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海遺珠集(壬)
續史傳之部
(一)《續高僧傳》卷二十叁。智首從稠公神足智曼出家,禀大戒後,恐未得戒,乃于古佛塔前請證,蒙佛降摩頂。時傳度歸戒,多迷體相,五部混而未分,二見紛其交雜。海內受戒,並誦《法正》之文(按: 《法正》恐即《四分》。)至于行護隨相,多委師資相襲,緩急任其取舍,輕重互而裁斷。首乃著《五部區分鈔》二十一卷,群律見翻,四百余卷,括其同異,定其廢立。但關中素奉《僧祗》。 洪遵開創《四分》,至于傳文律儀,蓋缺如也。首乃播此幽求,便即對開,標宗控會,釋然大觀。惠琏弘《攝論》,又聽遵,首說律。法砺從靜洪習《四分》,又至江南學《十誦》,製《四分疏》十卷, 《羯磨疏》叁卷, 《舍忏儀》、《輕重敘》等各施卷部。玄琬初從昙延,次從洪遵學《四分》,次從昙遷學《攝論》,而于*(較經)《涅槃》、《法華》、《大集》、《楞伽》、《勝鬘》、《地論》、《中》、《百》等,並有會通。又自周季滅法後,至于隋代傳度法本,但存卷帙,至于尋檢文理,取會多乖,乃結義學勘正。又以僧徒不依戒律,致犯刑章,乃集佛教《後代國主賞罰叁寶法》及《安養蒼生論》,並《叁德論》各一卷上之。慧蕭貫練衆部,偏宗《四分》。惠滿從智首學,製《四分疏》二十卷。明瓒、惠進專宗《四分》。道亮從備禅師聽《大論》,從嚴律師攻《四分》,又從之至石州聽《地持論》。惠旻從新羅光法師聽《成論》,從志律師受《十誦》,著《十誦私記》十叁卷, 《僧尼行事》二卷, 《尼衆羯磨》兩卷, 《道俗菩薩戒義疏》四本。
道宣論五部傳承史實,尤詳于《四分》一部,繼敘傳戒曆史及得失,大應參考。
卷二十四,昙無最(姓董,武安人)明禅律,善《華嚴》、《涅槃》,所著《大乘義章》,菩提留支爲翻爲梵文,寄傳大夏。彼方讀者,以爲聖人。靜藹從景法師聽《大論》,故深明四論。周武滅法,著《叁寶集》二十卷,弘贊大乘,後舍身。 道安明《涅槃》、《智論》,周武之世繼甄鸾《笑道論》爲《二教論》一卷,分十二篇。初歸宗顯本篇,如此所錄頗有理。卒時作《遺誡》九章以訓門人。其弟子慧影傳燈《大論》,著《偈學》、《存廢》、《厭修》叁論。又寶貴見晉支敏度合五家, 《首楞嚴》爲一本八卷,合叁家《維摩》爲一本五卷。隋沙門僧就合四家《大集》爲一本六十卷。貴乃合叁家《金光明》爲一本八卷。複請崛多叁藏譯銀主陀羅尼及囑累晶,足以成部。僧(面+力)辯《化胡經》妄爲十八條。(據雲《化胡》化名鬼谷子撰,南山四皓注)。僧猛弘《般若》、《十地》。 明瞻從道場法師學《大論》。慧乘從智強習《成論》、《涅架》,立佛果出二谛外義。其辯叁教中引車胤曰:在己爲德,及物爲道。 ×(道德義)殷仲文曰:德者得也。道者由也。言得者在心,由之而成也。《論衡》曰:立身之謂德,成名之謂道。普應因傅奕毀法,而造《破邪論》二卷折之。法琳所著詩、賦、啓、頌、碑、表章,議大乘教法並諸論、記、傳合叁十余卷。智勤聽焉法師講,常講《維摩》、 《叁論》。道會與琳同修《辨正》。新羅慈藏東來遊學,抄藏經歸,著諸經戒疏十余卷,出觀行法一卷。
