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海遗珠集(壬)
续史传之部
(一)《续高僧传》卷二十三。智首从稠公神足智曼出家,禀大戒后,恐未得戒,乃于古佛塔前请证,蒙佛降摩顶。时传度归戒,多迷体相,五部混而未分,二见纷其交杂。海内受戒,并诵《法正》之文(按: 《法正》恐即《四分》。)至于行护随相,多委师资相袭,缓急任其取舍,轻重互而裁断。首乃着《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群律见翻,四百余卷,括其同异,定其废立。但关中素奉《僧祗》。 洪遵开创《四分》,至于传文律仪,盖缺如也。首乃播此幽求,便即对开,标宗控会,释然大观。惠琏弘《摄论》,又听遵,首说律。法砺从静洪习《四分》,又至江南学《十诵》,制《四分疏》十卷, 《羯磨疏》三卷, 《舍忏仪》、《轻重叙》等各施卷部。玄琬初从昙延,次从洪遵学《四分》,次从昙迁学《摄论》,而于*(较经)《涅槃》、《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并有会通。又自周季灭法后,至于隋代传度法本,但存卷帙,至于寻检文理,取会多乖,乃结义学勘正。又以僧徒不依戒律,致犯刑章,乃集佛教《后代国主赏罚三宝法》及《安养苍生论》,并《三德论》各一卷上之。慧萧贯练众部,偏宗《四分》。惠满从智首学,制《四分疏》二十卷。明瓒、惠进专宗《四分》。道亮从备禅师听《大论》,从严律师攻《四分》,又从之至石州听《地持论》。惠旻从新罗光法师听《成论》,从志律师受《十诵》,着《十诵私记》十三卷, 《僧尼行事》二卷, 《尼众羯磨》两卷, 《道俗菩萨戒义疏》四本。
道宣论五部传承史实,尤详于《四分》一部,继叙传戒历史及得失,大应参考。
卷二十四,昙无最(姓董,武安人)明禅律,善《华严》、《涅槃》,所着《大乘义章》,菩提留支为翻为梵文,寄传大夏。彼方读者,以为圣人。静蔼从景法师听《大论》,故深明四论。周武灭法,着《三宝集》二十卷,弘赞大乘,后舍身。 道安明《涅槃》、《智论》,周武之世继甄鸾《笑道论》为《二教论》一卷,分十二篇。初归宗显本篇,如此所录颇有理。卒时作《遗诫》九章以训门人。其弟子慧影传灯《大论》,着《偈学》、《存废》、《厌修》三论。又宝贵见晋支敏度合五家, 《首楞严》为一本八卷,合三家《维摩》为一本五卷。隋沙门僧就合四家《大集》为一本六十卷。贵乃合三家《金光明》为一本八卷。复请崛多三藏译银主陀罗尼及嘱累晶,足以成部。僧(面+力)辩《化胡经》妄为十八条。(据云《化胡》化名鬼谷子撰,南山四皓注)。僧猛弘《般若》、《十地》。 明瞻从道场法师学《大论》。慧乘从智强习《成论》、《涅架》,立佛果出二谛外义。其辩三教中引车胤曰:在己为德,及物为道。 ×(道德义)殷仲文曰:德者得也。道者由也。言得者在心,由之而成也。《论衡》曰:立身之谓德,成名之谓道。普应因傅奕毁法,而造《破邪论》二卷折之。法琳所着诗、赋、启、颂、碑、表章,议大乘教法并诸论、记、传合三十余卷。智勤听焉法师讲,常讲《维摩》、 《三论》。道会与琳同修《辨正》。新罗慈藏东来游学,抄藏经归,着诸经戒疏十余卷,出观行法一卷。
卷二十五,慧峰从栖霞诠听三论。诠自以为思力尚不及之,而常弘《十诵》。 法顺姓杜,贞观十四年卒,年八十四。弟子智俨常讲《华严》、《摄论》。道英从炬法师听《华严》,从昙迁听《摄论》,讲《起信论》。智则从凝法师听《摄论》。
卷二十六,慧耀从慧思学,思以为于实相观有玄趣。
卷二十七,道辩在裕法师所学观七曜,裕云:晋道安妙于此术,注《素女经》,最为要举。辩后得之,文虽少纸,要约包富。齐刘谦之在五台造《华严论》六百卷,道宣时犹存三百许卷。法冲从昙法师听《大晶》、 《三论》、《楞伽》。可师后裔,盛习《楞伽》。又遇可师亲传授者,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此经宋代译之,达磨禅师传之南北,×(惠能之说,不异达磨)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后行中原。慧可禅师创得纲纽,魏境文学多不齿之。领宗得悟者,时能启悟。今以人代转远,纰缪后学,可公别传,略以详之。今叙师承,以为承嗣,所学历然有据。达磨禅师后有惠可、惠育两人,育师受道心行,口未曾说。可禅师后,粲禅师、那老师等并口说玄理,不出文记。可师师善老师、明禅师等,各出疏抄,凡十人五十六卷(此略举数)。又不承可师,自依《摄论》者,迁禅师出疏四卷。尚德律师出《入楞伽疏》十卷。那老师后实禅师等,明禅师授伽法师等,并次第传灯于今扬化。冲公亦专以《楞伽》命家,出疏五卷,题为“私记”。玄奘西归,不许讲旧所翻经。冲曰: “君依旧经出家,若不许弘旧经者,君可还俗,更依新翻经出家,方许君此意。”奘闻斯遂止。
