織這個《現代佛學》社,編輯並發行《現代佛學月刊》。我們將用這個刊物,爲下列六項的任務而工作:

  一、傳達政府的宗教政策,和處理佛教問題的方針。

  二、用科學的曆史觀點,重行批判並確定佛學的真實價值之所在。

  叁、調查佛教文物,整理佛教史實,並說明佛學在我國兩千年的曆史過程中,和我國文化各方面所發生的密切關系,以備學術界的參考與采擇。

  四、糾正我國佛教界內一向因襲訛傳、穿鑿附會的謬誤思想,以便進而改革佛教現行的製度。

  五、和國內外的進步學者們,討論有關佛學的各項問題。

  六、聯系國內外佛教徒,爲爭取持久和平,人民民主而努力。

  我們將認真地、實事求是地努力從事于我們的工作,以求對現代的中國、現代的人世間有所貢獻。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是千百年來我們佛教界所傳誦所遵循的格言。倘使我們的努力,能夠有助于曆史文教的整理,有助于新中國文化的建設,有助于世界的和平,那也就可以說,我們不離世間,走上菩提之道。全國各地信願深切、研究有素,而又認清時代、熱心改革的佛教同志們,請在這樣的意義下,伸出同情之手,給我們合作與指教!

  發起人

  巨 贊 喜饒嘉措 張東荪 唐孟潇

  李濟深 周太玄 李一平 李明揚

  陳銘樞 林志鈞 方子藩 沙詠滄

  趙樸初 葉恭綽 周叔迦 陳蓮生

  (原載《弘化月刊》1950年第6卷第111期)

  

✿ 继续阅读 ▪ 覺海遺珠集(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