卷二十五,慧峰從棲霞诠聽叁論。诠自以爲思力尚不及之,而常弘《十誦》。 法順姓杜,貞觀十四年卒,年八十四。弟子智俨常講《華嚴》、《攝論》。道英從炬法師聽《華嚴》,從昙遷聽《攝論》,講《起信論》。智則從凝法師聽《攝論》。
卷二十六,慧耀從慧思學,思以爲于實相觀有玄趣。
卷二十七,道辯在裕法師所學觀七曜,裕雲:晉道安妙于此術,注《素女經》,最爲要舉。辯後得之,文雖少紙,要約包富。齊劉謙之在五臺造《華嚴論》六百卷,道宣時猶存叁百許卷。法沖從昙法師聽《大晶》、 《叁論》、《楞伽》。可師後裔,盛習《楞伽》。又遇可師親傳授者,依南天竺一乘宗講之。此經宋代譯之,達磨禅師傳之南北,×(惠能之說,不異達磨)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爲宗,後行中原。慧可禅師創得綱紐,魏境文學多不齒之。領宗得悟者,時能啓悟。今以人代轉遠,纰缪後學,可公別傳,略以詳之。今敘師承,以爲承嗣,所學曆然有據。達磨禅師後有惠可、惠育兩人,育師受道心行,口未曾說。可禅師後,粲禅師、那老師等並口說玄理,不出文記。可師師善老師、明禅師等,各出疏抄,凡十人五十六卷(此略舉數)。又不承可師,自依《攝論》者,遷禅師出疏四卷。尚德律師出《入楞伽疏》十卷。那老師後實禅師等,明禅師授伽法師等,並次第傳燈于今揚化。沖公亦專以《楞伽》命家,出疏五卷,題爲“私記”。玄奘西歸,不許講舊所翻經。沖曰: “君依舊經出家,若不許弘舊經者,君可還俗,更依新翻經出家,方許君此意。”奘聞斯遂止。
卷二十八,智隱,華嚴藏之弟子,善《智論》、《阿昆昙心》及《金剛般若論》。明誕通《十地》、《地持》,講《攝論》。明璨頻揚《成論》及《涅檠》。慧重明《攝論》。寶積講《智論》及《攝論》。道燦明《攝論》、《華嚴》、《十地》。明芬,齊叁藏耶舍之弟子,味詠《十地》。慧誕,昙延學人,通《涅椠》、《攝論》。智光,居論師學人,聽《攝論》。昙遂初學《大論》,後究《唯識》、《攝論》。僧昕從遠學《十地》、《涅架》。玄鏡精《四分》。寶安從遠學《涅架》、《十地》。寶嚴初綜《十地》,次習《昆昙》,末究《成實》。明馭初學《涅架》,後就遷學《攝論》。辯寂專攻《大論》及《阿昆昙心》,後複師叁論。靜凝,遷禅師門人,初習《十地》經律,後師《攝論》。法楷習《涅架》,又從雲、晖二匠習《四分》。昙良以《大論》馳名。智嶷、道顔從遠受《十地》、《涅架》。淨辯初依遠,後從遷、尚受《攝論》,作《感應傳》十卷。
卷二十九,周僧崖自焚之時,普法師問二家共诤大義,終未之決。一雲佛智緣無相理,理是緣境,智是能緣。一雲除倒息妄即是真谛,何者爲定
崖曰:““佛即無相,無別異相。””*(佛即無相)其非常之事見《沙門忘名集》及費氏《叁寶錄》,並《益部集異記》。大志從智顗出家,燃臂護法,撰《願誓文》七十余紙。法曠從榮師聽《大論》,榮即周道安弟子。善導于西河遇道綽部(原文),唯行念佛彌陀淨業。既入京師,廣行此化,寫《彌陀經》萬卷,士女奉者無量。時有人問定生否,導曰定生。其人即誦佛名,飛上寺外柳樹西河投地而死。寶志在南知志湛得果于北。惠遠在京師學《阿昆昙論》、《迦延》、《拘舍》、《地持》、《成實》、《婆沙》,《攝論》並精熟,返益州講授。其同參惠恭唯誦《普門晶》,而道行過之。慧超與智者同事思公,思許爲得忍。空藏精叁論、《涅架》,抄摘大乘經中要句以爲卷軸,總有十卷。慧齡本蕭璃之侄,以