卷二十八,智隐,华严藏之弟子,善《智论》、《阿昆昙心》及《金刚般若论》。明诞通《十地》、《地持》,讲《摄论》。明璨频扬《成论》及《涅檠》。慧重明《摄论》。宝积讲《智论》及《摄论》。道灿明《摄论》、《华严》、《十地》。明芬,齐三藏耶舍之弟子,味咏《十地》。慧诞,昙延学人,通《涅椠》、《摄论》。智光,居论师学人,听《摄论》。昙遂初学《大论》,后究《唯识》、《摄论》。僧昕从远学《十地》、《涅架》。玄镜精《四分》。宝安从远学《涅架》、《十地》。宝严初综《十地》,次习《昆昙》,末究《成实》。明驭初学《涅架》,后就迁学《摄论》。辩寂专攻《大论》及《阿昆昙心》,后复师三论。静凝,迁禅师门人,初习《十地》经律,后师《摄论》。法楷习《涅架》,又从云、晖二匠习《四分》。昙良以《大论》驰名。智嶷、道颜从远受《十地》、《涅架》。净辩初依远,后从迁、尚受《摄论》,作《感应传》十卷。
卷二十九,周僧崖自焚之时,普法师问二家共诤大义,终未之决。一云佛智缘无相理,理是缘境,智是能缘。一云除倒息妄即是真谛,何者为定
崖曰:““佛即无相,无别异相。””*(佛即无相)其非常之事见《沙门忘名集》及费氏《三宝录》,并《益部集异记》。大志从智顗出家,燃臂护法,撰《愿誓文》七十余纸。法旷从荣师听《大论》,荣即周道安弟子。善导于西河遇道绰部(原文),唯行念佛弥陀净业。既入京师,广行此化,写《弥陀经》万卷,士女奉者无量。时有人问定生否,导曰定生。其人即诵佛名,飞上寺外柳树西河投地而死。宝志在南知志湛得果于北。惠远在京师学《阿昆昙论》、《迦延》、《拘舍》、《地持》、《成实》、《婆沙》,《摄论》并精熟,返益州讲授。其同参惠恭唯诵《普门晶》,而道行过之。慧超与智者同事思公,思许为得忍。空藏精三论、《涅架》,抄摘大乘经中要句以为卷轴,总有十卷。慧龄本萧璃之侄,以
《摄论》为心。璃撰《法华疏》,总集十有余家,采掇精华,糅以胸臆。
卷三十,晋道安造丈八金像,并预志像,灭年月悉应。僧晃治《十诵》、《僧祗》。道积从普兴法师学《涅槃》,从宝昌明法师习《地论》,依凝法师学《摄论》,从法棱听《地持》,末专弘《地持》。慧震从暠师听《三论》,大领玄旨。开皇之始释教勃兴,真伪混流,恐乖遗寄,乃敕沙门法经,并定其正本所以人中造五百余卷,同并燔之。
卷三十一,道纪讲《成实》三十载,后着《金藏论》七卷,以类相从,寺塔幡灯之由,经像归戒之本,具罗一化。真观从贞律师受《十诵》,从圆法师受《成实》,听兴皇朗、开善大忍方等。朗甚称之,与智者为友。所着诸导文二十余卷,诗、赋、碑、集三十余卷。智果书法逼右军。智骞洞明字源,造《众经音》及《苍雅》、《字苑》。晚事导述,变革前纲,既绝文缛,颇程深器,缀本两卷,陈叙谋猷,学者秘之。智颇从吉藏受三论。
道宣论梵唱派别得失,亦可参考。后告法属文中有云:“江表陈统琼、晃、琰、爝之俦,河北高都融、琛、散、魏之侣,英声昌于天汉,盛行动于人心,并可楷模,并从物故。尝以暇日遍访京贤,名尚不闻,何论景行!”则不得不遗缺者盖多矣。
(二)《高僧传》(甲)、《续高僧传》(乙)、《宋高僧传》(丙)分类人名表:
一、译经类
*按:此三传,宣公之作,文事并优而且富。皎公之作,文胜于宣,而叙事稍略。赞宁之作文并不佳(多滥调,其实宣公之文已较皎公者滥调多),叙事又远略于皎作,非史笔也,应重造。
汉洛阳自马寺摄摩腾(甲一)
汉洛阳白马寺竺法兰(甲一)
汉洛阳安清(甲一)
汉洛阳支娄迦谶(甲一)竺佛朔 安玄 严佛调 支曜 康巨 康孟详
魏洛阳昙柯迦罗(甲一)康僧铠 昙谛 帛延
吴建业建初寺康僧会(甲一)支谦
吴武昌维祗难(甲一)法立 法巨
晋长安竺昙摩罗刹(甲一)聂承远 聂道真
晋长安帛远(甲一)帛法祚 卫士度
晋建康建初寺帛尸梨密(甲一)
晋长安僧伽跋澄(甲一)佛图罗刹
晋长安昙摩难提(甲一)赵政
晋庐山僧伽提婆(甲一)僧伽罗叉
晋长安竺佛念(甲一)
晋江陵辛寺昙摩耶舍(甲一)竺法度
晋长安鸠摩罗什(甲二)
晋长安弗若多罗(甲二)
晋长安昙摩流支(甲二)
晋寿春石碉寺卑摩罗叉(甲二)
晋长安佛陀耶舍(甲二)
晋京师道场寺佛驮跋陀罗(甲二)
晋河西昙无谶(甲二)安阳候 道普 法盛 法维 僧表
宋江陵辛寺法显(甲三)
宋黄龙昙无竭(甲三)
宋建康龙光寺佛驮什(甲三)
宋河西浮陀跋摩(甲三)
宋京师枳园寺智严(甲三)
宋六合山宝云(甲三)
宋京师祗洹寺求那跋摩(甲三)
宋京师奉诚寺僧伽跋摩(甲三)
宋上定林寺昙摩密多(甲三)
宋京兆智猛(甲三)
宋京兆道林…
《觉海遗珠集(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