《攝論》爲心。璃撰《法華疏》,總集十有余家,采掇精華,糅以胸臆。
卷叁十,晉道安造丈八金像,並預志像,滅年月悉應。僧晃治《十誦》、《僧祗》。道積從普興法師學《涅槃》,從寶昌明法師習《地論》,依凝法師學《攝論》,從法棱聽《地持》,末專弘《地持》。慧震從暠師聽《叁論》,大領玄旨。開皇之始釋教勃興,真僞混流,恐乖遺寄,乃敕沙門法經,並定其正本所以人中造五百余卷,同並燔之。
卷叁十一,道紀講《成實》叁十載,後著《金藏論》七卷,以類相從,寺塔幡燈之由,經像歸戒之本,具羅一化。真觀從貞律師受《十誦》,從圓法師受《成實》,聽興皇朗、開善大忍方等。朗甚稱之,與智者爲友。所著諸導文二十余卷,詩、賦、碑、集叁十余卷。智果書法逼右軍。智骞洞明字源,造《衆經音》及《蒼雅》、《字苑》。晚事導述,變革前綱,既絕文缛,頗程深器,綴本兩卷,陳敘謀猷,學者秘之。智頗從吉藏受叁論。
道宣論梵唱派別得失,亦可參考。後告法屬文中有雲:“江表陳統瓊、晃、琰、爝之俦,河北高都融、琛、散、魏之侶,英聲昌于天漢,盛行動于人心,並可楷模,並從物故。嘗以暇日遍訪京賢,名尚不聞,何論景行!”則不得不遺缺者蓋多矣。
(二)《高僧傳》(甲)、《續高僧傳》(乙)、《宋高僧傳》(丙)分類人名表:
一、譯經類
*按:此叁傳,宣公之作,文事並優而且富。皎公之作,文勝于宣,而敘事稍略。贊甯之作文並不佳(多濫調,其實宣公之文已較皎公者濫調多),敘事又遠略于皎作,非史筆也,應重造。
漢洛陽自馬寺攝摩騰(甲一)
漢洛陽白馬寺竺法蘭(甲一)
漢洛陽安清(甲一)
漢洛陽支婁迦谶(甲一)竺佛朔 安玄 嚴佛調 支曜 康巨 康孟詳
魏洛陽昙柯迦羅(甲一)康僧铠 昙谛 帛延
吳建業建初寺康僧會(甲一)支謙
吳武昌維祗難(甲一)法立 法巨
晉長安竺昙摩羅刹(甲一)聶承遠 聶道真
晉長安帛遠(甲一)帛法祚 衛士度
晉建康建初寺帛屍梨密(甲一)
晉長安僧伽跋澄(甲一)佛圖羅刹
晉長安昙摩難提(甲一)趙政
晉廬山僧伽提婆(甲一)僧伽羅叉
晉長安竺佛念(甲一)
晉江陵辛寺昙摩耶舍(甲一)竺法度
晉長安鸠摩羅什(甲二)
晉長安弗若多羅(甲二)
晉長安昙摩流支(甲二)
晉壽春石碉寺卑摩羅叉(甲二)
晉長安佛陀耶舍(甲二)
晉京師道場寺佛馱跋陀羅(甲二)
晉河西昙無谶(甲二)安陽候 道普 法盛 法維 僧表
宋江陵辛寺法顯(甲叁)
宋黃龍昙無竭(甲叁)
宋建康龍光寺佛馱什(甲叁)
宋河西浮陀跋摩(甲叁)
宋京師枳園寺智嚴(甲叁)
宋六合山寶雲(甲叁)
宋京師祗洹寺求那跋摩(甲叁)
宋京師奉誠寺僧伽跋摩(甲叁)
宋上定林寺昙摩密多(甲叁)
宋京兆智猛(甲叁)
宋京兆道林…
《覺海遺珠集(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